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我去年底在從北京飛往新加坡的飛機上讀完的凡伊。那段時間在北京做了個手術(shù)并休養(yǎng)一段時間,這本書陪著我度過了快20天比被。手術(shù)前和術(shù)中術(shù)后的心情都和書中的情景和細節(jié)產(chǎn)生太多共鳴可婶。很多時候蚊伞,看這書令我心碎和唏噓席赂,也曾潸然淚下吮铭。當時甚至不太能分清是書還是自己當時的處境讓我這么敏感而脆弱。
更為巧合的是颅停,在一個天空被大風吹得湛藍的午后沐兵,我在北京的咖啡館讀這本英文書時,咖啡館老板娘(滿口美音的中國人)偶然看到便监,也跟我和她男友分享對這本書的喜愛扎谎。當時感覺世界何其之大,能讓兩個讀者在一間小小的咖啡館不期而遇烧董,簡直是妙不可言毁靶。
36歲,Paul被診斷患有第四期肺癌逊移。此時的他還是住院醫(yī)師预吆,本以為很快可以成為主治醫(yī)師,開始他的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生涯胳泉,沒想到命運將他引領到這里拐叉。他,曾經(jīng)主修英國文學扇商、人類生物學凤瘦、歷史和哲學專業(yè),他一生都在探索:什么可以讓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案铺?(What makes human life meaningful? What kind of life worth living?) 通過文學蔬芥,他了解了語言對人類的意義;通過生物控汉,他了解了人類的腦結(jié)構(gòu)和生命的關系笔诵;通過歷史和哲學,他思考了宗教信仰的意義姑子;最后他又選擇了對生死具有直接經(jīng)驗的醫(yī)學專業(yè)乎婿,成為耶魯醫(yī)學院的博士。而誰能想到街佑,在他人生的最后階段谢翎,竟然是自己作為臨終病人,來體驗生與死的意義舆乔。直至2015年初岳服,Paul一直在與病魔作斗爭并堅持寫作這本書剂公,甚至有段時間還重回手術(shù)臺進行工作希俩。而遺憾的是,這本書并未最終完成纲辽,而由他的妻子完成了最后的部分颜武。Paul在生病期間一直非常的堅強璃搜,并對家庭的未來進行了異乎常人的規(guī)劃,在Paul去世前8個月鳞上,他的孩子來到人世間这吻,給臨終前的Paul帶來了生命的喜悅。
在作為醫(yī)生的臨床實踐那段時間篙议,Paul學會了用醫(yī)術(shù)直面死亡唾糯,用手術(shù)刀進行尸體解剖。但他發(fā)現(xiàn)鬼贱,他最想做的是讓病人和家屬真正理解死亡和疾病的含義移怯,而不僅是挽救生命。
其實這本書想探討的是人性(moral clarity)这难,尤其在生命垂危之際舟误,如何在生存時間和質(zhì)量之間進行選擇的問題。如Paul所說姻乓,在家屬眼里嵌溢,通常都把病床上的家人,看成是過去各種回憶的累積蹋岩,是過去的Ta赖草,而不是他的未來。你們想讓他活著剪个,是希望他有尊嚴的活疚顷,還是僅能身上插滿管子的部分恢復?
這讓我想到前些日子的熱點新聞禁偎,瓊瑤的老公患了失憶癥腿堤,并進入昏迷狀態(tài),必須查鼻胃管進食如暖,瓊瑤希望讓他安樂死笆檀,而她老公的孩子們認為這并不是生命垂危的征兆,也不是切開食管插管那種治療方法盒至,完全可以接受并讓父親繼續(xù)存活酗洒。結(jié)果雙方展開撕逼大戰(zhàn)。
看這書時枷遂,是我第一次接觸moreality這種話題的英文書樱衷,心情難免沉重,尤其是作者以切身體會在描述這個過程酒唉。這時會發(fā)現(xiàn)矩桂,再優(yōu)秀的人,在面臨死亡和疾病面前痪伦,時間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甚至無法預估時間侄榴。記得第一次看這種書雹锣,應該是李開復那本《向死而生》,講他患淋巴癌那段時期與病魔作斗爭的經(jīng)過癞蚕。但因為這次這本書的作者是醫(yī)生蕊爵,是一個一直在從各種角度思考生命意義的人,寫出來的文筆自然不一樣桦山。拿他老婆在結(jié)束語中所寫攒射,“Paul confronted death--examined it, wrestled with it, accepted it- as a physician and a patient." 在他最后時刻的那句"I am ready."只會讓我的眼淚不停地往下掉。
在這本書之后恒水,我又特地追了美劇《Grey's Anatomy》匆篓。相似的是,這劇里很多地方也是在講面對死亡和疾病寇窑,醫(yī)生和病人在moral方面的掙扎鸦概。還有最近在讀的《Being Moral》,雖然重點談的是人衰老的過程和最后的歸宿甩骏,里面還是有很多涉及moral的方面窗市。可見饮笛,人性是人面對死亡時最大的困難和掙扎咨察。
好書和好的影視作品,都是讓我們可以以更多更深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福青。感恩活在這個物質(zhì)精神都富有的年代摄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