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齿风,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文武雙全的名人药薯,如三國時期的周瑜,南宋時期的辛棄疾救斑、岳飛等等童本,但是,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奇人:他進士出身脸候,原本為文官穷娱,卻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戰(zhàn)功赫赫运沦,與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泵额,后來更是做到大明朝的兵部尚書,并且慧眼識人携添,擢拔了一批良將嫁盲,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他竟然還有深厚的藝術造詣烈掠,對中國曲藝的發(fā)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羞秤。
這位堪稱全能的傳奇人物放到今天,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左敌,那么瘾蛋,他到底是誰呢?
譚綸矫限,字子理哺哼,號二華,江西宜黃人叼风,24歲時高中進士(嘉靖二十三年科取董、公元1544年),中進士時的年齡比有神童之稱的張居正大了四歲(張20歲中進士)咬扇。
《明代進士登科錄》中甲葬,對解元考中進士時有年齡記載的共有398人,他們考中進士時的平均年齡為 32.34歲懈贺,和這些解元比经窖,譚綸中進士的年齡要低于他們的平均年齡8歲坡垫,所以,譚綸中進士的年齡應該在明朝還是屬于比較早的画侣。
唐朝時期有“三十老明經冰悠,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可見中進士之難配乱!
雖然中進士并不能成為衡量一個讀書人才能的唯一標準溉卓,但能夠在青年時期考中進士,也足以證明譚綸才學過人搬泥,至少不是周進和范進那種死讀書之人桑寨。
周進和范進是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按照原著描述忿檩,他們二人都是有一定才華之人尉尾,可是卻到了五六十歲才分別中舉,周燥透、范二人其實就是死讀書的典范沙咏,他們只會死啃書本,活活的把書讀死班套,不懂也不會靈活運用肢藐,單從這一點來看,和譚綸相比吱韭,真可謂有云泥之別吆豹。
譚綸出身于文官,卻熟讀兵法杉女,且武藝高強瞻讽,在抗倭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鸳吸。擔任臺州知府時熏挎,譚綸訓練了一支千余人部隊,“分數(shù)既明晌砾,進止齊一坎拐,未久即成精銳(1)”,倭寇進犯柵浦养匈,譚綸率領這支部隊迎戰(zhàn)哼勇,三戰(zhàn)三捷。
倭寇進犯臺州呕乎,被擊退积担,又轉寇仙居、臨海猬仁,被譚綸“擒斬殆盡(2)”帝璧。
這個時期先誉,戚繼光擔任寧(波)、紹(興)的烁、臺(州)三府參將褐耳,從義烏招募了一批礦工,組建了戚家軍渴庆,正在訓練之中铃芦,無法作戰(zhàn),身為臺州知府的譚綸獨自承擔轄區(qū)內所有作戰(zhàn)任務襟雷,為戚繼光全身心的投入部隊訓練創(chuàng)造了條件刃滓。
三年之后,戚家軍訓練完畢耸弄,從此注盈,浙江抗倭戰(zhàn)場進入戚繼光時代,戚家軍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戰(zhàn)爭奇跡叙赚。譚綸與戚繼光老客、俞大猷等將領密切配合,終于徹底掃清了浙江倭患震叮。
假如沒有譚綸爭取到的三年寶貴時間胧砰,而是由戚繼光率領新招募的礦工一面訓練,一面出戰(zhàn)苇瓣,那么尉间,戚家軍的戰(zhàn)績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可能遠不如今天看到的戰(zhàn)報那么好看击罪。
嘉靖四十二年哲嘲,倭寇大舉進犯福建,攻陷重鎮(zhèn)興化城媳禁,福建巡撫游震得被嘉靖皇帝免職眠副,譚綸臨危受命,出任福建巡撫竣稽。
譚綸和戚繼光囱怕、俞大猷、劉顯等將領密切配合毫别,取得平海衛(wèi)大捷娃弓,戰(zhàn)報送到北京,嘉靖皇帝高興地甚至跑到太廟里去告慰祖先岛宦。
譚綸一生征戰(zhàn)沙場三十余年台丛,“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與繼光共事齊名砾肺,人稱“譚挽霉、戚”(3)私恬。
譚綸是讀書人出身,卻武藝高強炼吴,精通劍法本鸣,訓練新兵時,曾“教以荊楚劍法及方圓行陣(4)”在戰(zhàn)場上上硅蹦,譚綸也是身先士卒荣德,曾在戰(zhàn)斗中“刃血漬腕,累沃乃脫(5)”童芹,有傳聞說戚繼光也曾向他討教過劍法涮瞻。
譚綸善于識人用人,“善任俞戚而建大勛”假褪,舉薦和提拔了戚繼光署咽、俞大猷、劉顯等一大批后來叱咤風云的戰(zhàn)將生音,堪稱明朝“伯樂”宁否。
掃平倭寇后,譚綸又總督薊缀遍、遼軍務慕匠,練兵罝械,任內和戚繼光通力合作域醇,共修筑明長城兩千余里台谊,御韃靼于關外,衛(wèi)護了京師安寧譬挚。
譚綸酷愛戲曲锅铅,特別是流行于南方的“海鹽腔”,甚至在軍隊里設置戲班减宣,隨軍演出盐须,這大概就是早期文工團了吧?
譚綸曾把海鹽腔帶回家鄉(xiāng)宜黃蚪腋,傳授給家鄉(xiāng)父老丰歌,還會親臨排演現(xiàn)場,后來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屉凯,形成“宜黃腔”。
譚綸和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是忘年交好友眼溶,隆慶六年悠砚,譚綸升任為兵部尚書,湯顯祖還特意寫了一首詩《送譚尚書行邊》堂飞,送給譚綸灌旧。
萬歷五年绑咱,一代名將譚綸去世,追贈太子太保枢泰,謚號“襄敏”描融。
譚綸著有《譚襄敏奏議》、《譚襄敏遺集》衡蚂、《書經詳節(jié)》窿克、《軍事條例類考》、《點將圖》等作品流傳后世毛甲。
引用資料:
(1)《明史》·卷222
(2)同上
(3)同上
(4)《譚襄敏公綸年譜》
(5)《明史》·卷222
版權聲明:本文為【指縫間的歷史】原創(chuàng)年叮,未經授權,請勿轉載玻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