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詩人中岔霸,李白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一位偉大詩人薛躬,被后世稱之為“詩仙”。
?“詩圣”杜甫的詩作總有厚重的家國情懷呆细,但自從與大他十一歲的李白相識型宝,對李白的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一發(fā)不可收拾,就在許多作品懷念李白。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著名的詩篇有《春日憶李白》趴酣、《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梨树,兼呈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岖寞、《夢李白》等等抡四。春天變暖了,冬天變涼了仗谆,似乎每時每刻杜甫都會想起李白指巡,想起他們在一起游玩的美好回憶,于是在高興時隶垮、悲傷時甚至做夢時藻雪,都要寫一首詩向李白表達(dá)一下自己的真摯感情,比之后世的戀人們表達(dá)愛意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岁疼。
當(dāng)然李白也沒讓杜甫單相思阔涉,也寫過兩首想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缆娃、《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魯酒不可醉捷绒,齊歌空復(fù)情。思君若汶水贯要,浩蕩寄南征暖侨。
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崇渗。
看起來這兩首詩有點套路——李白總是在喝醉之后字逗,才會想起那位“子美”小兄弟。
還有一個人對李白有深厚感情宅广,那就是汪倫葫掉,李白的原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跟狱。從這句可以看出來俭厚,汪倫對李白可是“一片冰心在玉壺”。而李白除了這首詩之外驶臊,也沒有再提起這位前任縣令現(xiàn)任桃花潭潭主的汪倫挪挤。但汪倫卻因為這首詩千古留名。
李白對另一個人卻不會喝醉酒才想起來关翎。那就是大他12歲的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扛门,風(fēng)流天下知
還有那句著名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標(biāo)題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纵寝。
孟浩然呢论寨,寫過一首《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葬凳,惜與故人違贞铣。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沮明。只應(yīng)守寂寞辕坝,還掩故園扉。
而對李白荐健,老孟先生似乎比李白對杜甫還不如酱畅,一首詩也沒留給他。
以上這些江场,全都是開玩笑纺酸。
很多人不理解唐朝詩人為什么會像中二少年們一樣對同性表達(dá)如此真摯熱烈的感情,還這么直白的把題目就寫為“贈XX”址否、“懷XX”餐蔬,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寫給誰的。
原因在于佑附,古代沒有如今這么便捷的通訊方式樊诺,兩位神交已久的詩人能夠見上一面,前期要做太多的努力音同。
那個時候的通信方式词爬,除了放狼煙,就是寄信件权均,但寄信這種千年前的方式效果實在是滯后顿膨。
公元744年,33歲的杜甫見到44歲的李白叽赊,要事先知道李白到達(dá)的時間恋沃,停留的地點,什么時間離開必指。然后再計劃自己的檔期囊咏,到達(dá)洛陽需要幾天行程,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好取劫,就會與這位偶像擦肩而過匆笤。
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這些偉大詩人能夠在江湖之遠(yuǎn)相見谱邪,是多么不容易炮捧。因而,見面之后的“攜手日同行”也就不足為怪了惦银。
《天龍八部》中咆课,江湖上“北喬峰末誓,南慕容”人人都知道,但喬峰和慕容復(fù)的偶遇书蚪,卻是在小說行將結(jié)束的少室山大戰(zhàn)喇澡,此時的喬峰已經(jīng)變成了大遼南院大王蕭峰,見了面他才知道原來慕容這么水殊校。
相見難還并不是最重要的晴玖。
那個年代的人們,交際圈實在是太小了为流,每個人都是從小地方發(fā)奮讀書呕屎,考到京城做官,一著不慎就會被貶敬察,于是就有了各種政治上的不得志秀睛,然后就寫詩寫文章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但是曲高和寡莲祸,就像岳飛寫的“知音少蹂安,弦斷有誰聽?”
寫出來的文章锐帜,身邊的人都欣賞不了田盈。而能夠欣賞的那個人,卻遠(yuǎn)在天涯抹估。
這樣的情況下缠黍,遇見一個知音弄兜,就像是俞伯牙遇上鐘子期药蜻,狄仁杰見到李元芳,“醒時同交歡替饿,醉后各分散”语泽。分別后,又發(fā)現(xiàn)身邊沒有懂自己的人了视卢,才會不斷的發(fā)出無盡的懷念踱卵。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微信是多么重要据过。
但如果真給他們有了微信惋砂,也許就再也沒有這些千古絕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