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價高者得”
“稀缺”和“短缺”的區(qū)別。稀缺是基本約束(序中已經提到)秽荞。短缺是當一種固然是稀缺的資源骤公,其價格被人為壓低后,引發(fā)的擁堵扬跋、排隊阶捆、囤積、浪費和規(guī)避管制等現象钦听。
今天世界的絕大部分資源洒试,都首先是按照富者先得、富者多用的規(guī)律來分配的朴上,而實現的機制大致就是買賣垒棋。
“價高者得”是最經濟最公平,是最可行的競爭辦法痪宰。只有“價高者得”的競爭規(guī)則叼架,才能減少浪費和刺激生產。
假如不拼錢酵镜,那會拼什么碉碉?不認錢就認人柴钻,我們要在認錢和認人之間兩害相權取其輕淮韭。當交易中有一方是認錢不認人的,那就能極大地增加交易的機會贴届。這恰恰是貨幣的基本妙處靠粪。
按“價高者得”原則篩選出來的不是貧富蜡吧,而是需求的大小。(富人有不肯出價的時候占键,窮人有肯出價的時候)市場機制為需求更高的窮人提供了隨時可以戰(zhàn)勝需求較低的富人的機會——“價高者得”昔善。
除了出價高低外,我們還能用什么手段來比較人與人之間的需求孰高孰低呢畔乙?
當然君仆,在對稀缺品實施按價分配的同時,若確實要幫助窮人或某種特定人群牲距,那就不妨把他們先識別出來返咱,然后給予補貼。
讓每個人以自己的財富和收入為基礎牍鞠,分別根據市場價格的指引咖摹,來追求他們所希望的消費模式,才能自然而然地達到每個人的效用最大化难述。
第二部分 價格是怎樣決定的
供求決定售價萤晴,售價決定成本。不是生產要素先有了與生俱來的成本或原價胁后,再匯總并加上“合理的利潤率”成為最終售價店读。世上既不存在“合理的利潤率”——賺的時候可以盆滿缽滿,也不存在“合理的虧損率”——虧的時候可以血本無歸攀芯。
與賣家競爭的两入,是其他賣家;與買家競爭的敲才,是其他買家裹纳;賣家與買家并不競爭。商品的價格不是由某個買主或賣主紧武,而是由無數買主和賣主“共同決定”剃氧,并由每個買主或賣主“陸續(xù)匯報”出來的。
世界上沒有不公平的買賣阻星。任何買賣都是自愿的朋鞍,否則就不是買賣,而是掠奪或偷竊妥箕。買賣雙方發(fā)生交易滥酥,是因為他們對用來交易的物品的“估價”不同,從而取長補短畦幢、各得所需坎吻。
第三部分 舉例
交通
道路是政府提供的私用品。作用是疏導交通宇葱,因此被疏導的交通越有價值瘦真,道路就越有價值刊头。要使道路的價值越高,就應一直讓對使用道路需求最高的車輛通過诸尽。
“用者自付”——高速公路由分散的地方政府或企業(yè)進行融資原杂、建設和營運,更貼近“用者自付”您机,投資者有權收費穿肄。
火車票未充分調價
火車票價不夠高,其經濟之惡是那些用于排長隊际看、撥電話被碗、托關系、找黃牛所耗費的努力仿村。如果這些精力用于通過他們的專業(yè)技能來服務他人锐朴,然后再把賺到的錢用以競爭火車票。這是一個如何消除社會浪費的客觀問題蔼囊。
征稅
帶來的三個結果:
挫傷供應商的積極性焚志,使本來稀缺的商品進一步減少供應
商品供給減少會使價格進一步提價,增加消費者負擔畏鼓。
政府平添一個揩油的由頭酱酬,賦稅是買賣雙方共同向政府支付的。
“法律無效定律”——不管政府規(guī)定稅賦是向哪一方征收的云矫,都不影響買賣雙方分擔稅負的比例膳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