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jīng)》言:“佛心者,大慈悲是碾牌,以無緣慈康愤,攝諸眾生〔奥穑”
《觀經(jīng)》就是《觀無量壽經(jīng)》征冷,是凈土宗正依經(jīng)典之一。所謂“正依經(jīng)典”誓琼,就是主要依據(jù)的經(jīng)典检激。
《觀經(jīng)》清楚、明白地對佛心下了定義:“佛心”就是大慈大悲腹侣。如果佛沒有慈悲叔收,或慈悲不夠大,那就不是佛傲隶;換句話說饺律,佛教如果拿掉“慈悲”兩個字的話,就不成佛教了:可見慈悲對于佛教伦籍、對于佛蓝晒、對于學佛是多么重要!
“以無緣慈帖鸦,攝諸眾生”芝薇,在佛教里,慈悲分為三種層次:小慈悲作儿、中慈悲洛二、大慈悲。小慈悲就是“眾生緣慈”攻锰,中慈悲就是“法緣慈”晾嘶,大慈悲就是“無緣慈”。
“無緣”就是不講條件的娶吞。不用根據(jù)任何感情垒迂、對象或者理論而生起的慈悲,叫作無緣慈妒蛇。無緣慈唯獨佛有机断,它的功能力用是什么呢?在于“攝諸眾生”绣夺。
“攝”是保護吏奸、救度的意思。凡是佛陶耍,必定具有大慈悲的心懷來保護奋蔚、救度眾生。所以烈钞,大慈悲一方面是就心來講的泊碑,有慈悲的心;一方面是就力量來講的毯欣,有救度眾生的力量蛾狗。
《涅槃經(jīng)》言:“一切聲聞、緣覺仪媒、菩薩沉桌、諸佛如來,所有善根算吩,慈為根本留凭。”
學佛修行不管要成就哪方面的境界果位偎巢,都不離開一個根——“慈悲”蔼夜。慈為根本,這個“慈”包含“悲”压昼。不管是聲聞求冷、緣覺的次第瘤运,或是十二因緣的功德,菩薩的三學六度萬行與發(fā)菩提心匠题,都必須以慈為根本拯坟。如果沒有慈的話,不但沒有諸佛如來韭山、菩薩郁季,也沒有一切聲聞、緣覺钱磅。雖然聲聞梦裂、緣覺偏重般若,但也含有愛心盖淡。
慈悲為諸佛心念年柠、佛道門戶、佛道根本褪迟,是所有善根根本彪杉、萬善根本、諸善中王牵咙、眾德伏藏派近、一切眾生所歸依處。慈悲之親洁桌,重于血肉渴丸,世世相隨,雖死不離另凌。
由這一段更可見慈悲的重要性谱轨。
“慈悲為諸佛心念”:也就是《觀經(jīng)》所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吠谢,以無緣慈土童,攝諸眾生”。
“佛道門戶”:進入佛門工坊,成就佛道献汗,也是從慈悲開始。
“所有善根根本”:發(fā)菩提心王污,行菩薩道罢吃,持五戒、行十善昭齐,也必須以慈悲為這些善根的根本尿招。
“萬善根本”:任何諸善萬行,都是由慈悲所生。
“諸善中王”:慈悲的心是一切善就谜、一切行的王怪蔑。五戒也好,十善也好丧荐,六度也好缆瓣,在這些當中,“慈悲”是最高篮奄、最尊捆愁、第一割去,所以說是“王”窟却。
“眾德伏藏”:一切的善行所累積的德,所謂“行善積德”呻逆,慈悲是眾德里面的核心夸赫,所以說“眾德伏藏”。
“一切眾生所歸依處”: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咖城,最終要歸到哪里茬腿?歸到“慈悲”。凈土法門是先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宜雀,這樣自然就能證入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的慈悲切平、智慧、光明辐董、壽命悴品。否則,在這個娑婆世界简烘,無論我們多么想要有慈悲心苔严,事實上不但無法有真正的慈悲,而且只要業(yè)力因緣現(xiàn)前孤澎,任何壞事都做得出來届氢。
“慈悲之親,重于血肉”:我們的生命有兩個覆旭,一個是肉體的生命退子,一個是法身慧命。肉體的生命是一個暫時因緣和合的假象型将,沒有實在的個體絮供;法身慧命也就是佛性,佛性永遠不生不滅茶敏,而佛性的內涵就是慈悲壤靶。所以慈悲與我們最親,和我們是一體的惊搏,而且永不變動贮乳,永不消失忧换,所以說“重于血肉”。
“世世相隨向拆,雖死不離”:如果能夠培養(yǎng)出慈悲心亚茬,無論過去、現(xiàn)在浓恳、未來刹缝,它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即使肉體的生命消失了颈将,慈悲的心還是在阿賴耶識當中梢夯,讓我們在未來世得到好的果報。
所以晴圾,“慈悲”這兩個字我們要好好去體會颂砸、培養(yǎng),使之成為我們生命的全部死姚。也就是要培養(yǎng)慈悲的心念人乓、慈悲的行為,使慈悲融為我們的骨髓都毒,化成我們的個性色罚,最后成為我們的生命。因為佛就是慈悲账劲,我們學佛就是學大慈悲戳护。
凈土宗的宗風俗諦就有一條:“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涤垫,我便如何為人姑尺。”當然蝠猬,我們都有貪瞋癡切蟋,而且煩惱熾盛,業(yè)障深重榆芦,雖然懂得道理柄粹,甚至講得天花亂墜,滔滔不絕匆绣,可是一旦逢緣遇境驻右,涉及自身得失休咎時,曠劫以來的煩惱劣根性就立刻浮現(xiàn)出來崎淳。因此所行與所講變成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堪夭,而且常常是天差地別。因為我們內心的貪瞋癡種子,已經(jīng)潛伏好多劫好多世了森爽,非常堅固恨豁。就如《地藏經(jīng)》所講“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南閻浮提眾生爬迟,舉止動念橘蜜,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付呕。
雖然如此计福,如果對于佛的慈悲多體會、多熏習徽职,就不至于個性這么剛強象颖、頑劣、桀驁不馴活箕,轉而能為別人設想力麸,體貼別人可款,增加一點柔軟的氣氛育韩,多少可以吃虧不計較。
我們愈體會慈悲闺鲸,就愈能靠近佛筋讨、信受佛;對彌陀的慈悲(也就是彌陀的佛心)有理解的話摸恍,就較能培養(yǎng)慈悲為人悉罕、犧牲自己、奉獻自己的個性立镶,也容易信受彌陀的救度壁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