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是寧志新先生所寫的《李勣評傳》查刻,感觸很深。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挚歧,李勣就是高智商高情商人品又好的人生大贏家于宙。李勣原名徐世勣浮驳,因戰(zhàn)功卓越被賜皇族李姓,名李世勣捞魁。唐高宗繼位后至会,以其名犯太宗李世民名諱,就去掉“世”谱俭,單稱李勣奉件。
他是在一個富而不貴的家庭里長大,他的祖上從五世祖開始都曾做過大官旺上,直到他的父親徐蓋未涉入官場瓶蚂,只是后來因李勣之功也給了他父親官職榮譽。他充分利用家庭經濟條件宣吱,刻苦鉆研軍事韜略窃这,文武全才,足智多謀。
我就具體講幾件對我感觸極深的事件吧杭攻。他對于所投奔之人十分忠誠祟敛,無怨無悔。李勣投入瓦崗寨以后兆解,為擴大勢力獻計獻策馆铁,做出很多貢獻,李密設計殺掉翟讓后誤傷李勣锅睛,李勣為大局著想埠巨,勸說翟讓部下使他們聽從李密,避免大分裂现拒,也讓企圖分裂的王世充大失所望辣垒。后來李密驕傲把橫,胡作非為印蔬。李勣曾在宴會上提醒他改正勋桶。李密卻趁他傷未痊愈之際出守黎陽。李勣毫無怨悔侥猬,盡其所能盡力維護瓦崗軍東部安全例驹。他是以大局利益為重的人。
后來李密被王世充戰(zhàn)敗降唐退唠,李勣在好友魏征的勸說下也投降唐朝鹃锈,但是李勣是先把自己管轄區(qū)域的情況報給李勣密,再由李密報給朝廷铜邮,把功勞記到李密身上仪召,這深得唐高祖的尊重寨蹋,認為他是個忠心耿耿的人松蒜。后來李密又打算叛亂,被殺已旧。唐高宗故意將李密首級送給李勣秸苗,并告訴他李密被殺經過,來考驗他运褪。李勣沒有怕叛亂事牽涉到自己而是行君臣之禮安葬李密惊楼。表明了他坦蕩的胸懷。
對于唐高祖也是如此十分忠誠秸讹,李勣的父親被竇建德抓住做人質檀咙,自古忠孝兩難全,他假意投降竇建德璃诀,想立功然后取得信任弧可,勸說他南渡黃河,再趁機殺他劣欢,不料計劃敗露棕诵,他有逃跑了裁良,回到唐朝陣營。竇建德深為他對唐朝的忠心感動校套,放了他的父親价脾。這是誰都沒有想到的。另外他最重要的一點是不參與權利斗爭笛匙,他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過幾年侨把,但并沒有參與爭權斗爭中。也沒有做對不起李世民的事情妹孙。這是他的為官之道座硕,對主上忠誠。
對唐太宗也是如此涕蜂,李世民稱帝后华匾,在擔任地方官時也是將并州處理的井井有條,當?shù)匕傩瞻簿訕窐I(yè)机隙。另外在唐太宗無罪罷黜從宰相貶到地方官時蜘拉,沒有絲毫猶豫就去地方任職。唐太宗這樣做也是想考驗李勣有鹿,看他是否有不滿和反叛之心旭旭。如若他不服從即可殺之,若服從葱跋,李治繼位后重新啟用持寄,李勣必會對李治感恩戴德,盡力輔佐娱俺。當然李勣的反應沒有讓唐太宗失望稍味,他如此聰明之人怎會不知太宗的想法。這樣做也保全了自己為后來復出創(chuàng)造了條件荠卷。
對于唐高宗也是如此模庐,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唐高宗想立武則天為皇后,大臣紛紛反對油宜。李勣稱病不參與此事掂碱,后來唐太宗單獨召見李勣,李勣則稱這是皇帝家事慎冤,不用詢問外人疼燥,給了唐高宗鼓舞。后來武則天當政期間處理掉她的敵政蚁堤,沒有對李勣下手醉者,原因應該也在此。不得不說李勣情商真得很高。當然后人評價他湃交,對他很多不滿就是源于他對武則天稱后的態(tài)度上∈炜眨現(xiàn)在我認為李勣對誰稱帝稱后都不在乎,他最在乎的是自己要恪盡職守搞莺,忠于朝廷息罗,為百姓國家做好事做實事,盡到自己做臣子的責任就好才沧。當然他也有明哲保身的意味迈喉,他的為官之道還是很高明的。
李勣最卓越的戰(zhàn)績是在軍事上温圆,經歷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挨摸,取得很多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他在70多歲的高齡下岁歉,率領千軍萬馬遠征高麗得运,去完成唐太宗未竟,唐高宗想要繼續(xù)的事業(yè)锅移∪鄄簦可以說是“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終于平定遼東地區(qū)非剃。
他的為人也是好的沒話說置逻,孝敬父母姐姐,對待朋友肝膽相照备绽,對于戰(zhàn)友手下弟兄也是十分關心券坞。舉一個最令人感動的列子。單雄信是他早年在瓦崗寨的好友肺素,后投降王世充恨锚,被李世民抓住,處于死刑压怠。李勣極力求情眠冈,李世民認為單雄信反復無常沒有答應李勣的請求飞苇。他用刀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單雄信吃表示自己不忘生死誓言菌瘫。對戰(zhàn)友有情有義,著實令人佩服布卡。
金無足赤雨让,人無完人。李勣也有缺點忿等,他不直諫栖忠,很多時候還有些世故圓滑,不像魏征那樣敢于直諫,這也是他評價沒有魏征那么高的原因庵寞。但也能想到他為官二十多年狸相,高至宰相,官場上的規(guī)則也很精通捐川。
我還是很佩服很敬重他的脓鹃,簡直就是我的新男神。當然歷史更多是歷史學家構建的歷史古沥,代表歷史學家的主觀情緒瘸右。這些歷史事件,我們不是當事者也很難說的清楚岩齿,但那些事件的結果是明明白白的太颤,我們只能去推測這個歷史人物的性格。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李勣這個人物盹沈,不管別人怎么看待他龄章,他做的那些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很多性格和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乞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