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菥
1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喜歡減少膏蚓,喜歡獲得而不喜歡舍棄,但是兼呵,很多時候減少和舍棄會讓我們過得更好兔辅。由于這種做法有時違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击喂,當(dāng)然维苔,這樣也就給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機會。
《見識》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懂昂,尤其“人生需要減法”這一章是對目前的我特別受用的一個觀點介时。
我們都想要牛逼的人生,都羨慕那些有無數(shù)斜杠的人生凌彬,都把那些各個方面都很優(yōu)秀的人當(dāng)作“神”沸柔,但是唯獨我們自己做不到。
我們都想要過富裕的生活铲敛,總是羨慕那些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富二代褐澎,總想著我們也能有一個和他們一樣的干爹,但是那只是我們的幻想伐蒋。
我們有太多的選擇工三,但我們卻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選了迁酸;我們身邊的機會有很多,但卻沒有一個機會眷顧我俭正;我們擁有了比父母更多的條件和資源胁出,我們最后卻還要靠他們才能度過危機。
所以段审,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越多越好”闹蒜。
2
《見識》中說了一件事實寺枉,在美國大公司的高管中,印度人比中國人更多绷落。這個有點不符合我們的慣有的認知姥闪,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比較聰明砌烁、用功筐喳,起點也差不多,而近這些年函喉,由于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避归,中國人的起點甚至還略高一籌,那為什么結(jié)果反而會出乎我們的預(yù)料呢管呵?
書中分析了很多原因梳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度人缺乏選擇。
印度人缺乏選擇的狀態(tài)捐下,以及不選擇而產(chǎn)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账锹,幫助了他們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
這種體現(xiàn)不僅是在印度人的工作中坷襟,在他們的婚姻中也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奸柬。他們大部分的婚姻依舊是“半包辦式婚姻”,因為沒有選擇婴程,只能好好去經(jīng)營他們的婚姻廓奕,反而幸福指數(shù)比那些“只注重選擇、不注重經(jīng)營”的家庭要高得多档叔。
由于印度和中國大部分的家庭一樣懂从,依然非常窮,能到國外留學(xué)或者移民之后的大部分人蹲蒲,幾乎沒有可能再回到印度番甩,“由于沒有退路,絕大部分到了美國的印度人届搁,只好死心塌地在新的國家里經(jīng)營好自己的工作缘薛,并且在并不寬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窍育、削尖腦袋往上爬”。而相比現(xiàn)在的中國宴胧,似乎比印度人有更多的選擇漱抓,他們可以選擇回國發(fā)展,有更好的條件以及機會恕齐,或者只是把國外的公司當(dāng)做職業(yè)生涯的跳板而已乞娄。
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都在倡導(dǎo)機會多多显歧、選擇多多仪或,再怎么也能混出個模樣,然而事實并非所愿士骤,機會多范删、選擇多,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誘惑更多拷肌。我們總是害怕錯過“最好的工作”到旦,害怕錯過“最合適的愛人”,我們總是在不斷的挑來挑去巨缘,最后反而把自己“挑花了眼”添忘。
3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少即是多。
如果當(dāng)我們一生之中只能做一件事的時候若锁,我想知道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昔汉。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應(yīng)該是“大家”了拴清。
我們每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非常有限的靶病,說大點,只不過短短幾十年口予,說小了娄周,只不過就來世上走一遭。有人便說沪停,既然時間如此珍貴和短暫煤辨,我們何不做更多的事,體驗不同的人生木张。這句話沒有毛病众辨。但是,就是我們的時間寶貴舷礼,我們不更應(yīng)該把有限的時間用來做我們自己覺得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嗎鹃彻?我們不應(yīng)該把自己喜歡的一件事做好,獲得幸福感更強嗎妻献?我們不應(yīng)該在離開這個世界時蛛株,在這個世界里留下一點什么東西团赁,更值得驕傲嗎?
我們永遠不停地在各種選擇中來回穿梭谨履,不停去找“最好”的欢摄,可是這是一個無盡頭的“黑坑”,我們掉進去之后笋粟,就永遠出不來了怀挠,只能在里面永遠不停地打轉(zhuǎn),直到你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害捕。
很多時候绿淋,我們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選擇上,而不是經(jīng)營商吨艇,導(dǎo)致難以精進√谏叮或許少些選擇东涡,會更加聚焦,也會讓我們更幸福倘待、更成功疮跑。
以此警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