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瘋了,對很多話習慣性去考慮是否成立吱殉,有沒有反例掸冤,如果讓我去反駁我會怎么推翻,今天聽群里老師微課也是如此友雳。在老師說到母親對他人察言觀色能力水平稿湿,直接影響了孩子的這方面能力這點之時,就不自覺的想到同一個家庭不同孩子之間的差異押赊,包括在察言觀色方面的差異饺藤,也是差別很大的吧,不知道有沒有做過相關統(tǒng)計流礁,還是只是想當然的認為母親的影響力就是如此之大策精?以及清宮里那些自幼被乳母喂養(yǎng)大的皇子們,性格上的崇棠、人際上的差異性,是受乳母的影響更大丸卷?還是親媽的影響很大枕稀?還是貢獻了一半基因的親爹的影響更大?
目前大家建立的認知谜嫉,三歲前母親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萎坷,而父親是可有可無的,有沒有可能是社會的需要沐兰,才導向了這個認知哆档?隨著人工喂養(yǎng)的比例的升高,很對女性即使母乳足夠也選擇瓶喂住闯,那么哺乳這項工作完全可以由父親來勝任瓜浸。如果父親在喂養(yǎng)孩子的時候給與溫情的注視和目光的交流澳淑,那這樣建立起來的親子關系,會比母親的親喂更差么插佛?社會越宣傳母親的不可替代杠巡,讓所有的女性都形成一個很難改變的潛意識:身為女人,就該結婚雇寇,就該生孩子氢拥,就該喂養(yǎng)孩子,就該為了孩子奉獻一切犧牲一切锨侯。如果所有的女性都形成這個觀念嫩海,那么畢竟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在事業(yè)領域囚痴、社會領域的參與中叁怪,必然會難以兼顧吧,不得不懷疑渡讼,這種故意摘除父親作用的認知骂束,是不是長期男權社會所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洗腦模式。
對于某一性別就該如何的說法會特別想嘗試反駁成箫,這種非體力的差異性是很難讓我承認的展箱,比如我不喜歡在家里養(yǎng)盆栽,俺娘總會說我:“哪兒有女人是不愛花的”蹬昌,我就會說:“那不好意思我是個假女人”混驰,只是不喜歡一堆盆栽,夏天各種招蚊子皂贩,冬天也弄得家里潮濕的很栖榨,怎么的就和性別搭上關系了?
其實很多觀念都是沒有邏輯的明刷,這種性別偏見更是婴栽,可以承認的性別差異是有的,比如體力的差異辈末,生理的差異愚争,情緒穩(wěn)定性的差異(其實這也屬于生理,激素水平的變化)挤聘,在此基礎上轰枝,才可以去談平等,平等的人格组去,平等的能力鞍陨。對于某性別就該如何如何的說法,如今依舊存在在大多數(shù)人的腦海中从隆,很多人害怕社會評價而不自知诚撵,選擇了讓自己痛苦的生活缭裆,那是自己的錯還是社會的錯?痛苦的根源是什么砾脑,是意愿和社會常規(guī)的沖突幼驶,如果可以遵從自己的意愿,去忽視社會評價韧衣,就不會痛苦了盅藻。當然,更多人去選擇了遵守常規(guī)畅铭,重視評價氏淑,這樣對自己的要求就很高才會達到改變自己的意愿,只是越是底層的需要越難改變硕噩,真的可以改變么假残?這也是人的異化吧,愿大家覺醒炉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