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選擇”珍促。
這句聽上去可能會有點不可思議奶浦,有點辛辣的令人不舒服的話源于“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思想觀點,也是今天開始讀的一本哲理和實用性二者皆有的優(yōu)秀心理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中的一節(jié)標題踢星。
由于還沒有讀完澳叉,先不做整體的書評和推薦。只是就這句話沐悦,以及今天所讀的書中關于這一句話的闡述成洗,寫點自己的思考感悟。
你的不幸藏否,皆是自己的“選擇”瓶殃。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做的是拋開我們一直習以為常的原因論副签,譬如因為遭遇了某些事遥椿,導致我不愉快基矮、憤怒、感到不幸福等冠场,這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創(chuàng)傷說的立論前提之一家浇。
與之相反,阿德拉主張應該立足于目的論: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碴裙。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钢悲,而痛苦。
事實上舔株,我們會從經歷中發(fā)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莺琳,決定自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理以經歷载慈。
姑且容我舉個例子惭等,也不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否恰當能夠闡述這一觀點:如小時候面對、遭受欺凌办铡,很多人后來變得脆弱辞做、內向、自閉料扰,有的人卻在此之后變得更為堅強凭豪。
有的人把遭受道德欺凌看做不公與屈辱焙蹭,長大后只能四處宣泄不滿晒杈,乃至也變?yōu)槠哿枞跽叩呐撤颍豢捎械娜藚s從這些經歷中汲取力量孔厉,化作最堅固的盔甲和銳利的劍鋒拯钻,敢于亮劍向更強者,斬斷世間不公撰豺。
這迥異的情況是存在的粪般,而原因論、過去決定論卻很難解釋這樣的差異污桦。過去的經歷固然重要亩歹,但決定我們當下行為的并不是這些經歷,而是我們在過去以及當下給自身的經歷賦予了怎樣的意義:是看做不公屈辱而怨天尤人凡橱,亦或是看做自我的磨礪而更加堅強小作。
簡單闡釋了一番原目的論,但似乎離解釋你的不幸出自你自己的選擇這個論點還有些距離稼钩,我嘗試著用自己的話串聯起來來作答:
首先還應該回到目的論來:為惡之人也從來不是單純?yōu)榱俗鲪汗讼。麄円彩浅鲇诶旱哪康模嚎植婪肿邮菫榱藢崿F自己極端不現實的宗教、政治目的坝撑,即使是變態(tài)殺人狂静秆,他們也是因為變態(tài)的嗜好和快感而為惡——在此求生欲拉滿的說一句粮揉,筆者上一句話絕不是說這些為惡者合理,而是說看上去再不能理解抚笔、再罪大惡極的人其行為也是出于一定利己的目的的扶认。
同樣的,你感到不幸塔沃,并不是因為你的出身或者陷入不幸境地蝠引,同樣是在于你自己不管潛意識還是故意的,都認為讓自己處于不幸蛀柴,也是一種符合利己目的的選擇螃概。
且慢!看到這里請不要感到匪夷所思而火冒三丈鸽疾,怒罵屏幕對面的筆者吊洼,請再給我一次機會、一點時間闡述完畢罷制肮!讓自己處于不幸是出于某種利己的目的冒窍,當真是不可思議!可到底是能說得通的豺鼻。
阿德勒始終主張人是可以做出改變的综液,在此簡單來說,你感到不幸儒飒,是可以自己做出改變的谬莹,你的生活方式(這是阿德勒的一種定義,狹義來說主要指性格秉性桩了,廣義而言泛指人的世界觀)是可以重新選擇的附帽,從來不存在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說法井誉,關鍵在于你是否具有改變的決心蕉扮。
這種改變的決心,借用當下很流行的說法颗圣,大致可以理解為“走出舒適圈”喳钟。雖然這句話很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因為不滿足于當下在岂,真的下定決心走出舒適圈奔则,又能走多遠呢?
事實上洁段,你不愿意改變应狱,因為你害怕改變后你要面對陌生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祠丝、面對未知的恐懼和不安疾呻,于是你最終還是選擇了不變除嘹,選擇了安于現狀帶來的不幸不滿,而放棄了做出改變可能帶來的那份不安岸蜗。
也許尉咕,在你下定決心做之后,夢可能依然會破碎璃岳,改變自我也很可能還是受挫年缎,你的人生在世俗眼里也仍然是一團糟,堪稱不幸铃慷,但你應該去做单芜。
不要因為害怕改變而給現在的自己找各種借口,而在將來只能沉浸在“如果我去做犁柜,我有這樣的環(huán)境洲鸠,我也有才能做到”這樣的自我慰藉與幻想中。
就比如寫作一樣馋缅,很簡單的道理扒腕,不要想太多,拿起筆萤悴,去寫瘾腰、去記錄、去分享覆履、去創(chuàng)作蹋盆,就是這般簡單、純粹内狗。
你現在的不幸怪嫌,從來不是由過去所決定——是繼續(xù)忍受不幸义锥、不滿意的自我柳沙、還是立刻動身去改變自己的行為、生活方式拌倍,一切都取決于當下的你赂鲤,皆是你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