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 微信公眾號“晨思與暮想”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一個七歲的男孩雙親離異督怜,他長期遭媽媽家暴殴瘦。
圖片來源見水印
男孩向記者展示了身上的傷疤,脖子下面一道十厘米長的傷疤赫然在目号杠,是媽媽用刀割的蚪腋。他描述媽媽拿線打他,拿棍子打他的腿幾乎無法走路姨蟋。渾身上下沒有一處皮膚完整屉凯,后背,額頭眼溶,脖子悠砚,腿上,到處都是舊傷堂飞。
這是什么樣的母親灌旧,會對自己的親骨肉下得去如此狠手。也許孩子的父親沒有盡職盡責绰筛,母親懷恨在心讓小天承受了本不該他承受的一切枢泰,也許另有其他原因,我們從報道中無從得知铝噩。
但令人驚訝的是小天接下來的話:“我媽又不是故意的”衡蚂,他語氣輕松地說:“她就平時拿刀打我的,就不小心劃了一下”骏庸。
注意他的措辭:“平時”讳窟,說明這種暴力對待對于他來講是常態(tài),從小被這樣對待敞恋,世界對于他來講,本就是這樣谋右。
工作人員介紹說硬猫,他不會與別的孩子相處,一言不合就揮拳頭改执,他長期被這樣對待啸蜜,以為暴力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辦法。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他對待別人的方式辈挂,正是他曾經被對待的方式衬横。
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發(fā)現童年的受虐不只是烙下心理痕跡,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终蒂,造成難以改變的生理性變化蜂林。而從暴力家庭出來的孩子遥诉,成為暴力犯的概率比一般人高29%,受虐兒長大會成為施虐者噪叙。
報道中小男孩現在七歲矮锈,許多行為還是自動自發(fā)的,如果長大后能夠得到足夠的理性和情感上的營養(yǎng)睁蕾,可能可以避免暴力行為苞笨。
但,普通人子眶,是無需與這種從小形成的暴力行為模式作斗爭的瀑凝,而他一生,都將不得不做一份額外的功課:治愈自己臭杰。
被如此對待粤咪,他還是為媽媽辯解著: “她又不是故意的”。他用他最本真的信任硅卢,維護著那個虐待他的人射窒。因為對于他來講,媽媽幾乎就是他的全世界将塑,失去媽媽就等于失去全世界点寥。
武志紅曾說敢辩,對于嬰兒來講,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盗冷,就是死亡仪糖。人剛出生的幾年是極為脆弱的锅劝,需要成人的撫養(yǎng)才能生存故爵,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都極度依賴撫養(yǎng)者隅津,撫養(yǎng)者的消失對他來講就等于滅亡,所以痹籍,不管這個隨便打他罵他的媽媽在別人眼里如何十惡不赦蹲缠,在他眼里也是不能沒有的悠垛,他痛著确买,也愛著湾趾。
而可怕的童年的故事還有后續(xù)搀缠,他們最初幾年在家庭中被對待的方式,成了他們的出廠設置簸州,有時人們會說“童年影響”岸浑,其實更準確地說矢洲,那就是組成他們的部分读虏,遠不止一點影響。
童年長期遭受批評的人會畏畏縮縮呻拌,生怕做錯一點事情睦焕,因為他們認為別人也會像小時父母那樣對待犯錯的自己,世界的模型在心中根深蒂固袜炕。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偎窘,精神敏感陌知,別人不知道為何仆葡,而他很難控制自己沿盅。
在一些沒有盡到父母職責的家庭中纫溃,孩子長大后都在經歷內心的煎熬皇耗,是與他們劃清界限郎楼,還是和他們糾纏之間搖擺不定呜袁。就像《都挺好》里被母親忽視的蘇明玉阶界,就像消失在美國的北大博士膘融,與父母斷聯(lián)20年氧映,母親病危都沒有出現,他曾控訴父母對自己的控制振峻,毫不在乎他的感受扣孟,他只是他們炫耀的工具凤价。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料仗,要花多大的力氣立轧,才能和別人獲得同樣的幸福感?
我想他們一定很難吧胜卤,他們最深的恐懼是:不愿承認葛躏,父母就是不愛他們舰攒。
世間人你爭我搶,其實都在搶一個資源:愛猾愿。你說不是啊蒂秘,人們現在最在乎的是錢淘太,可錢是最終的目標嗎?賺錢一要為自己及親人安身立命作基礎,二則想要一些附加價值,即人們的關注喘蟆,尊重蕴轨,而那些迷失了的人橙弱,試圖用自己負擔不起名牌包,奢侈品贏得人們的關注蛀缝,很多大學生借貸提前消費,花著自己沒賺到的錢榛了,乞求這別人的一點關注,不就是在吶喊:你們看看我真朗,我有這個僧诚,我打扮的時髦旗扑,你們多愛我一點。
愛袱衷,才是我們最貪戀的東西登疗。
所以,要讓一個孩子承認父母不愛他智政,這世上唯一會無條件愛他的人都不愛他,放棄了那心底最后一點希望,去過一種沒有期待的人生一罩,難之又難,如若我絕棄了對父母的愛的期待,世界不就是一片荒原了嗎!
童年本該是快樂無憂的,是人生的續(xù)航電源,一些人卻要用余生去回避毕籽,丟棄或療愈溶握。
如果你的童年也不快樂,希望你明白匾鸥,過去已經過去馏艾,未來還未到來。愿你能夠拋棄和重建:
過去無法改變,我臣服接受轰异;明天將被我自己創(chuàng)造廊镜,我用理性行事配椭,愛自己,也盡力愛別人寺酪,誓與那個荒涼無愛的世界揮手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