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
——詠仲夏古詩詞賞析(一)
王傳學(xué)
走進農(nóng)歷五月嫁审,就是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仲夏了。天氣越來越熱克锣,大雨更加頻繁茵肃,農(nóng)作物進入夏收夏種的大忙時節(jié)。金黃的麥穗袭祟,茂盛的樹木验残,美麗的夏花,滿溢的湖水巾乳,這些構(gòu)成了仲夏的主色調(diào)您没。
江南的仲夏很美,中唐詩人樊旬在《仲夏》詩中寫道:? ?
江南仲夏天胆绊,時雨下如川氨鹏。?
盧桔垂金彈,甘蕉吐白蓮辑舷。
? ??江南地區(qū)到了仲夏的時候喻犁,就到雨季了槽片,這時的雨水就像河流一樣川流不息何缓。枇杷樹上垂下的果實像金橘一樣,而甘蕉的果皮破裂后还栓,就如口吐白蓮般碌廓。
全詩收放自如,開合有度剩盒,顯示了作者調(diào)度場景谷婆、抓取物象的能力。詩句淺顯易懂辽聊,直如白話纪挎。比喻生動而形象,色彩鮮明而強烈跟匆。
再看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异袄,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玛臂,聞歌始覺有人來烤蜕。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迹冤。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讽营,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泡徙,荷花與臉龐一樣紅橱鹏,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全詩生動活潑莉兰,富于詩情畫意狡蝶,饒有生活情趣。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贮勃,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贪惹;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cè)重于客觀描寫寂嘉,后兩句側(cè)重于寫主觀感受奏瞬,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jié)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花難辨泉孩、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硼端。
中唐詩人韓愈的《榴花》,描寫了石榴花紅似火寓搬,卻無人觀賞珍昨,表現(xiàn)了一種落寞之感:
?????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句喷。
??????? 可憐此地?zé)o車馬镣典,顛倒蒼苔落絳英。
五月里石榴花開了唾琼,紅艷似火兄春,耀眼奪目,隱約可見榴子結(jié)于樹枝間锡溯「嫌撸可惜的是,這么好的花卻無人來觀賞祭饭,此地沒有賞花人車馬的痕跡芜茵。大紅色的榴花在人們漠視的冷遇中,百般無奈地飄落在長著蒼苔的地上倡蝙。
首句中的“明”字既點明了五月的石榴花十分耀眼九串,將花朵艷麗的顏色描繪了出來;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才華雖然如盛開的石榴花般燦爛耀眼悠咱,可是也只能同青苔一樣平凡的人混跡在一起蒸辆。整首詩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失落與心寒。
中唐詩人高駢的《山亭夏日》析既,描寫了仲夏幽靜而鮮艷的景致:
綠樹濃陰夏日長躬贡,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眼坏,滿架薔薇一院香拂玻。???
??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酸些,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檐蚜,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魄懂,烈日炎炎,日烈闯第,“樹陰”才能“濃”市栗。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還有“幽深”意咳短,即樹陰稠密而幽深填帽。“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lián)在一起的咙好。
???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篡腌,寫詩人看到池塘內(nèi)的樓臺倒影」葱В“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嘹悼,晴空驕陽,一片寂靜层宫,池水清澈見底杨伙,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dāng)屬十分清晰卒密。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缀台。
???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哮奇。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睛约,烈日照耀下的池水鼎俘,晶瑩透徹;微風(fēng)吹來辩涝,水光瀲滟贸伐,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怔揩,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捉邢,被風(fēng)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商膊,非常美妙伏伐。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晕拆,然后才感覺到起風(fēng)了藐翎。夏日的微風(fēng)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吝镣。如果先寫“微風(fēng)起”堤器,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末贾。
??? 正當(dāng)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闸溃,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拱撵,詩人精神為之一振圈暗。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裕膀,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员串,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昼扛〈缙耄“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fēng)起”暗合抄谐。
此詩寫夏日風(fēng)光渺鹦,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蛹含,池塘水波毅厚,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浦箱、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吸耿。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酷窥,然而當(dāng)人們在欣賞這首詩時咽安,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