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大年初二笨篷,是吃面條的日子。其實在春節(jié)期間瓣履,人們的飯桌上總少不了饅頭面條率翅,那么問題來了,我們每天都在吃的面條和饅頭到底是咋來的呢袖迎?這似乎人們一直很好奇的問題冕臭。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聊聊這些面食的來歷,非常有意思哦燕锥。
早在公元前越1600年前的商朝的甲骨文就有對面食的記載了辜贵,不過那時候不叫面,叫麥归形。到了戰(zhàn)國時期念颈,人們管面食還不叫面,叫餅连霉。到了秦漢時期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面食榴芳。不過古代人們吃的大多是沒有發(fā)酵的死面,我們知道死面是很硬的跺撼,所以一般都是泡湯吃的窟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代很多小吃比如我們北京的鹵煮火燒,陜西西安的羊肉泡饃歉井,等等諸多泡在湯汁里吃的面食都是這樣慢慢演變過來的柿祈。而且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梗是各個地方對死面的叫法是不一樣的。山東和河南一般管沒發(fā)酵的面團叫死面哩至,而蘇北那邊的人管沒發(fā)酵的面團叫死面餅躏嚎。各個地方對于死面的稱呼都不一樣,是不是很有趣菩貌。
那么回到我們之前的問題卢佣。饅頭面條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先說饅頭這個話題箭阶。饅頭的發(fā)明者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諸葛亮虚茶。當(dāng)時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后率領(lǐng)軍隊到了瀘水這個地方戈鲁,發(fā)現(xiàn)水流如此湍急,原來是這個地方戰(zhàn)死的冤魂阻擋了過河的去路嘹叫,如果想過去的話必須用49顆人頭祭祀才行婆殿。諸葛亮覺得祭祀人頭過于殘忍了,就用白面塑造成人頭的形狀代替人頭來祭祀罩扇,饅頭也就這樣產(chǎn)生了婆芦。后來我們管帶餡的饅頭叫包子,管不帶餡兒的叫饅頭喂饥。
古代的面條也很有意思寞缝,人們管那時候的面條叫“湯玉”,非常好聽的名字仰泻,而且那時候人就是拿一坨面在鍋里削進去荆陆,有點刀削面的感覺,到了宋朝面條種類變得很多了集侯,到了元朝掛面就出來了被啼。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面條的鼻祖是中國,而且面條的歷史非常長棠枉,高達4000多年浓体,在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辈讶,長約50厘米命浴、寬0.3厘米,由粟制成贱除,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生闲。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面條和饅頭的歷史,是不是很有趣呢月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