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富腊,繼續(xù)讀《哲學的故事》,翻過Hegel(黑格爾)這座高山之后是整,緊隨其后的是有點悲觀的Schopenhauer(叔本華)先生民假,談及他對will(意志)的一段闡釋,我頗感興趣舵盈。
叔本華說道:
Under the concious intellect is the conscious or unconcious will, a striving, persistent vital force, a spontanteous activity, a will of imperious desire.
他認為球化,人類看似有理性,實則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意志控制著人的行為赴蝇。
在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里巢掺,意志則代表著欲望。人類有理性思考能力考余,但做決定時轧苫,更多地受到欲望的驅(qū)使。
而相似地身冬,在《思考岔乔,快與慢》這本書里雏门,卡尼曼也指出掸掏,人都有兩套思維體系搅幅,"系統(tǒng)1"和"系統(tǒng)2"。 "系統(tǒng)1"只是依據(jù)情感、記憶和經(jīng)驗作出判斷蝇更,因此反應十分迅速年扩。"系統(tǒng)1"很容易上當,經(jīng)常會受到欲望的表象的影響相嵌。而有意識的"系統(tǒng)2"能通過調(diào)動大腦深層思考况脆,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看铆,它比較慢盛末,比較費腦,因此人們傾向于選擇"系統(tǒng)1"棠隐。
舉個例子:
1. 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學英語(理性的驅(qū)使)檐嚣,而在痛苦的背了幾天單詞之后净嘀,我就想,學英語太難了挖藏,我還是放棄吧(大腦傾向于選擇輕松事情的欲望)。
2. 最近看著周圍的美女們都在秀馬甲線岩臣,因此我決定減肥(理性的驅(qū)使),但是我總是抵擋不住零食炸宵,甜點的誘惑(大腦傾向于及時享樂的欲望)谷扣。
因此会涎,叔本華用一個比喻解釋了理性和欲望之間的關系。
The will is "the srong blind man who carries on his shoulders the lame man who can see ".
意志是個強悍的瞎子概页,在他的肩膀上扛著能夠看見的瘸子练慕。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可能受理性控制项鬼,然而最終邁出步子麸塞,采取行動的依舊是我們的欲望。
這種觀點或許太過悲觀奥此,但是雁比,我認為,這個觀點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行為蠢终。理性考慮完一件事情之后茴她,總是會有太多的其他欲望阻止我們將想法付諸實踐丈牢。
如果想要反駁這個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己沛,抵制住誘惑,多費腦垮卓,而非多走心。
叔本華還認為粟按,
We do not want a thing because we have found reasons for it, we find reasons for it because we want it.
我們想做一件事情诬滩,并不是因為已經(jīng)有理由了才去做,而是因為我們想做灭将,我們才去找理由碱呼。
用在指導我們學習和行動,依舊有效宗侦。
放棄學習英語這件事情,并不是有了放棄的理由忆蚀,我們才放棄矾利。大多數(shù)時候,是自己想放棄了馋袜,才給自己找出許多放棄的理由男旗,比如欣鳖,沒時間察皇,沒用,太難了泽台,等等什荣。
相反,如果我們能為學英語找到很好的理由怀酷,我們則更容易堅持下去稻爬。
在談到說服別人的時候,叔本華這樣說到蜕依,
Nothing is more provoking, when we are arguing against a man with reasons and explanations, and taking all pains to convince him, than to discover at last that he will not understand.
我們費盡心思桅锄,用理性和解釋去勸服他們,最終卻發(fā)現(xiàn)样眠,不是他們不理解友瘤,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愿意理解。
這個觀點檐束,叔本華講給讀者聽辫秧,也說給自己。叔本華一生致力于反駁黑格爾厢塘,而黑格爾在當時是哲學界的一哥茶没,那些有威望的哲學教授們都支持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肌幽。當叔本華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遭到的只有鄙視和不被待見抓半。因此喂急,他認為,他做出的所有論證笛求,不是那些哲學家們不理解廊移,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愿意理解。
有俗語說到探入,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狡孔,也正是這樣的道理。在別人跟我們交流的時候蜂嗽,我們應該采取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聽苗膝,而如果別人做不到,我們也沒必要生氣植旧,不需要去勸服所有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辱揭,走自己的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