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城 · 瑣記」
面對“災難”,誰都有權屬自己的“日記”氛赐!
「疫城·瑣記」日記系列寫完了魂爪,總共大約是10000多字。如果按照1天100字的“日記”來算艰管,估計夠我連更一段日子了滓侍。
從開始寫,我就沒打算蹭“疫情”這個熱度來反射所見所聞那些紛亂雜陳的色調(diào)牲芋。雖然這個春天籠罩了太多郁悒的陰霾撩笆,對現(xiàn)實的迷惑也常令人產(chǎn)生幻覺式的游離,但我還是深深感到街图,生活在這樣的小城浇衬,是一件值得安慰的事。
因為餐济,在春風沉醉的黑夜里耘擂,我依然能看到光亮,在陰雨綿綿的角落絮姆,還能感受到浮世的溫暖……
我愛這個城市醉冤,我愛這個國家,我相信春風吹過之后篙悯,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蚁阳!
這,是我寫這個系列的初衷鸽照。疫情螺捐,無疑是這個春天里最不合時宜的一次意外。于是矮燎,面對這樣的“災難”定血,每個人都有權屬自己的“日記”,都有自己發(fā)聲的理由诞外。
但這并不代表你能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澜沟,想怎么發(fā)就怎么發(fā)。畢竟這是一次全民的抗戰(zhàn)峡谊,我們面對的茫虽,是同一個敵人刊苍。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奪取最后的勝利濒析,做出自己的努力正什!
有人說,從「疫城·瑣記」來看号杏,你的文字很文藝埠忘,你的攝影卻很另類,而你的圖片后期更是別具一"格"馒索,是不是有意做這樣處理和表現(xiàn)莹妒?
對此,我的理解是:「疫城·瑣記」的文字可能在風格上有些文藝青年式的表達绰上,因為我喜歡用一種平緩的調(diào)子來記錄生活中波瀾不驚的現(xiàn)實畫面旨怠,但"文藝"只是風格。
我追求的不是文章的“文藝”蜈块,我熱衷的是對"真實"做文藝的“處理”鉴腻。于是,那些“另類”的攝影似乎就不難理解了……
是的百揭,這個系列記錄的是今年2-4月的一些親歷爽哎,雖然都是凡塵瑣事,但這些觀感對我來說卻是不一樣的體驗器一,并不是只有陽光才有溫暖课锌,黑夜里纳决,空氣也是有溫度的……
為什么要寫這樣的一個“瑣記”裙秋?
因為,我們都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自媒體嘁锯,我們都有表達的渴望请毛、宣泄的欲求志鞍。
因為,沒有比記錄更好的紀念方式方仿,來印證我們身處其間的感同身受固棚,當我們重再翻閱記憶的時候,會慶幸曾為自己留下了一些回憶仙蚜。
因為此洲,有太多這樣的“日記”,于是你想擁有屬于你的那一篇鳍征,你想呈現(xiàn)出你的與眾不同黍翎。
因為面徽,從全民抗疫這層平凡的社會底色中艳丛,你或許發(fā)現(xiàn)了很多值得從另一種角度品味的生活細節(jié)匣掸。
因為,從不同的人群中氮双,你或許正在重新試著探究那些口罩遮蓋下或熟悉或陌生的眼睛碰酝,希望從中聽到更多真實的聲音……
……
是的,這就是寫的意義戴差,這都是寫的理由送爸。從生存現(xiàn)實中,透過疫情的折射暖释,你值得審視更多的變化與顛覆袭厂,去豐富自己的感官認知,調(diào)試自己的處世思維……
于是球匕,我用不同的筆法纹磺,寫了三篇不同樣式風格的抗疫“瑣記”。
之所以稱之為“瑣記”亮曹,緣因這些零散的畫面和感觸組合出來的文字橄杨,并不是根據(jù)某種創(chuàng)作“構思”來搭建的“文章”,而是直觀還原了生活中他們和它們原來的樣子照卦,但這卻是我以往不屑于去發(fā)掘的“表象”式矫。
春天,并不只有一種顏色役耕,野草閑花的背后采转,是黑色的墻壁和斑駁的苔跡;春天瞬痘,也不只有一種溫度氏义,春暖花開的日子,你同樣會感受春寒料峭的顫抖……
當由表及里图云,我們惯悠,又當從中申發(fā)出些什么?
當從生活到文字竣况,我們克婶,又該改變哪些固有的思維和寫作的"定勢"呢?
最近丹泉,有一句話很火情萤,有一個作家也很"熱"。疫情摹恨,讓我們重新認識著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筋岛,也重新思考著寫作的價值——
“時代的一粒灰塵晒哄,落在個人頭上睁宰,就是一座山…… ”
這肪获,就是思考的高度,思維的角度柒傻,思想的深度孝赫。對,這樣的抽離和歸結红符,需要足夠的積累和沉淀青柄,于是,它會成為一種“象征”预侯。
而偏離了文字自身規(guī)律的“寫作”是缺乏這種概括性提煉的致开,如果我們只會人云亦云,趁熱跟風萎馅,抄捷徑喇喉,仿套路,就永遠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話語校坑。
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拣技,我們的文字,應該有一種怎樣的擔當耍目,我想膏斤,這也是我寫「疫城·瑣記」思考最多的問題。
當代中囯邪驮,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章莫辨?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閱讀?我們又該如何去"寫作"毅访?
是的沮榜,不是所有的寫手都能寫出《風城日記》那樣的東西,也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成為圓圓那樣的焦點“作家”喻粹。只是蟆融,你依然在堅持……
時代的變遷,已經(jīng)讓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陷入進退維谷的回路守呜,但《風城日記》的出現(xiàn)無疑也給我們一種新的啟發(fā)型酥,那就是,紙書查乒,依舊不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弥喉,因為,那是一種標準玛迄。
我想由境,每個熱愛寫作的人都值得用心去關注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人間種種,繼而用文字和自己的方式傳遞出有溫度的關切和思考蓖议。而不是以流水賬式的“瑣記”去“拍照”虏杰、去“黏貼”讥蟆,去完成所謂的“寫文章”。
文字嘹屯,除了形式,更重要的是思想从撼。
這州弟,也是我想要落實的“寫作”。畢竟低零,對于文字婆翔,始終還是要懷有敬畏,抱有追求掏婶。這啃奴,是一種態(tài)度。
這個系列“套用”了民國時代一些大師作品的“概念”雄妥,也“借鑒”了20世紀70 - 90年代一些經(jīng)典電影的“風格”最蕾。我想,這也是一種學習老厌。
寫作瘟则,本就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實踐,自媒體枝秤,同樣應該有不同的風格醋拧,不同的審美。
畢竟淀弹,藝術與人文丹壕,是相通的橋接,而從這些跨世的過往經(jīng)典中薇溃,如何拆出與當下的時代有共鳴的線索菌赖,并循此發(fā)現(xiàn)更多未曾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或許沐序,才是「疫城·瑣記」應該具結的聯(lián)想與發(fā)散……
疫情盏袄,仍在蔓延,生活薄啥,仍要繼續(xù)……
四月辕羽,芳菲已盡,五月垄惧,花開重頭刁愿。
也許,對世界的期許不曾泯滅到逊,對再見的信念始終不移铣口,我們就一定會在春天相遇滤钱!
此刻,我又打開了我的日記……
END
2020.04.13
僅以此篇脑题,作為「疫城·瑣記」的一個歸結件缸。此篇修改稿,是擬作其他發(fā)布而進行的文字調(diào)整叔遂。我想他炊,只有跳出“簡書”現(xiàn)在的生態(tài)桎梏,才能打開格局已艰,寫出專注于文字本身的東西痊末。至于贊鉆這些,如果真心練筆哩掺,還是少在意凿叠。感謝您耐心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