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印刷技術(shù)發(fā)達空执,不僅印刷廠可以批量印制各類佛教書籍和佛菩薩圣像窘茁,個人用打印機也很方便印刷。這原是方便佛法流通脆烟,令更多眾生有緣培植成佛之因山林。但若缺乏恭敬,不明事理,隨意處置佛像或佛經(jīng)驼抹,罪極深重桑孩。
“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框冀,佛像和佛經(jīng)為住持三寶中的佛寶和法寶流椒,自當是我們恭敬的對象。然而明也,畢竟是緣起緣滅的住持三寶宣虾,難免有所污損。如何處置這些受污損的佛像和佛經(jīng)才算如法温数?
印光祖師在文鈔《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中作如下開示: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绣硝,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撑刺,焚化之鹉胖。毀像焚經(jīng),罪極深重够傍,此約可供可存者說甫菠。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執(zhí)此義冕屯,則成褻瀆寂诱。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時,必須設(shè)法令其安全安聘。于父母亡后痰洒,必須設(shè)法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搞挣,見人埋藏父母以為行孝带迟,則將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盡孝音羞〈呀埃或見人供養(yǎng)父母以為孝,遂對已死之父母嗅绰,仍依平日供養(yǎng)之儀供養(yǎng)之舍肠。二者皆非真孝也。經(jīng)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窘面,固當焚化之翠语。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shè)化器财边,嚴以防守肌括,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于極密緻之布袋中酣难,又加以凈沙或凈石谍夭,俾入水即沉黑滴,不致漂于兩岸。有過海者紧索,到深處投之海中袁辈,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珠漂。如是行者晚缩,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媳危,決定漂至兩傍荞彼,仍成褻瀆,其罪非小济舆。而穢石穢磚卿泽,切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