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保留以上聲明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體驗祝旷?身心俱疲的你,迫切期待周末或者節(jié)假日早點到來嘶窄,而假日真正來臨的時候,卻又感到莫名的寂寞,無所事事党涕;似乎一旦切斷了工作和生活的聯(lián)系辽幌,你就被整個世界拋棄。一方面竭力追尋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時空现横,一方面又不知所以地感到孤獨漓拾。
人是矛盾的動物,面對社交還是獨處戒祠,就是那么糾結骇两。說到底,還是把社交和獨處當作了選擇題姜盈。的確低千,從呱呱墜地到桑榆晚景,人生時時刻刻都在面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馏颂。小時候示血,需要選擇玩伴;上學時饱亮,需要選擇專業(yè)矾芙;工作后,需要選擇人生目標……
最近一個月讀了兩本書近上,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兩難選擇”剔宪。
01
第一本是李笑來的《把時間的當做朋友》。沒錯壹无,它不是一本時間管理類的書籍葱绒,其實不然,書中反復給讀者“洗腦”——如何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統(tǒng)和方法論斗锭,正確管理自己地淀。
在談到“人脈”的時候,他認為岖是,所謂的人脈帮毁,就算重要实苞,也根本沒有別人所說的那么重要;所以烈疚,要放下你的無效社交黔牵。
如果認真回憶一下,手機通訊錄中少則幾十個爷肝、多大幾百個的所謂“朋友”猾浦,有多少是經常聯(lián)系?毋庸置疑灯抛,真正經常性聯(lián)系(一周一次姑且可稱為“經辰鹕猓”)的不超過20人。我曾經用通訊錄APP清理過聯(lián)系人对嚼,里面不乏有一個月未聯(lián)系夹抗,甚至有六個月以上的未聯(lián)系人。
當然這么說有些武斷猪半,朋友未必就得經常聯(lián)系兔朦,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經常聯(lián)系的。但社交則不然磨确,社交是從陌生到熟悉沽甥,再到互利的過程。
所謂的社交本質上是一種交換——資源的交換乏奥,包括個人技能摆舟,情感,還有人脈邓了,人脈也可以看作一種信息恨诱。最為穩(wěn)固的關系模型是技能互補,比如一方強于技術開發(fā)骗炉,一方強于公關銷售照宝。社交關鍵在于提升自己,當你足夠強大句葵,建立連接的可能性就越大厕鹃,社交的品質也就越高。
資源多的人更愿意和另一個資源對等的人進行交換乍丈,如果資源不對等剂碴,這種交換也就沒有可持續(xù)動力。如果我們試圖以不對等的資源去進行“社交”轻专,那必然是低質量忆矛,甚至是無效的社交。
優(yōu)秀的人往往都具有共性——主動思考请垛,不斷學習催训,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桀驁不馴”洽议。這當然和這類外星球動物本身具有強大的實力一定關系,更重要的是漫拭,他們都具有極強的“時間觀念”绞铃;而“窮人思維”里,最廉價的即是時間嫂侍,所以他們愿意把大把的時間用于低質量的社交。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低質量的社交活動中荚坞,還不如專心做點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挑宠,學習并擁有更多的資源才能成為他人值得交往的人。
02
第二本書是周國平的《只有一個人生》颓影。
向來不燒腦的書籍都是飯后甜點各淀,只看幾個標題就可知一二,活出真性情诡挂、成為你自己碎浇、豐富的安靜……真的靜下心來去品味,不僅僅品嘗到事情交融璃俗,更有情理并茂的味道奴璃,這也是讀書大忌——讀而不思。
我是個內向的人城豁,直到現(xiàn)在苟穆,我仍然不善于在一干人等中談笑風生、左右逢源唱星。曾經非常羨慕那些不論在什么圈子內都能游刃有余的人雳旅,只要他在,仿佛身上具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间聊,永遠是話題的中心攒盈。
但我始終不是個有趣的人,仍然會感到寂寞哎榴。喧囂的世界對我而言似乎并不真實型豁,每每一個人的時候,都會覺得這才是真實的自己叹话。在眾人面前的那個我只是在竭力掩飾偷遗,或者說在扮演我應該的角色。
周國平說寂寞有三種狀態(tài):一種是惶惶不安驼壶,百事無心氏豌,一心想逃離寂寞;一種是習慣寂寞热凹,安下心來泵喘,建立起生活的條理泪电;還有一種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chuàng)造的契機纪铺。
你感到的寂寞應該是哪一種相速?大多數(shù)人并非想逃離寂寞,也并沒有安下心來鲜锚。只是游走在寂寞的邊緣突诬,暫時迷失了自我。
轟轟烈烈只是人生的一個片段芜繁,低調安靜才是人生中一種美好的真實旺隙,能靜下心來不受外惑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人格的底蘊骏令。交往也是一種能力蔬捷,但人們往往忽視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比交往更為重要的能力榔袋。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周拐,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凰兑。所謂整合妥粟,就是把外在的經驗放在內在記憶中的恰當位置。唯有經過整合聪黎,自我才能成為一個獨立并又不斷生長的系統(tǒng)罕容,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強大的內心世界稿饰。斯托爾指出锦秒,那種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知識順從喉镰,而不是體驗外部世界旅择,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意義。
如此獨處侣姆,想必也是高質量吧生真!
03
很多人自身能力都沒發(fā)展好,卻拼命去結交朋友捺宗,鉆營圈子柱蟀,殊不知低質量的社交付出的成本高的嚇人,換句話說低質量的社交代價是犧牲自我成長蚜厉;高質量的獨處是并非人人可以做到长已,讀書和學習需要一定的“專注力”,而專注力也是一種習慣,習慣的力量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术瓮。
選擇低質量的社交或者高質量的獨處本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康聂,做正確的事遠非那么容易。當然胞四,一切皆有度恬汁,不盲目社交,也不孤獨終老辜伟。
聲明||文章首發(fā)自微信公眾號:蝸牛說(woniushuo-HF)凍個手關注一下吧~~
?原文閱讀請點擊http://url.cn/2CFKc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