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幾句詩《我想有個小院》:
我想有個小院
梅枝依青花? ? 瓜果爬藤架
持杯花前吟? ? 妙音伴醇香
裊裊梵音? ? 似水流年
……
發(fā)到
we are family(茉莉家的三人群)秒回:
麻麻好浪漫
先生不懂亿遂,問了孩子搞明白了,立刻回復到:
咱家不就這樣嘛
回來吧
哈哈(表情包)
您老真逗G【亍(表情包)
那就改成《我有一個小院》
妙@住!奏甫!
一家人幾句調(diào)侃的話,讓我心中的郁悶頓時飛到了九霄云外玻侥。遠離家鄉(xiāng)來到這繁華的大都市,每天看到的都是時尚與高端:穿著名牌的服裝迹缀;說著言不由衷的話語使碾;聽著崇拜的恭維;帶著偽善的面具……總之一句話——真累祝懂!
然而票摇,人生如果只在自己的小院里就能成功的話,我想只能是在努力之后的不如意砚蓬;亦或洞悉世事的無常后矢门,才會有一種歸隱田園的思想。
“采菊東籬下灰蛙,悠然見南山”是人人都向往的田園生活祟剔,然而如果我們把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結合起來去理解就會明白摩梧,詩人陶淵明的“真意”物延,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仅父,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叛薯,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
我們常說笙纤,寫作者是孤獨的耗溜。如果孤獨可以被言說,那自然就不叫孤獨了省容,只能寄托于文字抖拴。
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無不以孤獨而名垂千古腥椒。當人們在現(xiàn)實中失落時阿宅,常常會問天:老天為什么不公候衍?常常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面對。
屈原的《離騷》就是在他被楚王疏遠時家夺,內(nèi)心不斷追問自我的存在與處境伐弹±觯《天問》“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就是一種對美好世界的訴求惨好。
后有李白“舉杯邀明月煌茴,對影成三人∪沾ǎ”
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蔓腐,百年多病獨登臺×渚洌”無疑都是孤獨的回论。
海子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分歇,春暖花開”更為許多人所向往與追求傀蓉。
他們無一不是把內(nèi)心的孤獨寄托于天,寄托于自然职抡,寄托在文字里葬燎。
孤獨是清醒的自我意識,孤獨者能夠發(fā)現(xiàn)并接受:人孤零零地存在于世界之上缚甩,沒有人能夠百分百理解你谱净,甚至你自己也不行。這種“被拋到世界上”的命運擅威,固然令人感到荒誕而痛苦壕探,但孤獨者用自己的方式接受它,并以清醒卻也悲壯的狀態(tài)郊丛,勇敢地面對他人李请、面對世界、面對自己宾袜。
所謂人類的生存方式最終不過是回歸到依靠什么的問題上來捻艳。人類無論如何都要依靠什么,人類既是孤獨的又不會是徹底孤獨的庆猫。
相比于古人我們何其幸運认轨,因為當我們陷入困境時,我們已經(jīng)擁有屈原月培,陶淵明嘁字,李白恩急,杜甫,我們并不寄希望于他們的文字能夠給每個人帶來迅速而有力的解脫纪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