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筆者在閱讀了臺灣學者張哲嘉的《“大黃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和文化意涵》一文后的有感之作。在傳統(tǒng)醫(yī)學觀念的影響以及各種事件的巧合之下,道光年間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政府仍誤以為可以通過控制大黃與茶葉的出口來威脅西洋人丽蝎,于是撰寫國書照會維多利亞女王聲稱必要時會對英國停止供應茶葉與大黃斗塘,這一制裁措施的效果當然是不盡人意。這一歷史事件背后反映的不僅是清政府對國際形勢的無知擎鸠,更體現(xiàn)了兩方世界觀的差異。
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缘圈,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1840年1月18日)劣光,駐粵欽差大臣林則徐托英船Thomas Coutts號船主轉交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一封照會信,抗議英商不顧禁令仍源源不斷往中國販賣鴉片糟把,而中國卻一直恩賜給他們維系生命必不可少的茶葉與大黃绢涡,英國此舉乃恩將仇報,中國在必要時將不惜閉關絕市遣疯,停止供應此兩種商品雄可,使英國人無以為繼。
為什么清王朝會認為茶葉與大黃是西洋人維系生命不可或缺之品呢另锋?
這就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來解釋了滞项。從現(xiàn)存最早的《黃帝內經(jīng)》中就有關于多食膏粱厚味可以致疾的說法,并且從歷代醫(yī)家的診療經(jīng)驗來看夭坪,人們對這一觀念是沒有疑義的文判。西洋人士平日所食以牛羊酥乳為主,以傳統(tǒng)醫(yī)學的觀點室梅,這種飲食方式缺乏必要的蔬果幫助消化戏仓,勢必會導致腸腹膠結疚宇,因此需依賴額外的藥物如大黃、茶葉等方能蕩滌消滯赏殃,神清氣爽敷待。
在乾隆五十四年,清廷曾有過一次全面封鎖大黃的策略仁热,這一策略針對的對象是俄國榜揖,彼時俄國迅速屈服恭順的表現(xiàn)太過令人驚訝,因此進一步加強了清廷對于大黃能宰制西洋的錯誤認知抗蠢。然而事件背后的真相在當時卻無人關注與分析举哟。事實上,俄國的迅速屈服并非是因為性命之憂迅矛,而是為了攫取利益妨猩。
在西方傳統(tǒng)醫(yī)學里,大黃并非是慎用之品秽褒,而是“萬靈藥”壶硅,因為用西方傳統(tǒng)的制藥方法已經(jīng)能將大黃的峻下之性緩和了一大部分,因此經(jīng)過特殊工藝炮制過的大黃一方面具有排便而不致脫水的特性销斟,同時又是極佳的收斂劑庐椒,能強健臟腑、鎮(zhèn)靜清熱票堵,受到古今中外醫(yī)者的普遍喜愛扼睬。
當時恰克圖是中俄邊境唯一允許貿易的地方逮栅,俄國也正是從此地源源不斷地進口大量的大黃再轉賣給民眾以及出口悴势,據(jù)研究,當時的恰克圖貿易是俄國最大的財源措伐,直到19世紀初為止特纤,國庫常年收入的15%至20%都來自恰克圖的利潤與關稅。俄國在權衡利弊之下侥加,自然選擇以通商利益為重捧存,為此不惜放低身段來安撫清廷的自尊心,尋求復市担败。
乾隆年間全面封鎖大黃策略的勝利結局使得清廷陷入了大黃可制夷敵的誤區(qū)昔穴,因此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清廷才會再一次做出以大黃和茶葉來威脅英國的舉動提前。然而吗货,從古至今,并沒有人見到過西洋人真的因為少了大黃和茶葉而脹滿致死的實例狈网,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基于一種傳統(tǒng)醫(yī)學理念的想象與分析宙搬,所以笨腥,這一次英國并沒有將清廷所言的停止茶葉與大黃供應的威脅放在心上,而是用堅船利炮轟醒了正在做夢的清王朝勇垛。
清王朝的這一誤判很難說有什么大錯脖母,畢竟中國傳統(tǒng)的醫(yī)學理論確實表明以西洋人的飲食方式是需要通過攝入其他可以幫助消化的物品才能維持身體健康,而大黃和茶葉在對外貿易中又恰恰為西洋所喜愛和追捧闲孤,銷量驚人谆级,因此很容易使清廷產(chǎn)生一種西洋人是需要靠這些東西維持性命的錯覺。又加之乾隆年間因為封鎖大黃貿易而成功取得了俄方出乎意料的退讓讼积,這種種的巧合與觀念匯聚在一起哨苛,才導致了清王朝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做出的這樣一次如今看來荒唐可笑的威脅。
歷史永遠不像教科書中描寫的那樣直白與單一币砂,它是特定時間點中多種因素碰撞產(chǎn)生的火花建峭,我們能做的只是循著灰燼想象它綻放時的燦爛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