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十三)
原文:子貢問君子雷恃,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各方言論:
楊伯峻: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费坊〉够保孔子道:“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附井,再說出來导犹。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弁”
錢穆: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谎痢?先生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說卷雕〗谠常”
李澤厚:子貢問什么是君子?孔子說:“先履行所說的漫雕,然后再說滨嘱。”
本章有兩個明顯的重點:“言”“行”
1浸间、簡單地說太雨,本章之意是說:君子要先做才說。也就是“慎言”魁蒜。
2囊扳、“慎言”不過是成為君子的條件之一,并非唯一條件兜看。也就是說并非僅僅做到慎言即為君子锥咸。
這里面提到的“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细移,廣見于先秦典籍搏予。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diào)地位的崇高弧轧。而后雪侥,“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也就有了德性精绎。
那這一篇所說的“君子”速缨,是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君子的意思呢?我們這一篇是“為政篇”捺典,講“為政”鸟廓,是給君王講的。而不是用道德標準給君子們說的。所以引谜,這里的君子顯然不是我們所說的道德標準的君子牍陌,應(yīng)該講的是君王或統(tǒng)治者的治理。
那么這一句話從 “為政”的角度來說就是這個意思:
子貢問圣人如何看一個君王是不是一個好君王员咽,或者說怎樣看一個統(tǒng)治者是不是一個好的統(tǒng)治者毒涧。先要看他是不是言行一致,然后再決定是不是可以追隨贝室。
先行其言:先看看他說的自己做到了多少契讲。
而后從之:然后再看是否可以追隨。
過去我們常講:“良禽擇木而棲滑频,良臣擇主而事捡偏。”
整體來看峡迷,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银伟。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照你做得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绘搞⊥埽”
我覺得孔子基本的意思就是——行勝于言。
我想了想,有這幾個意思夯辖。
首先應(yīng)是避免空言,避免說了不做,孔子顯然不喜歡說了不做的人琉预。
其次呢是避免言行不一,如果言行不一致,就不能讓別人相信自己.而最保險的言行一致,莫過于做了之后再說。
給我們的啟示是:行而后言,言才有利蒿褂。做了再說,才讓人服氣.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榜樣的作用.
這一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有意義圆米,作為一名教師,這一句話對我們也有一些啟發(fā):
言傳身教
言傳:用言語講解贮缅,傳授榨咐。
身教:以行動示范。
既用言語來教導(dǎo)谴供,又用行動來示范,指行動起到模范作用齿坷。
為政篇(十四)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桂肌,小人比而不周∮捞剩”
各方言論:
①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崎场,不徇私護短遂蛀,沒有預(yù)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jié)黨營私谭跨。
②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④孔子說:“守禮的人只講忠信不合群,小人(不守禮的人)合群但不講忠信.”
與人交往,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螃宙,它決定一個人生活世界的寬窄蛮瞄。然而,人類又是個體差異最豐富最懸殊的群體谆扎,與自己熟悉了解的人相處挂捅,自然要容易一些,所以堂湖,黨同伐異幾乎是人類難以消除的天性闲先。孔子卻把這稱之為小人行徑无蜂。
孔子是不是太不通人情了伺糠?
當(dāng)然不是。
人和人的差異有兩種斥季,
一種是性情興趣的差異
另一種是人品人格的差異
前一種差異只是性格差異退盯,不存在是非對錯,只能說各具特色泻肯;后一種差異卻是道德差異渊迁,有明顯的是非對錯≡钚
興趣相投琉朽,結(jié)為好友,這不但沒錯稚铣,反而應(yīng)該提倡箱叁,孔子不也曾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嗎惕医?所以孔子這里所說的“周”和“比”主要是針對道德差異耕漱。在興趣上,每個人都應(yīng)該各投所好抬伺,但在是非善惡上螟够,人則不應(yīng)該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以自己的私心好惡為標準來衡量人峡钓、選擇人妓笙。這才是孔子這句話的本意。
這一章是孔子論君子和小人的品德之別能岩。君子是互相合作與人為善的寞宫,而小人總是互相利用、拆臺拉鹃,唯利是圖辈赋。為政者更應(yīng)該從大局出發(fā)鲫忍,謀事成事而不是互相勾結(jié)算計,歷史上有多少小人都被歷史所唾棄钥屈。今天我們要想干成一些事情更要學(xué)會團結(jié)所有能團結(jié)的力量悟民,互相借力一起成就,切不可學(xué)小人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失信于理于情焕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