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聽過“踢狗效應(yīng)”的故事锯仪。弗洛伊德對此的理論是將能量從不可觸犯的客體,轉(zhuǎn)移到其他可以觸犯的客體之上趾盐。簡單來說庶喜,就是把脾氣發(fā)泄到對自己比較沒有威脅的人身上。為什么說這個呢救鲤?
因為昨晚和小盆友發(fā)脾氣了久窟,順手打了小盆友的屁股。表面上看是小盆友又犯了和前幾天相同的錯誤本缠,但當(dāng)時只是提醒她不要再犯了斥扛,告訴了她再犯此類錯誤的后果。小盆友在知曉后果的前提下趨利避害的撒了謊丹锹,被我視為有意的“明知故犯”稀颁。雖然重申了我的原則和底線,但說著說著楣黍,我卻上了情緒峻村,在她撒謊的問題上大做文章,小盆友挨了兩巴掌后自己洗洗睡了锡凝。看著她眉頭緊鎖的睡顏垢啼,內(nèi)心很不是滋味窜锯。早上認真的和小盆友認了錯誤,而小家伙的第一句話是委屈的問:媽媽芭析,你打我锚扎,是不是不愛我了?趕忙把她攬在懷中馁启,和她道歉驾孔,安撫她芍秆。因為小盆友從來沒有這么嚴肅的問過這個問題,讓我心慌了一上午翠勉。
下午恰巧看到新聞中一個“關(guān)于十四歲孩子跳樓的視頻”妖啥。雖然性質(zhì)不同,但都是犯了忽略孩子感受对碌,陷在自己的完美主義的自戀中荆虱。因為自己的自戀受損而遷怒于孩子⌒嗝牵可是在親子關(guān)系中怀读,處于弱者的是孩子,無條件的信賴骑脱,相信媽媽菜枷,無論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媽媽都會原諒叁丧,都是自己的避風(fēng)港啤誊。而媽媽不但在情感上將孩子推開,還以孩子的自尊自愛為代價歹袁,為發(fā)泄出口坷衍。
新聞的例子很極端,但很多事情在生活中其實很普遍条舔,普遍到在無意識間就可以損壞孩子建立的稚嫩的自我枫耳。所以,該冷靜孟抗,該道歉的也確實是我這個不合格的媽媽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