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 語
關(guān)于王陽明先生,我們在《王陽明》大傳里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們知道他被譽為我國歷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另锋、王陽明滞项、曾國藩半個)之一狭归;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近500年來中國最杰出的哲學(xué)家文判、思想家过椎,也就是自陽明先生以降,無出其右等等戏仓。
當(dāng)然與陽明先生的百戰(zhàn)百勝的赫赫戰(zhàn)功相比疚宇,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創(chuàng)立的心學(xué)體系,我們會員都聽說過“致良知”赏殃、“知行合一”敷待,但這些概念究竟講得是什么,它們跟以前的儒學(xué)仁热、甚至佛老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榜揖,恐怕是眾說紛紜,乃至越說越糊涂抗蠢。
《王陽明哲學(xué)》對王學(xué)的進行了全面的剖析举哟,并對王陽明思想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論證考察,以翔實的資料為世人呈現(xiàn)真實的王陽明哲學(xué)思想和整體風(fēng)貌
作 者 簡 介
蔡仁厚
蔡仁厚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迅矛, 師承當(dāng)代儒學(xué)大師牟宗三先生之門逾四十年妨猩。歷任臺灣各大學(xué)教授,哲學(xué)研究所所長等秽褒,蔡仁厚先生對先秦儒學(xué)壶硅、宋明理學(xué)、中國哲學(xué)史有極深厚地研究销斟,著有《孔孟荀哲學(xué)》森瘪、《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墨家哲學(xué)》票堵、《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扼睬、《宋明理學(xué)》(北宋篇、南宋篇)、《王陽明哲學(xué)》窗宇、《新儒家的精神方向》等書措伐。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nèi)容為《王陽明哲學(xué)》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xué)習(xí)參考军俊,歡迎分享侥加,未經(jīng)允許不可用作商業(yè)用途。
目 錄
一粪躬、王陽明思想的核心
二担败、王陽明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
三、陽明學(xué)的基本義旨
四镰官、知行合一
五提前、良知與知識
六、功夫指點的意義
七泳唠、四句教與天泉證道
八狈网、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義蘊與境界
九、王陽明的親民哲學(xué)及事功
十笨腥、王陽明的人格與風(fēng)格
正 文
一拓哺、王陽明思想的核心
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對王陽明思想有很多誤讀脖母。認為王陽明和他的心學(xué)士鸥,偏重于抽象思維,而輕實踐谆级;有的人烤礁,則把王陽明思想直接歸為佛老的無為,同體等哨苛。我們首先對“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進行初步了解鸽凶,幫助大家了解真實的王陽明思想。
《大學(xué)》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建峭。朱熹解讀為:窮究事物道理玻侥,致使知性通達至極。就是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亿蒸,來獲得道理凑兰。王陽明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開始了窮理功夫边锁。于是先從“格物”做起姑食。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茅坛,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音半,結(jié)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则拷。換句話說,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曹鸠,就要特別栽種竹樹煌茬,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彻桃,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坛善。這也表明通過朱熹的格物之說,難以達到“致知”的效果邻眷。
王陽明解《大學(xué)》的“致知”為“致良知”眠屎。王陽明認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肆饶,知善知惡改衩,這是人人具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抖拴×亲郑“致良知”就是講良知實踐在行動上去腥椒,這與朱熹“向外物求道理”截然不同阿宅。“致良知”其實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笼蛛,也就是知行合一洒放,并不是被大家誤讀的,只是抽象思維滨砍,只一味地想往湿,而不動手去做。
也就是說“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惋戏。就好比我們我們知道孝順父母是正確的事情领追,是我們的良知。表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中响逢,就是橙抟ぃ回家看看,幫媽媽捶捶背舔亭,幫爸爸洗洗碗些膨,讓他們幸福安享晚年。
二钦铺、王陽明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
王陽明從小聰慧過人订雾,胸襟眼界更是遠超凡人。當(dāng)時士子求學(xué)矛洞,不過是為了功名利祿洼哎,加官進爵,似乎都缺了些“脫胎換骨,超凡入圣”的自覺與要求噩峦。而王陽明自是不屑于此等追求窑邦,人家是有大志向,大追求的不羈少年壕探。當(dāng)然這離他進入圣賢學(xué)問的門徑冈钦,還有著一場斷崎嶇多歧的路。
1.王學(xué)的前三變李请,異質(zhì)的轉(zhuǎn)變
黃宗羲在《明儒學(xué)案》中指出瞧筛,王陽明在悟道之前,即“得其門”之前有三變导盅,這是不同內(nèi)容较幌、不同趨向的轉(zhuǎn)變。道路是曲折的白翻,但前途是光明的乍炉,王陽明最終還是走上了圣賢的正途。
①泛濫于詞章
王陽明從小有志于做圣賢滤馍。二十一歲那年他中了舉人岛琼,于是就遵照當(dāng)時學(xué)界泰斗朱熹的格物之說即“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巢株,開始了窮理工夫槐瑞。朱熹認為世界萬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莫不有理阁苞。于是王陽明和友人開始對著竹子格困檩,很不幸,最后什么也沒格出來那槽,還病倒了悼沿,可見通過外物來尋求道理,還是難以走通的骚灸。
王陽明那會兒特別沮喪糟趾,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也沒有頭緒逢唤。于是便一頭扎進了世俗詞章之學(xué)拉讯,這一扎就是五六年,在詩文界也算是“杠把子”級的人物鳖藕。不過詞章之學(xué)到底沒能籠絡(luò)住王陽明不羈的靈魂魔慷,他生命的灼熱點又開始在新的“地盤”上燃燒。
②出入佛老
二十七歲那年著恩,陽明感慨“辭章藝能院尔,不足以通志道”蜻展,心中惶惑不安。于是又重新循著朱子的路邀摆,做窮理工夫纵顾,但仍然無所得。同時他發(fā)現(xiàn)順著朱子的路走栋盹,事物之理與人的本心施逾,終分為二,打不成一片例获。如果理在外而不在人心汉额,縱然把竹子草木之理格得清清楚楚,與我做圣賢又有什么關(guān)系榨汤?他心下疑慮蠕搜、苦悶,恰逢道士談養(yǎng)生收壕,于是便動了入山修道的念頭妓灌,漸漸留心仙道,講究佛學(xué)蜜宪。
陽明先生在浙江紹興陽明洞修煉功夫虫埂,據(jù)說已經(jīng)修到能夠“先知”的地步,世人皆以為他得道了端壳。但他因惦念父親與祖母遲疑不能決告丢,后來忽然覺悟:如果連父母親人都不思念的話枪蘑,這就壞了人倫大體损谦,這也是佛老和儒家的根本區(qū)別,這也涉及到一個“同體”與“薄厚”岳颇。
佛教倡導(dǎo)無分別照捡,人和人况凉,人和動物沒有分別谴返,講求眾生平等陌粹,對待一切都要有一顆平等的仁心崩侠,這就是“同體”喻鳄』ス“薄厚”就是你對親人要比對旁人好并思,對人要比對動物好档冬,對動物要比對植物好新博。與佛教獨尊“同體”不同薪夕,儒家則兼顧了“同體”與“薄厚”。
王陽明既悟佛老之非赫悄,表示他的心思已從孝悌一念直接歸到仁心天理了原献。到此之時馏慨,心與理為一或為二,便已到了徹底解決的時候姑隅,但這場機緣一直到他三十七歲在龍場動心忍性之時写隶,方才姍姍來遲。
③龍場悟道
因宦官劉瑾之禍讲仰,王陽明遠謫貴州慕趴,輾轉(zhuǎn)萬里,幾遭不測鄙陡。才終于到了蠱毒瘴癘秩贰、蛇虺橫行、言語不通的苗夷之境柔吼。王陽明此時毒费,自覺得失榮辱都能超脫,乃造石棺愈魏,以俟命觅玻。那時的王陽明不但得失榮辱不在念中,連自己生死的“意志”也予以否定培漏。
王陽明在龍場這等蒼涼之地溪厘,日夜端居靜坐,以求靜一牌柄,忽而大悟:圣人之道畸悬,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珊佣,誤也蹋宦。
其實,圣人之道咒锻,吾性自足冷冗,也就是說我們都具有成為圣人的心體,但很多時候都被私欲遮蔽了惑艇,我們只有次第修行蒿辙,祛除這些私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滨巴。換句話理解思灌,就好比一塊土地,是有孕育植物的條件的恭取,但是有的土里長了蟲子泰偿,你只有除掉蟲子,植物才能從土壤里慢慢長出來秽荤。我們常說內(nèi)容真理甜奄,皆系于一念之覺醒柠横,主體都是心,離開心體课兄,便沒了圣賢學(xué)問了牍氛。
案例:如《論語》的“仁”、《孟子》的“性善”烟阐、《中庸》的“誠搬俊、中和、慎獨”蜒茄、《大學(xué)》的“明明德”唉擂、《詩經(jīng)》的“溫柔敦厚”、《易》的“窮神知化”等檀葛。陸象山所謂“六經(jīng)皆我注腳”玩祟,其意就是說,六經(jīng)千言萬語屿聋,不過為我的本心仁體多方的印證而已空扎。
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誤也润讥。是說朱熹試求理于事物转锈,即求理于心外,并不正確楚殿,主次顛倒撮慨。王陽明龍場悟道,便是悟的這個道脆粥。
2.王學(xué)的后三變砌溺,同質(zhì)的發(fā)展與完成
王學(xué)的后三變與前三變不同,前三變是異質(zhì)的轉(zhuǎn)變冠绢,后三變則是同質(zhì)的發(fā)展抚吠,是同一個系統(tǒng)的圓熟完成。
①默坐澄心
王陽明在瀕臨生死弟胀、百折千難中大悟之后,猶如經(jīng)歷了一場大病喊式,元氣初復(fù)孵户,不得不注意養(yǎng)生。于是就有了“默坐澄心”岔留,所謂“默坐澄心”就是靜坐夏哭,慢慢地去清除內(nèi)心的雜念,然后分辨“真我”(本心真體)和“假我”(習(xí)氣私欲)献联。就像我們在《正念的奇跡》中講過竖配,初學(xué)者在學(xué)正念的時候何址,經(jīng)常提醒自己要處于正念中。
王陽明在這個階段教人“存天理进胯,去人欲”用爪,所謂天理就是本心、真我胁镐,所謂人欲就是私欲習(xí)氣偎血,假我,已漸漸地向良知之說靠攏了盯漂。
②致良知
王陽明在五十歲前五年間颇玷,平諸寇,擒宸濠就缆,在軍旅中講學(xué)不輟帖渠,屬于學(xué)問和事業(yè)的鼎盛時期。但在四十九歲時竭宰,因遭奸佞忌恨阿弃,生死一發(fā),益信良知之學(xué)可以忘患難出生死羞延。在五十歲之際渣淳,便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為口訣,成立講學(xué)宗旨伴箩。
什么是“致良知”呢入愧?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惡的真我嗤谚,將其擴充到底棺蛛,使它在行為過程中占據(jù)主宰地位,這與《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有相通之處巩步。用三點可以詳細地闡述這一點旁赊。
第一,收斂與發(fā)散圓融為一:這一階段椅野,王陽明已克服主客體分裂對立之境终畅,達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的境界竟闪,即不管處于什么狀態(tài)离福,哪怕他在打仗,面見皇上炼蛤,他的心永遠是定的妖爷,并不需要成天的靜坐了。
第二理朋,未發(fā)已發(fā)無先后之分:我們知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絮识,謂之中绿聘;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次舌,就是說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時熄攘,稱為“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常理的垃它,稱為“和”鲜屏。不管未發(fā)的“中”還是已發(fā)的“和”,只要找到其中關(guān)鍵的平衡點国拇,是中庸洛史,是天理,也是良知酱吝。
案例:王陽明的一個學(xué)生也殖,他的孩子生病了。非常焦慮务热,痛苦得坐臥不寧忆嗜。這時候王陽明就告訴他說,孩子生病了崎岂,父母覺得很難過捆毫,這是人之常情,符合天理冲甘。但是如果這個痛苦過分了绩卤,當(dāng)你已經(jīng)痛苦到六神無主的時候,就說明你的私意太多江醇。這其實就過了“發(fā)而皆中節(jié)濒憋,謂之和”的“和”了。
第三陶夜,知與行合二為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凛驮?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篤實条辟,便是行黔夭;行得明覺,行得精察捂贿,便是知纠修。知的過程與行的過程是相終始的。這里的“知”不是指知識厂僧,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了牛,要求你真知颜屠,然后真的去做辰妙。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著致良知達到了最高境界甫窟。
案例:有人說我知道要孝順父母密浑,友愛兄弟,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粗井,習(xí)慣性地對父母大吼大叫尔破,與兄弟斤斤計較。這就不是真知浇衬,也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懒构。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真知耘擂,就是你知道孝順父母胆剧,友愛兄弟,并且你會不由自主地區(qū)把它實踐在你對待父母和兄弟醉冤。
③圓熟化境
王陽明父喪后秩霍,五六年間,都在越中講學(xué)蚁阳。所謂“居越以后铃绒,所操益熟,所得益化”螺捐,便是指他五十一歲以后的晚年境界——圓熟化境颠悬。這和孔子所講“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類似。
王陽明所謂圓熟化境是:不習(xí)不慮的良知归粉,并不是習(xí)氣中的直覺本能椿疗,而是隨時當(dāng)下的真實呈現(xiàn)。此時糠悼,天理自存届榄,人欲自去,良知真宰倔喂,融入化境铝条,圣人氣象顯。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席噩,私欲早已消失殆盡班缰,良知在他腦海里根深蒂固,不管他隨意做什么悼枢,一定是符合良知的埠忘。
王陽明成學(xué)前的三變,是“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悟道以后的三變莹妒,則是“自我完成”的過程名船。從“自我發(fā)現(xiàn)”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踐履的過程旨怠,這不是思辨的事渠驼,而是實踐的事。
三鉴腻、陽明學(xué)的基本義旨
1.良知之天理
王陽明在《傳習(xí)錄》提出迷扇,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爽哎。只好惡就盡了是非蜓席,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也就是說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倦青。它最內(nèi)在的真誠惻怛的本體自性瓮床,便自然而自發(fā)地表現(xiàn)為各種不同的天理,如在事親便表現(xiàn)為孝产镐,在從兄上表現(xiàn)為悌隘庄,在事君上表現(xiàn)為忠,便是所謂天理癣亚,也是所謂的道德法則丑掺。
案例:有一個小孩朝井里邊爬,不管你是好人壞人述雾,你看到了都會拉他一把街州。并沒有人說拉這個小孩給你多少錢,但你忍不住要去拉一把玻孟。為什么呢唆缴?這源自于你的天性,即天理黍翎。
2.致良知與逆覺體征
我們在前文講到“致良知”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面徽,知是非善惡的真我,將其擴充到底匣掸,使它在行為過程中占據(jù)主宰地位趟紊。那么怎樣才能把“致良知”貫通下來呢?
在《次第花開》中提到碰酝,給我們帶來最大困難的就是慣性霎匈。我們每個人都在和自己的慣性不斷地作戰(zhàn),這個慣性就是不警覺的狀態(tài)送爸。所以“致”的功夫要從警覺開始铛嘱,警覺也叫“逆覺”暖释,而在日常生活中體悟良知本心的叫做“體證”,牟宗三先生稱之為“逆覺體證”弄痹。
有了第一步警覺以后饭入,需要依靠良知本身的力量去走向正道嵌器。這時候外在的涵養(yǎng)肛真,包括一些格物窮理等外在的東西,這些功夫都只是助緣而已爽航,沒有實質(zhì)性的幫助蚓让。當(dāng)你依靠良知去判斷事情,所操益熟讥珍。它本身就具備極強的力量历极,把你帶入到一個正確的循環(huán)當(dāng)中。
四衷佃、知行合一
據(jù)《陽明年譜》記載趟卸,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次年,主講貴陽書院氏义,開始提出“知行合一”之說锄列,但最初學(xué)生并不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宗旨。
“知行本體”即是良知本體惯悠,也是心體邻邮。知行本體原本是一體的,它之所以不合一克婶,是因為被私欲所遮蔽筒严,所以必須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為一。
案例:陽明先生的弟子徐愛情萤,請教他說鸭蛙,有人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筋岛,卻不這樣做娶视,這樣知與行分明是兩回事。王陽明說泉蝌,他們的良知已被私欲隔斷歇万,不是知行的本體了。知而不行勋陪,并不能算作真知贪磺。如果沒有私欲隔斷,其孝親之良知自然能“致”于父母而表現(xiàn)為孝行诅愚。如此寒锚,便是“知行合一”了劫映。
王陽明在《傳習(xí)錄》中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刹前。圣學(xué)只是一個功夫泳赋,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也就是說當(dāng)我們心知善惡時喇喉,便已好此善祖今、惡此惡了,這時“知是行之始”拣技,當(dāng)我們知善惡千诬,并把其具體到實踐中去,所以“行是始之成”膏斤。這時的行徐绑,已由內(nèi)而形諸于外,內(nèi)外通而合一莫辨“燎眩總之,知得真切沮榜,知得篤實盘榨,便是行;行得明覺敞映,行得精察较曼,便是知。知的過程與行的過程是相終始的振愿。
五捷犹、良知與知識
王陽明的“良知”,并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聞見之知”冕末,而是“德性之知”萍歉,那么“聞見之知”是否可以統(tǒng)攝“德性之知”呢?這是我們了解王陽明哲學(xué)的一大疑問档桃。
所謂“德性之知”枪孩,即是發(fā)于性體之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愛知敬藻肄、知是知非蔑舞,當(dāng)惻隱自然惻隱,當(dāng)羞愧自然羞愧”之知嘹屯。這種“知”發(fā)自于人的本心攻询,并不是依靠見聞就能獲得的。
王陽明在《傳習(xí)錄》中提到州弟,良知不由見聞而有钧栖,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低零。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拯杠。因為“致良知”的本義掏婶,就是要將良知的天理擴初出來,實踐到萬事萬物上潭陪。而為了達到對事物的真知雄妥,我們內(nèi)心的良知會發(fā)出命令,讓我們?nèi)ヒ娕线帧⑷ヂ劸グ拧⑷デ笾⑷チ?xí)能誓沸,這全是良知要求我們?nèi)プ龅摹6抑铝贾妓冢⒉皇菓{空可以“致”得的拜隧,必須落在實事上,才能致知以格物趁仙,離了實事則知亦不能“致”洪添。這也就是“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雀费。
六干奢、功夫指點的意義
陽明之學(xué),風(fēng)行天下盏袄,然弊亦隨之忿峻。
王陽明講學(xué)的宗旨是“致良知”,它不是一句言談辕羽,亦不是一種論說逛尚,而是真切的道德實踐功夫。而這種到的實踐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刁愿,需要有名師指點绰寞,否則就會誤入歧途。很多人都會在以下方面出現(xiàn)疑惑铣口。
1.克己與為己之心
弟子曾經(jīng)詢問陽明先生說滤钱,自己的私欲習(xí)氣難以克制,怎么辦脑题?王陽明答道件缸,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旭蠕;能克己方能成己停团。
在這里“克己”是指軀殼的“己”旷坦,是自己的身體,“為己”是為真己佑稠,即是人心秒梅。但“身”“心”并不是分開相對立的,所謂“克己”并不是不讓眼耳口鼻舌胶,去視捆蜀、聽、言幔嫂、動辆它,而是不可“隨軀殼起念”,欲視美色履恩、聽美聲锰茉,嘗美味,因為這樣就會讓你陷入一種庸俗自私放蕩切心,而不是灑脫飒筑。
我們要知道“真己”與“軀殼之己”是主從關(guān)系,沒有“真己”作主宰绽昏,軀殼便只是個行尸走肉协屡。反之,有“真己”作主宰全谤,軀殼變成了“真己”的具體表現(xiàn)肤晓。這也是“良知”和“私欲”的一種呈現(xiàn)。
2.靜坐與光景
常人總以為靜時的無念是內(nèi)认然,動時的起念是外补憾,所以一味地靜坐以求無念。其實季眷,人怎么可能無念呢余蟹?只不過是要求“念”要“正”而已。
心能做主時子刮,無論在動時或在靜時威酒,都只是那個虛靈明覺、真誠惻怛的心就夠了挺峡。王陽明告誡弟子葵孤,人需要在做事上磨煉功夫才有益處,一味好靜只是一種逃避的自私橱赠,遇事便亂尤仍,毫無長進。試想狭姨,從自身到家國天下宰啦,有多少事需要我們?nèi)?dān)負苏遥。
那些不通過真切功夫以使良知在日常事務(wù)中流轉(zhuǎn),而只靜坐觀心赡模,憑空去描繪良知心體如何田炭,則良知本身就成了“光景”,一種幻像漓柑,很容易破滅教硫。要拆穿光景,對付這種“假”靜坐辆布,教他們存天理瞬矩,滅人欲,歸于致良知的正道功夫锋玲,就不會再沉溺于那些虛幻的光景了景用。
七、四句教與天泉證道
王陽明在晚年時嫩絮,意識到要想將他的學(xué)問傳給更多的人丛肢,必須要遵循一個“次第”,也就是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 ?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 為善去惡是格物
1.四句教釋義
王陽明的四句教言剿干,是先開“心、意穆刻、知置尔、物”四面,以揭示德性時間的內(nèi)在正道氢伟。
第一句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榜轿,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朵锣,是天理谬盐。
第二句為“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是心之所發(fā)诚些,心體沒有了善惡飞傀,到意念發(fā)動就有了善惡之分。因為心之發(fā)動的意念诬烹,往往是牽連于軀殼而分化:順軀殼的欲望起念叫“惡”砸烦,不順軀殼欲望起念的叫“善”。
第三句為“知善知惡是良知 ”绞吁,就是心意發(fā)動處的善惡幢痘,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意有善與惡家破,而一次為對照的良知就不會出錯颜说。所謂“致良知”购岗,就是把這些對照臨于經(jīng)驗的善念惡念之上的“知”擴充出來,门粪,使新之所發(fā)的意念只有善而無惡喊积,使惡念在“致”的過程中消失。
第四句為“為善去惡是格物”庄拇,人的良知不但知善知惡注服,而且好善惡惡;由好善而為善措近,由惡惡而去惡溶弟,即是致知以格物。格物就是使萬事萬物瞭郑,都在良知的影響下表現(xiàn)為具體的善行與善事辜御。
2.天泉證道
對于陽明先生接引學(xué)者的四句教言,王陽明的兩位弟子屈张,錢德洪(緒山)和王汝中(龍溪)產(chǎn)生了爭議擒权,于是一同請教于王陽明。這番在天泉橋上的爭論阁谆,關(guān)系王學(xué)義理甚大碳抄,后世稱為“天泉證道”。
王汝中覺得场绿,若說心體無善無惡剖效,意也應(yīng)該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焰盗,惡亦是無善無惡的惡璧尸。若說意有善惡,那么心體就有善惡在熬拒。錢德洪反駁道爷光,如果都沒有善惡的話,那還要修什么呢澎粟?那為什么還要煉呢蛀序?
對于兩位學(xué)生的爭論,王陽明說捌议,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哼拔,不可各執(zhí)一邊。為什么要這樣講呢瓣颅?
王陽明道倦逐,我這里接人,有兩種。利根之人檬姥,也就是悟性好的曾我,直從本源上悟入。人心本體本就是明瑩無滯的健民,利根之人抒巢,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已內(nèi)外一齊俱透了秉犹。但另外一種是有習(xí)心在蛉谜,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崇堵。功夫熟后型诚,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鸳劳。王汝中的見解狰贯,適用于接引那些利根器的人,德洪的見解是為非利根器的人準備的赏廓。
王陽明一再強調(diào)涵紊,這兩個人的學(xué)習(xí)方法要結(jié)合起來,讓喜歡參透本體的人幔摸,也要下一點工夫摸柄;讓喜歡下功夫的人,也要努力去參透一點本體既忆,這樣只要學(xué)生的資質(zhì)只要差不多都可以教好塘幅。
八、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義蘊與境界
“心即理”是傳統(tǒng)心學(xué)的重要命題尿贫,由宋代陸九淵首提,后由王陽明完善踏揣。
陸九淵直承孟子而言本心庆亡,他認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捞稿,宇宙間萬事萬物之“理”又谋,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心即是理娱局,這個理是有根的彰亥,是真實的,它表現(xiàn)為行為衰齐,就是實行任斋,表現(xiàn)為家國天下事,就是實事耻涛,由本心之理而為的實行實事废酷,也是陸學(xué)的精神所在瘟檩。
陽明以“良知”概括孟子的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澈蟆、辭讓之心墨辛、是非之心)。故良知學(xué)即是心學(xué)趴俘。良知心體在種種機緣上睹簇,自然地表現(xiàn)為各種不同的天理擎椰,以“是是而非非朗若,善善而惡惡”,如此刑枝,只能“盡了萬事萬變”橙垢。因為世間萬物垛叨,歸總而言,不過是正其非成其是柜某,去其惡成其善嗽元。而良知心體正是“定是非,知善惡”的標(biāo)準喂击,也是成就事物的實現(xiàn)原理剂癌。陽明有云:“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翰绊。
心外無理佩谷。心外無事”,所謂虛靈不昧监嗜,即是指心而言谐檀。陽明所說的“心”是孟子的本心,也是天心裁奇;他說的“理”桐猬,是我們的心應(yīng)事接物的理,應(yīng)事接物的理是道理刽肠,也是吾心良知之天理溃肪。眾理聚于心中,所以說音五,“心外無理”惫撰。心者,萬事之所由出躺涝,故曰“心外無事”厨钻。心之所發(fā)為意,意之所在為物,物即是事莉撇;心外無事呢蛤,亦即“心外無物”。
陸九淵之學(xué)棍郎,在由本心實理流出而為實事實行其障。陽明之學(xué),在致吾心之良知以正物成物涂佃。故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励翼,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辜荠,致知也汽抚;事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伯病,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造烁。”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午笛,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正惭蟋,皆得其成。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潤澤中而得其真實之成就药磺。攝物以歸心告组,心以宰物、以成物癌佩。所謂“心與理一”“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木缝,皆在這個意義上才能了解,這也是“心即理”(良知即天理)最中心的義蘊围辙。
九我碟、王陽明的親民哲學(xué)及事功
“萬物一體”是儒家本義、通義姚建。王陽明在《大學(xué)問》中提到“大人者怎囚,以天地萬物一體者也”即是“同體”之說。有學(xué)生問王陽明桥胞,人既與天地萬物一體,自應(yīng)一視同仁考婴,為什么《大學(xué)》(其所厚者薄贩虾,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又講到“厚薄”沥阱?
王陽明答道缎罢,孟子嘗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策精,這其實是良知自然的條例舰始,先親親,然后仁民咽袜,最后愛物丸卷,這是“厚薄”的自然秩序。你對你的家人询刹,要比對陌生人要好谜嫉,這是良知天理。雖先親親凹联,但卻不礙仁民沐兰,不礙愛物,也是仁心通于萬物的“同體”之義蔽挠。這也是王陽明主張的“愛有等差”住闯,不然社會秩序難以維持了。王陽明深諳“薄厚”之理澳淑,為了保護人民他會殺賊比原。但實際上對賊人,他也秉承仁愛“同體”偶惠。
案例:有一次春寿,王陽明把幾百賊誘惑到兵營里來,卻沒有直接殺他們忽孽,而是讓他們穿上官服在他身邊做官绑改,然后經(jīng)常觀察他們。以判定他們到底能不能救兄一。一直觀察到年關(guān)時厘线,有些人慢慢顯示出要叛亂的苗頭,王陽明特別難過出革,最后把這些賊人處死造壮,自己大病一場。
王陽明晚年骂束,有一本重要著作《大學(xué)問》耳璧,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展箱。他有著“民胞物與”的情懷旨枯,認為應(yīng)該愛這些天地萬物。把這一理念貫穿下去混驰,其實就是我們前文所講的“致良知”攀隔。在萬事萬物中貫穿“致良知”皂贩,因此王陽明就立下特別多的事功。因為他不會脫離百姓昆汹,自己去靜坐明刷,去修煉,而是在家國天下事中“知行合一”满粗。
十辈末、王陽明的人格與風(fēng)格
1.大丈夫氣概
“思想運動”是近代名詞,古人只說講學(xué)論道败潦。但宋明儒的講學(xué)本冲,實質(zhì)上是一種啟迪眾多士子開發(fā)文化新生命的思想運動。王陽明當(dāng)時所在的明代劫扒,正值西方文藝復(fù)興檬洞,是現(xiàn)代歐洲覺醒的時期。而在中國沟饥,明朝的絕對王權(quán)非常的嚴酷添怔。士大夫沉溺于訓(xùn)詁和詞章中,不談?wù)巍?/p>
面對當(dāng)時的社會流弊贤旷,王陽明痛斥當(dāng)時的訓(xùn)詁广料、詞章、名利之惡習(xí)與士大夫的奸私無恥幼驶,而思以精誠惻怛之仁的覺醒而移易之艾杏。在政治上,他為平民立言盅藻,而反抗專制购桑。在學(xué)術(shù)上,他聚集豪杰同志之士氏淑,共講良知之學(xué)勃蜘,喚醒人們的文化意識。后來王學(xué)風(fēng)行天下假残,也表示了人心不死與文化心靈之活躍缭贡。在當(dāng)時的明朝,王陽明的講學(xué)運動辉懒,也可以說是一場思想運動阳惹,是對黑暗社會的吶喊。是難得的大丈夫氣概眶俩。
2.狂者胸次
王陽明是圣賢中的狂者穆端,他的一生,用世而不阿時仿便,自持而不隱士体啰。為什么說是狂者呢?
孔夫子有言“狂者進取嗽仪,狷者有所不為”就是如果一個人達不到圣人的境界荒勇,能夠做到狂狷之徒,其實已經(jīng)算是不錯了闻坚。王陽明自謙為狂者沽翔,一直努力地不斷進取。
案例:王陽明受命去平叛窿凤,南贛汀漳之地的賊亂仅偎。出發(fā)前,他的朋友王思輿對他人說雳殊,這次去陽明肯定能夠立大功橘沥。別人問原因,王思輿答道夯秃,“吾觸之不動矣”座咆。觸之不動,就是孔夫子的四十而不惑仓洼,不惑就是不惑于外物介陶,不動心。
也就是說王陽明在43歲時色建,就已經(jīng)能將厲害榮辱哺呜、生死禍福置之度外。一切只依良知真是非而行箕戳,不委曲某残,不敷衍,沒有瞻顧漂羊,沒有回護驾锰,這便是“狂者胸次”。所以走越,王陽明是一個有堅定毅力的喜歡進取的狂者椭豫。
3.敬畏與灑落
如果一個人只有“灑脫”之感,而沒有“敬畏”之心旨指,就會放縱恣意赏酥,輕賤自己。反之谆构,有“敬畏”之感裸扶,卻無“灑脫”之心的人,就會很拘謹搬素,但是王陽明卻將這兩種品格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呵晨。
王陽明認為魏保,敬畏不是指害怕,而是指不要欺瞞你的良知摸屠,一個人如果能穩(wěn)當(dāng)快樂便是灑落谓罗。
什么叫穩(wěn)當(dāng)快樂?孔夫子的“曲肱而枕之不亦樂乎”季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檩咱,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穩(wěn)當(dāng)快樂胯舷。所以當(dāng)你心中有著對于良知的敬畏的時候刻蚯,你反倒更容易做到真正的灑落,兩者之間并不矛盾桑嘶〈缎冢“灑落”與“敬畏”二者必須和諧統(tǒng)一,方是儒者之學(xué)不翩。
結(jié) 語
《王陽明哲學(xué)》適合慢慢品味兵扬、思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口蝠,方能體會到陽明先生的思想歷程器钟。他的心學(xué)義旨,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雞湯或佛老思想妙蔗。相反傲霸,讀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頂眉反,有柳暗花明之感昙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