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钞瀑,我們有一個能力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得很強大,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慷荔。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雕什,卻很少會想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显晶,或者用“應該”去想問題贷岸,但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想法。我們深愛著的那個人最需要的是被“看見”磷雇。
我這里的“看見”打了引號偿警,看見,我們每天都看見孩子唯笙,但是我們卻沒有真正地“看見”螟蒸。為什么加引號?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崩掘。
我舉個例子七嫌。
我們?nèi)ス鹆值娘w機上,女兒跟朋友的孩子一起坐苞慢,我們坐在前面一排抄瑟。途中,海航的空乘人員推銷玩具枉疼,走到女兒處跟孩子們推銷說了很多皮假。女兒想買那個多功能的燈,我如往常對她說:“你可以自己買骂维,媽媽不會買那個燈惹资,因為我們家里有一個類似的『焦耄”
“媽媽我就想要這個嘛褪测,我的錢不夠,你先幫我付潦刃,回頭還給你侮措!”(聽上去很合理,但我不想養(yǎng)成孩子這個習慣乖杠。如果是真喜歡分扎,延遲滿足也是可以的。)
“媽媽愛你胧洒!”然后我就沒有再說話畏吓。
當天的后半程墨状,女兒有幾次莫名其妙地用不滿的語氣回應我。比如:“我知道啦菲饼!”“你快點肾砂!”類似這樣的言語。
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宏悦,但當時并未回應镐确。后來休息的時候我告訴她:“我很傷心,聽到這樣的話饼煞,我希望你可以平靜地告訴我∨烧埽” 女兒嘟囔著:“誰讓你不給我買燈臼氨“沤欤”。我沒有回應褂乍。
到了酒店,我跟女兒聊今天的事即硼。我問:“你今天那樣對我,當時怎么想的只酥?”
“誰讓你不給買那個燈×言剩”
“你覺得那個燈很好损离?”
“嗯,那個好多功能绝编,而且阿姨說‘飛機上要便宜好多僻澎。’”
“看得出你現(xiàn)在有些傷心十饥、難過,是因為你很喜歡那個燈你覺得媽媽故意不給你買(是我根據(jù)女兒的反饋猜測的,但并不代表我是那么想的指攒。)刽漂,你希望媽媽給你買你喜歡的所有玩具?”
“我就想要那個燈蜒秤,你就是故意不給我買谬运!”女兒有些情緒隙赁。
“嗯,你是不是希望魔法棒一揮梆暖,你想要的所有玩具都飛到你的床上伞访。然后你給爸爸打電話,他告訴你‘你說的玩具都到家了轰驳,竟然有這么多厚掷,有……”
女兒笑了,眼中閃亮的淚花级解。
誰也想不到下午這些行為背后竟然就因為飛機上的一個拒絕冒黑。
冰山圖
就像這個冰山圖一樣,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行為勤哗,而行為只是水面上的部分—冰山的一角抡爹,而水面以下冰山的大部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這才是行為的推動力芒划、真正的原因冬竟。
有時候,當我們把問題當成一個“問題”民逼,會有助于解決它泵殴。但很多時候,情況恰恰相反拼苍,當我們越把問題當成問題時笑诅,問題就越嚴重。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關注即強化疮鲫。就像上面例子中吆你,女兒在眾人面前對我大喊,這不禮貌而且很讓我下不來臺的行為俊犯。如果我大聲制止或訓斥她妇多,那不是和她一樣嘛!結(jié)果可想而知--兩敗俱傷瘫析。
行為實際上是透露孩子對自己和生活的潛在信念的一種密碼信息砌梆。當你的孩子行為不良時,他是在以他知道的唯一方式告訴你贬循,他感到喪失了信心,或者他沒有歸屬感杖虾。當你學會破譯這些密碼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回應(以及最終你的孩子的行為)將會改變坟比。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個小孩拿媽媽的錢被媽媽看到。這只是一個行為葛账,如果媽媽放大這個行為,就會當成偷菲宴∏骷保“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呜达,如果媽媽這么想的話,肯定會焦慮眉踱、擔心嗦嗡》沽幔可能會告訴孩子:“你怎么能偷東西呢!這樣是不對的茄厘,不可以偷東西......” 孩子會改嗎?不一定胎署。
其實,孩子的行為是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哀卫。“拿媽媽的錢”是一個行為趾撵,那他想表達什么需求呢共啃?可能是因為他想要什么東西暂题,但是以往媽媽總是拒絕他究珊,所以他不敢再提需求。也可能他根本不是知道這是偷啸胧,他只是想拿些錢去買他喜歡的東西幔虏。也可能孩子是希望引起媽媽的注意,因為媽媽太忙啦想括!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和媽媽互動。
如果我們只看到行為本身烟逊,那我們將會迷失铺根,會和孩子陷入困境。但如果我們看到行為位迂,并對冰山下的部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感興趣時,我們就愿意去了解更多臣缀,發(fā)現(xiàn)更多。這就是真正的“看見”孩子精置。當你這樣做的時候锣杂,你和孩子的關系也產(chǎn)生了變化。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兩個工具:
第一個工具:共情
在之前的案例中赖阻,我對女兒說:“看得出你有些傷心柒竞、難過,因為你很喜歡那個燈你覺得媽媽故意不給你買布隔,你希望媽媽給你買你喜歡的所有玩具?
“嗯衅檀,你是不是希望魔法棒一揮,你想要的所有玩具都飛到你的床上沉眶。然后你給爸爸打電話杉适,他告訴你‘你說的玩具都到家了,竟然有這么多片习,有……”
當我們看到孩子冰山下面的感受和想法時,孩子覺得被理解藕咏,很多時候秽五,只需要共情就可以解決問題。
這個句式看起來簡單盲再,但在實際使用中,卻總是被用錯洲胖。為什么呢坯沪?就是因為我們習慣用自己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去判斷擒滑,很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就像下面這張圖丐一,大家都相信自己看到的,而不是嘗試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巨柒、去感受。所以洋满,我們經(jīng)常看到兩個各執(zhí)己見的人爭論不休正罢,沒有人愿意停下來思考問題的真正原因驻民。
共情,如果你希望學會這個工具裆泳,需要多觀察孩子柠硕,多練習。
第二個工具:啟發(fā)式提問
啟發(fā)式提問就是去問仅叫,帶著好奇心用“什么”、“怎樣”笙隙、“哪里”去提問坎缭。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被命令去做事,身體是緊張的掏呼,傳送給大腦的信號是抗拒;而當被提問時莽鸿,身體是放松的,傳送給大腦的信號是搜索答案祥得。
我們可以怎樣去問呢蒋得?
比如,我和女兒的案例饮焦。當我們倆都平靜的時候怕吴,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提問:
“我們出來 玩的目的是什么械哟?”
“如果我們倆有一個人不尊重地大喊大叫殿雪,會發(fā)生什么?開心嗎丙曙?”
“要想讓我們開開心心地,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扯旷?”“接下來的幾天,你希望怎樣度過钧忽?”
“如果下次逼肯,再發(fā)生用不尊重的方式說話時,可以怎么提醒她篮幢?”......
那個拿媽媽錢的孩子,媽媽可以事后找個合適的缺菌、孩子放松的時間跟孩子聊聊搜锰。
“你覺得錢可以做什么?”
“如果 你有20塊錢蛋叼,你會怎么花?”
“你拿媽媽錢時租冠,是怎么想的薯嗤?你當時有什么感受纤泵?”
“如果有人把你的錢拿走了镜粤,又不告訴你肉渴,你會有什么感受?”......
只有你真正的和孩子溝通同规,你才可能了解冰山下的部分窟社,當我們了解了行為以及冰山下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時,我們才能“真正的“看見”孩子关炼。
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行為冰山圖以及兩個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孩子的工具:共情和啟發(fā)式提問儒拂。 如果你希望“看見”孩子色鸳,下次可以試試。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點命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