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哥哥家的兒子六歲,馬上就要讀一年級了须床;老公哥哥家的女兒不到四歲铐料,今年剛剛送去讀幼兒園。兩家的生活環(huán)境相差無幾豺旬,爺爺上班钠惩,奶奶在家全職照顧接送孩子,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一起生活族阅。就連他們工作時間性質(zhì)都差不多篓跛,爸爸和爺爺分別都在同一個單位,不是大白班而是輪班制坦刀,就是說白天也是有時間在家的愧沟。兩家大人的文化程度也是相差無幾。
如此相似的成長環(huán)境鲤遥,長起來的小朋友素養(yǎng)卻有很大不同沐寺。
自己有寶寶之后常常會注意和思考這些問題。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男孩這邊的定位是爺爺奶奶的孫子盖奈,而女孩這邊則首先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混坞。也就是說,男孩的生活作息讀書學習日常全都是由奶奶一手包辦的卜朗,決定權(quán)和執(zhí)行權(quán)都在奶奶手上拔第,爸爸媽媽是沒有決策權(quán)的。而女孩的奶奶則是起到在父母無暇照顧時候的補充看護作用场钉,孩子事務(wù)的決定權(quán)還是在爸爸媽媽手里蚊俺。雖說小朋友可能沒有什么影響很深遠的決定,但是這個定位也就決定了在一個家庭中逛万,誰影響了孩子泳猬。
我無法斷定其他爺爺奶奶不能給孩子正確引導批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父母明顯是過于溺愛孩子的。因為我本身就是這種溺愛的承受者得封。以無原則的溺愛來換取孩子所謂的舒適其實是束縛了孩子天性的發(fā)展埋心。無意于批評何種教育方式,只是想在自己還能作為旁觀者時記錄下這些忙上,以至于真正成為母親時能有個參考不至于當局者迷拷呆。
另一個感受是在我媽家,孩子是全家人的中心疫粥,所有事情所有人都要為他服務(wù)茬斧,以他為先為重。而在老公家梗逮,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项秉,是家庭的一員,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環(huán)境中慷彤。第一種孩子也會感受到娄蔼,以至于如果哪次回家沒有給他買禮物他都會不開心,家里所有可以出影像聲音的電子產(chǎn)品底哗,手機電腦電視平板都要播放他所喜愛的動畫片岁诉,同時播放,即使他當下只能專注于一個艘虎,其他人也不能隨意更換唉侄。如果想換臺咒吐,是要和他商量打申請甚至做條件交換的野建。手機都是要給他玩游戲的,爺爺手機沒電了就換奶奶手機恬叹,放假的全部時間都待在家里不出門候生,起床吃飯看電視玩手機吃飯看電視玩手機,一整天都躺在或者趴在沙發(fā)上绽昼,吃飯也要奶奶喂到嘴里唯鸭,以上,這種生活方式硅确。且不說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要如何培養(yǎng)目溉,對身體健康也是沒有好處的。如此愛孩子的爺爺奶奶怎么就不知道運動是必需的呢菱农。
再一個就是學習上缭付。我是個讀書不多的人,指的是課外書籍循未,所以在我工作之后給他買的禮物就很少是玩具而是書籍陷猫。向身邊的同事請教哪些書適合小朋友閱讀,他們推薦的繪本往往很有意思,不單單是一幅畫那么簡單绣檬,如果家長做有效的引導閱讀和延伸足陨,簡單的繪本也可以豐富起來。然而下次回家就會看到這些書被束之高閣,即使是他感興趣的恐龍時代動物世界恐怕也僅僅是看了圖片就扔一邊去了吟吝。這里就體現(xiàn)了家長的重要性憨奸。孩子在剛開始接觸閱讀時 ,可能會沒有耐性飒房,翻翻就算了,家長要進行有效引導媚值。
幼兒園大班的時候老師開始教寫字狠毯,也會有一些作業(yè),回家不多的我看到過三次寫作業(yè)的場景褥芒。通常是奶奶把鉛筆本子橡皮拿好嚼松,在客廳開著電視,千呼萬喚才能請他來锰扶,凳子給他擺好請君入座献酗,還要做一番心理激勵,說讓姑姑看看我們寫的可快可好了坷牛,然后他一臉不情愿罕偎,好像這任務(wù)是給別人做的,寫一筆能停十分鐘京闰,講各種條件提各種
颜及,有時候奶奶甚至會主動提出條件來誘惑他。沒有規(guī)定時間蹂楣,沒有標準姿勢俏站,就這么拖拖拉拉不情不愿,而且基本上是機械重復痊土,完全沒有動腦子思考肄扎。
希望我此刻的理智不是因為旁觀者清,趁著我的寶寶還沒有出生赁酝,寫下這些犯祠,避免以后成了當局者的我走入迷霧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