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大學的時候開始接觸Linux, 但是一直也沒有實際使用. 從事軟件開發(fā)之后, 看到很多人推薦使用Linux系統(tǒng)作為開發(fā)環(huán)境, 努力試用一段時間之后, 目前基本已經(jīng)可以應付基本的日常任務了. 由于不想單獨分區(qū)安裝系統(tǒng), 一直是使用鏡像運行和安裝的方式, 有一些限制不太好解決. 理論上, Linux作為開放系統(tǒng), 所有功能都是可以自己開發(fā)配置的, 但是對于基礎的系統(tǒng)功能, 都靠自己解決的話, 成本也是較高的. 因此目前還是在混合使用, 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先重啟進入Windows系統(tǒng)解決.
首先是要選擇發(fā)行版, Linux發(fā)行版眾多, 甚至有專門的列表網(wǎng)站DistroWatch, 我的需求主要是體積小 占用內(nèi)存少, 可以內(nèi)存或者鏡像運行. 之前一直關注的是Ubuntu, 不過現(xiàn)在也越來越大了, 于是找到了Porteus, 雖然小眾, 但是確實符合我的需求, 應該是一群有類似需求的極客做出來的. 更新還算穩(wěn)定, 大約一年發(fā)一個新版本, 下載的話, 官網(wǎng)有一個論壇, 里面有鏡像服務器列表, 多數(shù)服務器下載速度不快, 但是能下載成功. 目前我下載的最新版是5.0rc3.
然后是桌面環(huán)境, Porteus支持多個桌面環(huán)境, 試用之后感覺KDE成熟完善, 且占用內(nèi)存小. 最新的代碼應該是重構過的, 有專門的名字Plasma, 感覺確實已經(jīng)不輸于Windows和Mac.啟動之后占用內(nèi)存400M左右. 常用的軟件也基本都自帶了.
引導管理使用的是grub24dos. grub是Linux環(huán)境下最常用的引導管理器, 重構之后的版本是grub2, 功能更為強大, grub24dos支持使用Windows的bootmgr加載, 對原有分區(qū)無影響, 作為雙系統(tǒng)共存的方案使用還是很合適的, 只是這個項目目前好像停止開發(fā)了, 下載地址也不好找. 下載好之后是一個壓縮包, 解壓到引導分區(qū)根目錄下, 目錄名一般是叫grub2, 然后在這個目錄下建立一個grub.cfg的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的寫法和含義可以在網(wǎng)上搜一下相關文章, install文件夾里也有示例, 我是用的原來安裝Ubuntu和Deepin時的配置文件, 大概如下
insmod part_msdosinsmod ntfs# insmod font# insmod all_videoset default=1set timeout=3menuentry "Porteus-KDE-v5.0rc3-x86_64" { set root=(hd0,msdos7) set isofile="/os/Porteus-KDE-v5.0rc3-x86_64.iso" loopback loop $isofile linux (loop)/boot/syslinux/vmlinuz copy2ram nomagic norootcopy from=/os/Porteus-KDE-v5.0rc3-x86_64.iso cliexec=/mnt/sda3/mnt.sh extramod=/mnt/sda3/linux/Porteus timezone=Asia/Shanghai utc initrd (loop)/boot/syslinux/initrd.xz}
主要是尋找硬盤上的iso鏡像文件, (hd0,msdos7)這樣的編號是grub對磁盤分區(qū)的標記法, MBR分區(qū)表四個主分區(qū)編號從0到3, 之后是邏輯分區(qū). 如果不確定, 可以啟動進入grub2之后, 在命令行下查看一下, 按tab鍵會補齊所有可用的分區(qū)列表. 最長的那行是傳給內(nèi)核的一些參數(shù), 參數(shù)文檔在進入系統(tǒng)后可以查看.
添加grub2啟動項我們還是使用BootICE, 打開BCD文件, 新建實模式啟動項, 選擇解壓gbub2目錄的分區(qū), 啟動文件填入\grub2\winloader\grub2.boot, 保存. 然后就可以重啟, 選擇grub2, 如果沒有進入系統(tǒng), 可能是磁盤分區(qū)編號沒有填對, 可以在命令行下查看當前硬盤有哪些分區(qū), 編號是多少, 然后直接修改啟動命令, 進入系統(tǒng)之后再修改grub.cfg文件, 以后就可以直接進入系統(tǒng)了.
[圖片上傳失敗...(image-cca5ff-1651719316324)]
如果只是體驗系統(tǒng)使用, 這樣也足夠了, 系統(tǒng)是直接運行在內(nèi)存中, 每次啟動都是完全干凈的. 但是作為開發(fā)環(huán)境, 每次開機之后還是希望能有一些配置好的常用環(huán)境. 在Linux下都可以通過編寫腳本來初始化環(huán)境. 然而我對Linux配置沒有那么熟悉, 所以選擇了更簡單的方式, 在硬盤上新建一個文件夾作為Linux用戶主目錄, 每次啟動后, 掛載該目錄, 替換系統(tǒng)原有的用戶目錄, 這樣系統(tǒng)的配置大部分都會保存在硬盤上, 每次開機后, 只要執(zhí)行一下掛載腳本, 環(huán)境就都恢復好了.
cd /mntln -s /mnt/sda1 dln -s /mnt/sda5 eln -s /mnt/sda6 fln -s /mnt/sda7 gcd /homerm -rf ./*ln -s /mnt/f/Users/ubuntu ./guest
我硬盤上用的還是Ubuntu留下的用戶目錄. 盤符編號沿用Windows的順序, 方便切換. 系統(tǒng)默認登錄的用戶是guest, 密碼也是guest, 特權操作需要root用戶密碼toor. 有一個不太方便的地方是每次需要手動連接無線網(wǎng)絡, 嘗試用命令自動連接沒有成功, 好在不是每次都需要聯(lián)網(wǎng), 暫時是需要的時候再手動連接.
默認系統(tǒng)是沒有中文字體的, 好在論壇里有很多愛好者制作了字體包. Porteus的安裝包用的xzm格式, 可以即時掛載進系統(tǒng), 也可以分離, 比較方便. 裝上字體之后就可以顯示中文了, 但是中文輸入法我還沒有配置成功, 所以只能先用在線輸入法應急.
至于常用軟件, 系統(tǒng)自帶的也比較豐富了, 系統(tǒng)自帶的Dolphin文件管理器有標簽頁, 左右窗格功能, 感覺還可以, 就不用找其他了. 記事本, 播放器, 解壓軟件, PDF查看器, 都有.
我主要是下載了sublime和瀏覽器. Linux下的軟件包好多要通過源碼編譯, 不方便, 比較好的像sublime, 提供了編譯好的壓縮包, 解壓后可以直接運行. 而Chrome和Edge都是提供deb和rpm格式的下載包, 我選擇了deb格式, 解壓之后, 也是可以運行的.
官網(wǎng)上還有develop工具包, 一鍵安裝git, gcc等常用開發(fā)工具, 甚至各種Office, wine的包都可以在官網(wǎng)或者論壇里找到. 只是wine我也沒有測試成功, 遇到需要Windows軟件的, 還是重啟進入Windows操作. 也許電腦內(nèi)存大的話, 可以裝一個VirtualBox虛擬機, 就不用重啟了, 不過目前覺得這樣也還能接受. 畢竟世事無完美, 每種方案都會有成本和體驗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