李世民曾經(jīng)說過:“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性芬。以人為鑒峡眶,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植锉,可以知興替辫樱『鲜牵”即使歷史浪潮滾滾向前诗茎,我們?nèi)匀恍枰赝^往才能更好前進。后人就像站在山頂?shù)穆每屠淳澹梢詷O目遠眺暇赤,一覽望盡歷史的九曲回腸心例、山河浩蕩。歷史中的人物鞋囊、故事等等因素止后,或許就是我們眼下的一草一木,一浮云一落日溜腐,一山丘一河流译株,在風吹拂動中令我們觸景而感發(fā)。
在他們的自述中挺益,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歉糜,從而“有感于斯文”,在后人的研究中望众,我們又可以探索新的世界匪补,對他們有新的認識。而《革命道德》就是這樣一本書烂翰。通過對革命者的精神分析夯缺,探索內(nèi)在心理的受虐傾向?qū)Ω锩咝袨榈挠绊憽?/p>
必須承認一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是受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影響的。而在此研究中甘耿,只研究這些革命者與政治氣候相吻合的踊兜,存在于他們個性中的某些被聚焦的和被放大的定因素----受虐傾向。然而這樣被放大的因素在我看來卻有著普遍意義佳恬,它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捏境,有著各種各樣于游、或深或淺的表現(xiàn),我們怎樣通過前人之鏡去正確認識這樣的心理典蝌,就變得十分重要了曙砂。
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對這些革命者的研究中,不能忽視的是對他們家庭的描寫與分析骏掀。可以說柱告,原生家庭的環(huán)境截驮,甚至是主人公周遭的生活環(huán)境,對他們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际度。
以勞倫斯為例葵袭,他曾渴望受懲罰,他傷害自己乖菱,不僅僅是為了自由坡锡,更重要的為了在痛苦中獲得快樂。這與他在童年時受到母親的責打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窒所。很顯然鹉勒,他將被母親責打時的疼痛強化為一種肉體刺激,不僅僅造成了他的受虐情結(jié)吵取,還在阿拉伯起義中轉(zhuǎn)化為精神的“受虐”禽额。以至于他在自我克制和自我限制中發(fā)現(xiàn)了舒適,發(fā)現(xiàn)了精神的“受虐”與肉體的“受虐”一樣可以給人帶來感官享受皮官。
而當我們將目光放在列夫托爾斯泰的身上時脯倒,也發(fā)現(xiàn)了在他的幼兒時期“被綁”的事件帶給他的心理傷害。他的母親反對用襁褓來包嬰兒捺氢,然而在她過世后藻丢,祖母相反的舉動使他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公以至于需要強烈的反抗。再加上加諸他身上的暴力的記憶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摄乒,使他今后不僅對他人的苦難產(chǎn)生恐懼悠反,而且還產(chǎn)生自虐的傾向,在他的早年間缺狠,以自我傷害來博取對他人的關注问慎。
等等諸如此類的案例讓我不得不把目光集中在“原生家庭”這四個字上。關于原生家庭的傷害挤茄,許多科學家做了許多研究如叼,不少人因此致力于幫助受害者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
一個人的人生觀笼恰、價值觀踊沸、世界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直持續(xù)到20-22歲社证。而父母作為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逼龟,有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曾經(jīng)有心理醫(yī)生發(fā)現(xiàn)追葡,在眾多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人當中腺律,大部分人都受困于婚姻的痛苦。不論是酗酒還是嗜賭宜肉,亦或是家暴等原因匀钧,追根究底都源于原生家庭的影響。盡管許多人小心翼翼地選擇伴侶谬返,但最終都會奇怪地“重蹈”自己父親或母親的覆轍之斯。這是因為這種影響往往根深蒂固。
而原生家庭只是一個縮影遣铝,對于孩童佑刷、青少年來說,周圍的環(huán)境也是十分重要的酿炸。例如長期忍受旁人的嘲笑的人會無比自卑瘫絮,任何的傷害都會對他們產(chǎn)生創(chuàng)傷,大人尚且有自我修復的能力梁沧,然而對于孩子而言檀何,或許只能承受。
我不禁想到多年前引起日本社會恐慌的殺人犯——十四歲少年A廷支。他的家庭非常地正常频鉴,然而他仍然承受著強烈的孤獨和痛苦,這是源于他長期由外婆照料恋拍,而完全的保護讓他缺少與人的交往的經(jīng)歷垛孔,而同學們的忽視讓他長期處于不受關注和重視的黑暗里。(這里不作贅述)
少年A的心理當然不是這幾句話能夠概括的施敢,但他的行為引發(fā)的悲劇足以給人們一記重錘周荐。不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對孩童的人格發(fā)展應該有足夠的重視僵娃。這樣的重視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方面概作,還需要心靈上的情感給予。這樣的重視不僅僅體現(xiàn)在大眾化的教育默怨,更要因人而異讯榕。這條路是無比漫長的過程,也是無比艱難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愚屁,需要建立的前提是給予每一個人足夠的尊重济竹。
需求的轉(zhuǎn)移
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一個人最先接觸的世界霎槐,對人有著最先送浊,也是最直接的影響。而之后的種種因素丘跌,起到的則是影響的作用袭景。就好比一塊石頭,生而有形碍岔,之后的風吹日曬也好浴讯,烈火淬煉也好,不過是在此基礎上的打磨蔼啦。
而通過書中對人物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此后種種的因素都使他們把原生環(huán)境對他們的影響發(fā)生了轉(zhuǎn)移仰猖。例如勞倫斯把對肉體的傷害轉(zhuǎn)化為了性虐待的快感捏肢,所以他渴望接受酷刑,渴望接受酷刑所帶來的刺激饥侵。又如盧梭把此轉(zhuǎn)化為對精神的純凈的絕對追求鸵赫。以及馬克思等等人。
而如上文提到的少年A躏升,他或許也把對生命的絕望辩棒,對死亡的渴求轉(zhuǎn)移到了剝奪他人生命這樣殘酷的行為之上。
然而他們只是被放大了的個體膨疏。其實一睁,這樣的情況十分普遍。人畢竟擁有著七情六欲的生物佃却。當缺失的某種訴求得不到滿足時者吁,總會想辦法獲得。而轉(zhuǎn)移不過是一種手段饲帅。
比如工作者把對未來的放松的期待轉(zhuǎn)換為快速完成眼前工作的動力复凳。人們在情感上的處理有時也需要通過轉(zhuǎn)移這個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灶泵。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斷定人們身上就有著這樣受虐甚至是自虐的傾向育八,從而陷入恐慌呢?
我想大可不必髓棋,正是因為它是普遍現(xiàn)象,我們不必因此而惶惶不安深纲,但是也不能無視仲锄。而是應該正確地看待劲妙。把我們心中的欲望有一個積極地轉(zhuǎn)移。
而上述的革命者儒喊,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镣奋,他們的這些“被放大的轉(zhuǎn)移”成為了推動歷史潮流的力量。
只是怀愧,我們需要從另一個方面去了解他們侨颈,以便更完善的了解自己。他們對于我們來說芯义,不僅僅是特殊的人物哈垢,還是一面鏡子,看得見自己的缺點和優(yōu)點扛拨,看得見自己的缺陷和上升的空間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