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第一小節(jié)我有話要說皂吮。
《品格之路》講了這么一個理論: 幸福是我們在追求道德目標和培養(yǎng)高尚品格的過程中意外收獲的副產(chǎn)品予借,同時幸福也是一個必然結果。也就是說闸拿,只要我們培養(yǎng)了高尚的品格污桦,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到人生的幸福亩歹。
道德+高尚品格=幸福,為什么?這一點何帆老師好像沒有過多解釋捆憎。
“只要我們培養(yǎng)了高尚的品格舅柜,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到人生的幸福《愣瑁”那么致份,幸福是什么?什么樣的品格又能被稱為“高尚”呢础拨?這句話里的每一個概念都需要想明白氮块。
我比較認同《自下而上》里提到亞當·斯密的觀點:道德跟教導的關系不大,跟理性更毫無關系诡宗,而是源自人們從小到大在社會中成長滔蝉,頭腦里產(chǎn)生的互惠交換概念。
換句話來說塔沃,道德是人們用來交換“惠”的手段蝠引。
幸福和道德的確有關,不過不要搞錯因果蛀柴,“幸阁Ω牛”不是副產(chǎn)品,它就是產(chǎn)品鸽疾。人之所以追求道德培養(yǎng)高尚的品格吊洼,最本質(zhì)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所謂的“幸福”制肮。培養(yǎng)高尚的品格是獲得“幸该扒希”的一種手段,而且是一種由世世代代人總結出來的豺鼻,簡單高效的手段综液。但這種手段不一定每次都靈,它在不斷演變拘领。在“低道德”社會意乓,你太講道德只會增加遭遇不幸的概率樱调。
就拿做生意來說约素,如果你不講職業(yè)操守,一次兩次能損人利己笆凌,幾次之后還會有人和你合作嗎圣猎?但如果在那種和別人只有一次性合作機會的情況,如果對方說我有急事你先付錢乞而,我明天再給你發(fā)貨送悔。這時候你為了給對方行個方便,就很可能被騙。
這個理論更像是一種笨辦法:想要幸福欠啤,去追求道德荚藻、培養(yǎng)更高的品格就好了,不要問為什么洁段。
碰巧不久前我也得出過類似結論:
如果你接受了亞當·斯密這個理論应狱,那文章后面提到的“簡歷美德”和“悼詞美德”其實也就沒有太大區(qū)別了。我覺得用“估值”和“價值”來說更有意義祠丝,“簡歷美德”的簡歷可以提升你的估值疾呻,讓人感覺“這個人可能很牛”写半。但如果簡歷是假的或有夸大成分岸蜗,你的實際價值并沒有估值那么高,人們一時半會兒可能發(fā)現(xiàn)不了叠蝇,但時間一久璃岳,你的價值多少,終究還是會顯露出來悔捶。如果你價值真的高矾睦,做了很多有價值的事,那么等你死的時候炎功,那些哀悼你的人會記得:“這個人是真有價值枚冗,給大家?guī)磉@么多好處,我們想念他蛇损×尬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