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得到”知識新聞上看到這樣的信息殊校,以下是原文晴玖。
新年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多月了,你的新年目標達成了多少为流?BBC英倫網(wǎng)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新的方式幫你設定和堅持自己的目標呕屎。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助理教授瑪麗莎·謝里夫(Marissa Sharif)認為,要么成功要么失敗敬察,這種二分法是完全錯誤的秀睛。
她建議,人們應該在制定目標的流程中建立“緊急例外”的機制莲祸,在計劃日程里特意安排一些靈活性(例如放松一天)蹂安,這有助于我們對達成目標保持積極性。在她看來锐帜,過于嚴格的計劃反而會降低達成目標的概率田盈。一項研究要求273人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統(tǒng)計自己一個月的步數(shù)。第一組要求達到嚴格的目標缴阎,每天走7,000步或10,000步允瞧,每周七天都要達標;第二組只要求達標五天或更多;第三組針對七天的時間述暂,設定了一個總步數(shù)目標痹升,但可以有兩天"偷懶日";第四組的偷懶日則被分配到一個月內(nèi)任意使用畦韭。結(jié)果顯示疼蛾,有偷懶日的人,每周達標的天數(shù)比沒有偷懶日的人更多艺配,他們的平均步數(shù)也更多察郁。謝里夫解釋,這種偷懶方法以兩種方式發(fā)揮作用妒挎。首先绳锅,人們不愿一下子用光所有的偷懶日西饵,在非緊急情況下浪費這種機會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感受酝掩;第二,如果你的確需要使用"偷懶日"眷柔,半途而廢的負罪感就會降低期虾,也就不太容易放棄整體目標。這種“偷懶”思維有助于人們堅持長期的愿景驯嘱。不過這種偷懶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镶苞。如果偷懶日太多了(例如,目標是每周去七天健身房鞠评,但卻有四天偷懶日)茂蚓,人們就會濫用偷懶日,對整體目標產(chǎn)生影響剃幌×牵或者,人們使用的偷懶日數(shù)量超過了既定計劃负乡,他們同樣會感覺失去動力牍白。
從中我最大的感悟是,不管是每天的“to do list”還是定目標都不要排的滿滿的抖棘。比如我今年的目標就三個茂腥,每天清單也就列出3,4個。如今是三月份了切省,其中一個目標一直停滯不前最岗。我想了很久,打算是降低目標的難度朝捆。后來我覺得不對般渡,每天時間就這么多,我不可能比別人有更多的時間,效率=產(chǎn)出/所做的事情诊杆。人的產(chǎn)出是很難提高的歼捐,但是所做的事情是可以減少的,想清楚之后我直接把其中一個目標舍棄掉了晨汹。我的能力暫時有限豹储,但是我想把事情做好,那就少做事情好了淘这。
有朋友分享吳軍博士在3月2號北大演講的內(nèi)容剥扣,其中有讀者提問吳軍時間管理技巧。
秘訣就是一件一件的做铝穷。碎片時間我會拿來做正事钠怯,這樣才能把碎片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我看微信用整個時間曙聂,比如我今天下午5點到5點半晦炊,我會用半個小時集中去回復。然后就少做事情宁脊,這輩子很短暫断国,不是什么大事都做成,你相信這一點榆苞,人不在于開始的多少件事稳衬,而在于完成了多少件事,人天生喜得厭失坐漏,總覺得什么東西沒得到就是虧了薄疚,當你學會了舍棄,才會得到赊琳。
把事情做少了街夭,是不是偷懶了?以前出門碰到朋友都會問慨畸,今天吃了嗎莱坎?而如今大家會問,最近忙什么寸士?忙碌成了社會的主旋律檐什,似乎忙碌才是在體現(xiàn)自己的社會價值,而“不忙”等同于不上進弱卡,見了人都有點不好意思乃正。但是在我的觀察中,也是包括我自己婶博,在思維上有個誤區(qū)瓮具,那就是沒用的事情做得太多了,以至于該做的事情沒有在更少的時間里做完。忙碌了一段時間后回頭審視發(fā)現(xiàn)并沒有產(chǎn)生正面效果名党。每天自己斷斷續(xù)續(xù)看手機的時間是否超過了兩小時叹阔。如果有,那還不如把那些碎片化時間做正事传睹。
今天的文章是我“偷懶”寫出來的耳幢,雖然寫的不怎么樣,亂七八糟欧啤,但我學會了取舍睛藻。本來今天還有健身計劃,晚上還有聚會邢隧。要知道店印,我是一周要去六次健身房的人,不健身真的很難受倒慧。又想準時交作業(yè)按摘,又要把工作做好,還有一大堆的雜事迫靖,我只能少做事情好了院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