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里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年碰上糧食歉收拌夏,養(yǎng)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xiàn)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jié)約點吃芍阎,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世曾,晚上吃四顆,怎么樣谴咸?”眾猴皆怒轮听,吵吵嚷嚷地說“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yǎng)猴的人連忙說:“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顆岭佳,晚上吃三顆血巍,怎么樣?”這群猴子聽了都很高興珊随,覺得早上吃的比晚上多述寡,自己勝利了柿隙。
以前讀這則故事時,我總是嘲笑猴子何其愚也鲫凶,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禀崖,它們?nèi)绻麜臃ǖ脑挘隙ㄖ酪惶焓澄锏目倲?shù)是不變的螟炫,改變的只是食物的分配方式和得到食物的時間波附。
作為一個善講故事著稱的思想大師,莊子講這樣一個故事絕不是讓我們娛樂的昼钻,嘲笑猴子的同時掸屡,我突然想到,我們?nèi)撕螄L不是上帝的猴子然评,也許上帝造人時仅财,每人或許最多只給七顆橡子,這些橡子可能包括名利碗淌、財富盏求、健康、幸福亿眠、自由风喇、親情、愛情等缕探,在人生的早年,我們總是狂熱地追逐名利还蹲、財富爹耗、愛情等欲望的橡子,總是恨不得把一下子把一生的橡子過早地一下子全拿到谜喊,在橡子總數(shù)一定的情況下潭兽,早上得到的越多,晚上必然失去的越多斗遏,這點是幾乎所有人所沒有意識到的山卦,還在一點點地同上帝討價還價:我得到的太少,我想要更多的橡子诵次!上帝也會像精明的養(yǎng)猴人一樣账蓉,清楚地幫你算著人生賬,給你的越多逾一,讓你失去的也越多铸本,先給了你權(quán)力的橡子,以后就少了自由的橡子遵堵;先給了你財富的橡子箱玷,以后或許會少了健康的橡子怨规;先給了你愛情的橡子,可能會失去了親情的橡子锡足;給了你才能的橡子波丰,可偏偏先給你搭配點苦難〔暗茫總之讓你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掰烟。因為上帝已經(jīng)算好了,終其你一生最多只給“七顆橡子”扩灯,或許你費勁心機的結(jié)果媚赖,也只是從“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罷了,“人類一思考珠插,上帝就發(fā)笑”惧磺,人生的得隴望蜀,是不幸福的根源捻撑,誰向生活索取的太多磨隘,誰必然遭到上帝的懲罰,猴子如果能參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顾患,猴子就成人了番捂,人如果參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人就成上帝了江解。
既然上帝最多只給“七顆橡子”设预,我們還要理想嗎?還要奮斗嗎犁河?還要勇敢追求嗎鳖枕?猴子如果不給養(yǎng)猴人干活,可能一天連一顆橡子都拿不到桨螺;人亦如此宾符,如果不奮斗、不追求灭翔,本應得到的橡子可能也得不到魏烫。“七顆橡子”的定數(shù)并不排斥個人奮斗與追求肝箱,而是反對急迫地哄褒、功利地、貪婪地追逐過多的煌张、不屬于自己的“橡子”读处,不僅使外在的世界充滿喧囂,而且使自己平靜的內(nèi)心世界再起波瀾唱矛。
“七顆橡子”還提醒我們正確看待得失罚舱,李嘉誠有句座右銘:“失意時莫悲傷井辜,得意時莫忘形”,以此為鼓勵管闷,他走出了一個又一個人生低谷粥脚。“失之東隅包个,收之桑榆”刷允,意味著失去一顆橡子,以后還能得到其他橡子碧囊;“螳螂捕蟬树灶,黃雀在后”,意味著有時得到一顆橡子的同時糯而,意味著即將失去另一顆橡子天通;“塞翁失馬,焉知非赶ㄍ眨”像寒,意味著人生橡子得失的變幻無常。秦朝李斯父子被腰斬前瓜贾,李斯對跪在身邊的小兒子诺祸,強笑著說出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話:“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祭芦,豈可得乎筷笨!”言畢,父子二人相擁痛哭龟劲。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奥秆,浮現(xiàn)在李斯腦海的,不是他一生中所做出的那些豐功偉績咸灿,而是年輕時那些簡單而純粹的快樂:一家人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侮叮,在野外追逐狡兔避矢。可見盡管李斯得到了權(quán)力與富貴的橡子囊榜,卻失去了自由和生命的橡子审胸,人往往走到生命的盡頭,才發(fā)現(xiàn)人生總的得失是一樣的卸勺,總共只有七顆橡子砂沛,誰最早明白這個這個道理,誰就能早日擺脫沮喪曙求、失意的糾纏碍庵。
現(xiàn)在社會是一個物質(zhì)豐富映企、信息流通的社會,懷璧静浴、錦衣堰氓、美色、誘惑多多苹享,因而人們的潛在欲望更容易被激發(fā)双絮,很容易在物欲世界里迷失,找不到生活的真諦得问。就象海德格爾說的那樣囤攀,“腳下沒有大地,頭頂沒有天空宫纬,心中沒有靈魂”焚挠。甚至連我自己也曾經(jīng)幻想盡快盡早得到人生的全部橡子,急于求成的浮躁哪怔、患得患失的焦躁使得我無法沉下心去工作和學習宣蔚。重讀“朝三暮四”的寓言后,耳旁隱約有圣賢的聲音響起:人不可能一下得到人生的全部橡子认境,要么朝三暮四胚委,要么朝四暮三,如果滿懷貪欲叉信、過分苛求橡子亩冬,肯定會失去更多的橡子,因為造物主一共給人“七顆橡子”硼身。于是我心胸變得疏朗了硅急,心里又恢復平靜了,生活又有了節(jié)奏了佳遂。
莊子的作品里营袜,類似朝三暮四的寓言不勝枚舉,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象一縷清風吹散了欲望對人們的纏繞丑罪,撫慰了一代又一代不得志文人墨客的受傷靈魂荚板,給剛健有為的儒家思想提供了補充,使入仕和歸隱成為古代知識分子的兩大潮流吩屹。千年之后的我跪另,依然能從中吸取到里面的精神芬芳,謝謝老莊煤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