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高樓舊苑風,微霂過處落英紅千劈。
掃平滿院飛花淚祭刚,一夜春宵月半逢。
仄仄平平仄仄平墙牌,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涡驮,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絕? 仄起首句押? 平水韻一東(平)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喜滨,屬于近體詩范疇捉捅。此體全詩四句棒口,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于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崔梗,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场躯,定型伞鲫、成熟于唐代柒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磺平、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厲聲教的《觀潮有感》等闸英。
體裁沿革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鸠珠,簡稱七絕驯耻,其起源已不甚清楚。明清人認為七絕起自蕭綱帘靡、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說法,都是指七言律絕。雖然七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確以律絕為主,但與五絕一樣,古絕之形成還是先于律絕√赂蹋現(xiàn)代國內(nèi)外學(xué)者一般傾向于以北朝樂府民歌為七言古絕之源渊额。也有學(xué)者認為七言古絕的源頭應(yīng)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奔垦。雖然漢魏時已有曹丕《燕歌行》這樣成熟的七言歌行鸵贬,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體的出現(xiàn),是在西晉的歌謠中羡亩。這就是逐句押仄聲韻的《豫州耆老為祖逖歌》:“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蛋勺。玄酒忘勞甘瓠脯碉怔,何以詠思歌且舞∈璩妫”
初唐時呢袱,七言絕句不僅數(shù)量較少治专,題材狹窄泪蔫,而且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很小撩荣,藝術(shù)上也不夠成熟,不僅未能充分協(xié)律锋华,而且作風比較板滯(如常用對仗作結(jié),有類律詩的前半截)侵续,缺乏悠遠的韻度蜀铲。初唐比較知名的詩人如沈佺期边琉、宋之問,律詩寫得很好记劝,七絕水平卻一般变姨。進入盛唐,大量的七絕詩人涌現(xiàn)厌丑,在藝術(shù)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定欧,完全可以與五絕并駕齊驅(qū)。李白怒竿、王昌齡砍鸠、王之渙、王維耕驰、賈至爷辱、高適、岑參朦肘、常建等確是當時詩壇上的一批七絕高手饭弓。代表七絕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齡二人。王昌齡率先并大力創(chuàng)作七絕媒抠,在他的筆下七絕的題材得到了大大拓展弟断,舉凡從軍、出塞趴生、懷古阀趴、贈別、狩獵苍匆、宴飲以及奉佛刘急、崇道、閨思浸踩、宮怨等等排霉,無不可用七絕來表現(xiàn),擴大了七絕在詩壇的影響民轴。李白的七言絕句則更能體現(xiàn)盛唐絕句的典型風貌。中唐時球订,擅長七絕的詩人不少后裸,如李益和劉禹錫等,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冒滩。及至晚唐微驶,七絕在杜牧、李商隱和溫庭筠手里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七言絕句因苹,由于可以不拘對偶苟耻,故構(gòu)寫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扶檐,故語句精煉含蓄凶杖,多言外之音;由于講究聲律款筑,故抑揚頓挫智蝠,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誦奈梳。自唐代以來杈湾,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攘须、懷古漆撞、議政事、抒抱負于宙、訴幽怨浮驳、說友情,題材多樣限煞,精彩紛呈抹恳,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詩體格律
七言絕句屬于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署驻。首先是篇幅固定奋献。全詩四句,每句七字旺上,總共二十八字瓶蚂。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xiàn)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宣吱。還要講究平仄窃这,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征候,以兩個音節(jié)(兩個字)為一個音步杭攻,平仄交互安排。
根據(jù)首句頭兩字的平仄疤坝,七言絕句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大類兆解。其中平起式又分兩種:一、平起平收跑揉,首句押韻锅睛;二埠巨、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现拒。仄起式也分兩種:一辣垒、仄起平收,首句押韻印蔬;二勋桶、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扛点。
按平仄律哥遮,七言絕句有四種標準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陵究,末了兩字是平平眠饮,稱之為平平腳);二铜邮、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仪召,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松蒜;三扔茅、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兩字是仄平秸苗,稱之為仄平腳)召娜;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惊楼,末了兩字是仄仄玖瘸,稱之為仄仄腳)。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檀咙,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雅倒,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調(diào)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