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和老伴兒退休后來北京幫兒子兒媳帶孫子讥蟆,轉(zhuǎn)眼孩子已經(jīng)三歲了,雖然生活中偶爾也有小摩擦纺阔,但我們非常享受含飴弄孫之樂瘸彤,最近兒子(兒媳沒有出面)對我們說等孫子上幼兒園,我們就可以回老家休息了笛钝,如果不愿意回去,他打算另外給我們租一套房子玻靡,當(dāng)時我老伴兒就掉淚了,我心里也非常不好受臼朗,這不是過河拆橋嗎?我們舍不得孫子黎炉,但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也讓人生氣沒法待下去淀弹,怎么辦呢?
答:看來這件事情對您二老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策幼,猜想你們可能感覺吃驚特姐、難過唐含、傷心、不舍,同時還有尷尬和生氣……
一件事情會讓人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緒已艰,主要來自我們對這件事情(以及人)的看法凿叠。你們認(rèn)為兒子兒媳是在“過河拆橋”——覺得他們的做法沒有感恩和尊重到父母。當(dāng)這個看法產(chǎn)生,被激發(fā)的很自然就是憤怒罗心、失望和難過(通常人們會像您一樣,用“非常不好受”來總體概括心里的這些情緒)飒箭。
在“是否長期住在一起”這個問題上卷员,不知道當(dāng)初您二老初來乍到的時候削饵,有和兒子兒媳討論過這個話題嗎?當(dāng)時你們的想法是什么,孩子們的想法又是什么新啼?而目前看來燥撞,您二老和孩子們的想法是不太一樣的。我們暫且先拋開兒子媳婦是否“過河拆橋”不談,從客觀事實來說惭蹂,您二老現(xiàn)在居住的確實是兒子/媳婦的家,某種意義上您二位只是這個小家庭的“訪客”。
三代人在一起生活芥玉,本是一件富有天倫之樂的事情赶袄,但隔代之間的生活習(xí)慣敬辣、理念思想溉跃、溝通模式告抄,都存在差異喊积。想要和諧共處玄妈,是一件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您也提到過曾有摩擦發(fā)生拟蜻,也許正是這些摩擦和差異,又或許是年輕人渴望自己的空間枯饿,想要嘗試更獨立地做“父母” ……總之,孩子們基于自己的某些需要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奢方,但這并非一定代表他/她們不愛不感謝您二老爸舒,也許他/她們也是在內(nèi)心掙扎之后才提出了這樣的建議。也許他們的心里也并“不好受”扭勉。
當(dāng)然,具體他們怎么想的涂炎,內(nèi)心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只有表達(dá)出來才知道设哗,正如您二老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不表達(dá)的話网梢,孩子們也不會知道。
所以战虏,建議您二老不妨等心情平穩(wěn)些的時候,把心里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向孩子們表達(dá)出來活烙,也聽聽他/她們說說他們的心里話徐裸。住不住在一起不是重點啸盏,彼此理解重贺、尊重回懦、關(guān)愛,才是重點怯晕。對嗎潜圃?
(登載于2017年8月12日《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