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時興起妹笆,再次翻開陳丹青老師的著作《笑談大先生》,不算厚的書卻耐人尋味娜氏。如同書里的主人公魯迅先生拳缠,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嬉笑怒罵贸弥、幽默諷刺窟坐、敏感冷峻……高人有七面,今日的魯迅绵疲,你要哪一面哲鸳?
小的時候,學習過不少魯迅先生的文章盔憨,可那時學生時代學習的課文到今日記得的徙菠,喜歡的就只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在仙臺》。尤其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阿長給年幼的魯迅講的《山海經》和光滑的石井欄邊紫紅的桑葚郁岩,還有先生幼時讀書刻在桌上的“早”字婿奔。至于那些在當時的我看來高深難懂的課文已全然不記得了缺狠。
讀大學后,文學院周華老師開了一門專業(yè)課《魯迅研究》脸秽。周老師講魯迅有著成熟的透辟和精彩儒老,第一次讓我感覺到魯迅原來也是這樣一個有趣的人:他會忽而醇厚沉郁,如他的回憶文字记餐;忽而辛辣頑皮驮樊,如中年以后的雜文;忽而平實鄭重片酝,如做學問或翻譯囚衔;忽而蒼老精辟,如《故事新編》雕沿;忽然溫潤出神练湿,如《朝花夕拾》。還有一種異常絕望虛空的況味审轮,幾乎隱在他各時期的文字中肥哎,尤其是他的序、跋疾渣、題記篡诽。
那時周老師的課從不點名,但從沒有學生曠課榴捡,也幾乎沒人遲到杈女,都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大學畢業(yè)五年后的碩士論文評審老師竟然是周老師吊圾,去送審時和老師講起曾經上課的情景达椰,周老師特別高興,風趣幽默和聚光的眼神依舊和當年一樣项乒,感覺又回到了大學啰劲。我曾對魯迅毫不感冒,上了周老師的課后板丽,買了很多魯迅的作品和關于魯迅的書呈枉。十三年過去了,可我依然記得那充滿魅力的課堂埃碱。所謂良師,也許就是能以他的魅力酥泞、思想影響學生并且改變學生的師者吧砚殿。想起梁實秋當年偶然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看到黃沙彌漫的蒼茫景象芝囤,不禁哀從中來似炎,竟然頓時憶起梁啟超先生二十年前在清華禮堂講的古詩《箜篌引》辛萍。
在我當了老師后,要給學生上魯迅的文章羡藐,更加近距離地走進魯迅先生贩毕。要說真正的獨立理解和感悟,其實是從備課《吶喊自序》開始的仆嗦。尤其記得先生一個人躲到破舊的古廟里抄寫碑文辉阶,每每忍受冰冷的槐蠶落到頸上的冰涼的那一幕場景。他內心的寂寞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瘩扼,有時讓我甚至不忍再多看一眼文字谆甜,忍不住先生內心帶出的那種在寂寞里尋不到光明和出路的痛苦,甚至絕望集绰。我第一次讀先生的文章流淚就從這篇開始规辱。但也覺得自己的這份感受也太淺薄,僅為難過栽燕,卻不曾想過罕袋,倘若我是他,我能承受多少碍岔?還是選擇在麻木中游走浴讯?
在寂寞里奔馳的勇士滿心里都是振臂高呼卻無人應的悲涼,可即便如此也依然奮勇前行才更具有了觸動人心的力量付秕。他高貴冷峻的面容中一定有著歲月太深刻的印記兰珍,他孤高大氣的靈魂里一定有著生生不息的憐子愛民的深情,是怎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融合-------是一種稱為脊梁和民族魂的凝合劑询吴。從這層意義上是否也可以說:魯迅之后再無魯迅掠河?
沒有英雄可崇拜的民族是可悲的。幸好還有很多的人記得先生猛计,甚至是想念先生唠摹,如陳丹青所說:像想念自己的一位親人、朋友奉瘤、戀人的去想念先生勾拉。
作古的身軀不因靈魂的飛散而被遺忘,卻反而能夠因歲月長久的沉淀而歷久彌新盗温。不僅在翻新的照片里藕赞,更在人們的心里、情里卖局、思念里斧蜕,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逝者⊙馀迹《笑談大先生》這本書里批销,讓我們能夠接觸到一位慈祥的仁者洒闸,一位憤怒的智者,一位睿智的師者均芽,一位有趣的友者丘逸,一位清醒的勇者,一位敏感的多情者掀宋。暖化冰冷者深纲,活化死寂者,熱化悲觀者布朦,激化漠視者囤萤,轉化圍觀者,度化邪惡者是趴。
在西方涛舍,文人從來未被打倒,而是被質疑唆途;從未被神話富雅,而是被紀念;從未被架空肛搬,還是實實在在地被試圖理解没佑,被持續(xù)研究。西方人談起先賢與哲人并不大驚小怪温赔,有的只是平靜而誠懇的尊敬蛤奢。魯迅不應被淡忘,更不應被厭煩陶贼,不是一談到他就無限架空啤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睡眼惺忪。我們應該讓他繼續(xù)溫熱拜秧,投射光芒痹屹。
最近又購得錢理群老師的《魯迅十講》,今日看《笑談大先生》枉氮,再次想起一些舊事一并記下志衍,以此紀念我對魯迅先生的敬重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