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朋友,昨天的手機都被一條尋人啟事微信刷屏:十歲女孩走丟,情況屬實忌穿,請速回家抒寂。
身為父母的我們,感同身受著女孩父母此刻的心急如焚掠剑,也都浩浩蕩蕩的屈芜,加入到愛心接力的隊伍中,當?shù)孛襟w組織了記者跟蹤報道朴译,當?shù)鼐揭舱归_了滿城搜索井佑。直到昨晚凌晨12點,官方發(fā)文公布:孩子已經(jīng)找到眠寿,民眾揪著的心才恢復平靜躬翁,一句句回來就好、平安就好盯拱,道出了大家最真誠的祝福盒发。
而作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看到今天的后續(xù)報道——孩子是和父母爭吵后離家出走的坟乾。于是迹辐,我開始進入思考:
1.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2.事情的經(jīng)過是什么?
3.在哪個環(huán)節(jié)的溝通不暢,導致了這樣的負氣離家?
4.回家后甚侣,父母見到孩子的應對模式是什么?是指責明吩、懊惱、既往不咎殷费、討好……到底哪種處理印荔,更加有益于教育?
因為報道中,給予的信息量很少详羡,所以我無法還原更多的真相仍律。只能就提供的信息,做一個大致的分析:
1.親子之間的溝通实柠,可能不順暢
2.父母和孩子情緒表達和管理的能力水泉,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這兩個方面的能力,也是當今家庭教育中窒盐,父母需要學習和提升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草则。
如果運用薩提亞冰山模型來看這個事件,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
行為層:孩子離家出走
感受層:
(孩子)出走前:憤怒蟹漓、委屈炕横、傷心(因為不知道爭吵的具體原因,我大致推斷)
(孩子)出走后:擔心葡粒、害怕份殿、恐懼膜钓、無助、孤獨卿嘲、驚慌
(家長)出走前: 生氣颂斜、憤怒、失望
(家長)出走后: 焦慮腔寡、擔心焚鲜、恐懼、懊惱放前、自責忿磅、傷心、壓力大
觀點層:
(孩子)你們怎么不懂我凭语!你們根本不愛我葱她!憑什么總要聽你們的!
(家長)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似扔。怎么這么不聽話吨些。我就是不能縱容她。
期待層:
(孩子)父母理解我炒辉、懂我豪墅、滿足我的要求。
(父母)孩子可以聽話黔寇、懂事偶器,不要太任性。
渴望層:
(孩子)父母愛我缝裤、懂我屏轰。我可以自己做主。
(父母)孩子理解我們憋飞。
生命層:
他們共同渴望愛與被愛
而透過這個新聞事件霎苗,我們可以看到的是:
1. 孩子渴望獨立自主的部分,沒有得到正確引導榛做。否則唁盏,她不會用出走的方式表達。
十歲的年齡检眯,孩子更多的渴求連接和獨立自主升敲,如果這部分需求長期得不到正確疏導,孩子就會運用一些報復性的過激行為表達轰传。
2.父母和孩子都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破壞性情緒來臨時瘪撇,只能啟動應激本能的反應模式(指責對抗获茬、逃避)
3.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的邊界感需要更加清晰港庄。哪些是可以放寬空間,允許孩子獨自探索的恕曲,哪些是不可以觸碰的底線鹏氧。如何將這些界限,溫柔而堅定的傳達給孩子佩谣。
后續(xù)處理:
如果孩子回家后把还,父母打罵、指責茸俭,無疑會加大孩子的內(nèi)心恐懼吊履。我相信,面對失而復得的女兒调鬓,爹娘也是舍不得的艇炎。
然后呢?大事化小腾窝、小事化了的處理方式其實也是不恰當?shù)摹?/p>
如何把這次的危機缀踪,轉化為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教育契機,才是我們需要停下來虹脯,思考的方向驴娃。
家庭教育不應該是危機教育,而是提前教育循集。愿更多的家庭唇敞,開始真正關注家庭教育的價值和深遠影響。
父母的自我成長暇榴,責無旁貸??????厚棵,而又任重道遠。
?
原創(chuàng)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