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哪亿,辛同學(xué)提出一個以物易物交換平臺的模式構(gòu)想桨醋。
辛同學(xué)的構(gòu)思如下:
第一,任一注冊用戶(賣家)可以把欲出手的二手舊物(貨品)放上平臺拄丰。
第二府树,平臺采用“眾包”的形式為該二手舊物提供一個綜合估價。
第三料按,用戶可以用估價后的貨品交換平臺上其他任一估價較低的貨品奄侠。
他意圖解決的二手交易中現(xiàn)存問題如下:
一,用戶無法為貨品準(zhǔn)確估價的問題站绪。
二遭铺,用戶賣出二手舊物得錢的模式,會面對專業(yè)二手交易商對買家壓價的問題恢准。
三魂挂,多個用戶循環(huán)需要另一人的貨品,直接以物易物存在難以同時撮合成功的問題馁筐。
問:為何要“眾包”估價涂召?
答:一個貨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中間是有差距的。賣家往往無法準(zhǔn)確估計一件二手舊物的交換價值敏沉。而多人綜合給出的估價綜合起來果正,可以得到較為客觀的價值評估炎码。
辯:從交換學(xué)的角度來看,上述論斷有很多錯誤秋泳。
首先潦闲,商品并沒有所謂內(nèi)在價值。商品的價值存在于每一次交換中迫皱,而且在參與交換的雙方心目中的估價是不同的歉闰。
其次,商品并沒有所謂客觀估價或綜合估價卓起。商品的估價在每一次交換中都不相同和敬,而且是參與交換的雙方的主觀估價。
第三戏阅,自由交換市場中昼弟,參與交換的雙方所給出的估價是交換中最能代表雙方意愿的估價。不參與交換的“眾包”估價人員給出的估價一定不會系統(tǒng)性地優(yōu)于參與交換的賣家給出的估價奕筐。每一次交換的估價都與其交換的時間舱痘、空間、環(huán)境等一切信息被參與交換雙方在其有限認(rèn)知能力范圍內(nèi)歸納綜合得出的救欧,而一個“眾包”估價人員很難做的更好衰粹。
比如锣光,我手中有一個貝殼笆怠,商家手里有一瓶脈動。如果是在奧森誊爹,我剛跑完步蹬刷,我心目中的估值是這樣的:脈動 > 貝殼。商家的估值是這樣的:貝殼 > 脈動频丘。所以办成,我愿意用貝殼交換脈動,而商家愿意用脈動交換貝殼搂漠,成交迂卢。
但是如果我沒有跑步,或者我就是不口渴桐汤,不想喝脈動而克,我的估值可能就變成了:貝殼 > 脈動,而商家的估值也是:貝殼 > 脈動怔毛,那么我們誰都不愿意放棄貝殼換取脈動员萍,也就無法成交。
如果此時拣度,辛同學(xué)的估值是:脈動 > 貝殼碎绎,那么商家雖然無法和我成交螃壤,但是可以和辛同學(xué)成交。
由此可見筋帖,估值這件事奸晴,完全是一個主觀行為,而且日麸,是存在在每一次獨立的交換之中的蚁滋。
問:為何不用金錢作為交換媒介?
答:因為賣家對貨品值多少錢心中沒數(shù)赘淮,所以容易在專業(yè)買家面前賣虧辕录。
辯:貨幣就是一種貨品,不過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品而已梢卸。
解決循環(huán)需要問題的最佳方法走诞,人類社會幾千年發(fā)展過程中早已找到答案,就是貨幣蛤高,也就是一般等價物蚣旱。
賣虧更有可能的原因其實是信息不對稱。所謂專業(yè)買家戴陡、二手販子塞绿,其掙取的,其實是信息不對稱的錢恤批。
比如异吻,如果甲想用A換B,乙想用B換C喜庞,丙想用C換A诀浪。他們?nèi)送瑫r互換的難度比較高。
那么此時延都,引入一般等價物D雷猪。甲用A換D(賣),再用D換B(買)晰房。乙用B換D(賣)求摇,再用D換C(買)。丙用C換D(賣)殊者,再用D換A(買)与境。這樣,他們的買賣就被貨幣D“解耦合”了幽污,可以獨立去完成每一個兩兩交換嚷辅,流通效率更高。
那么距误,設(shè)想出現(xiàn)了專業(yè)二手交易商丁簸搞。
假設(shè)扁位,甲的A可以賣120D,而乙的B也可以賣120D趁俊。如果甲直接用A換B應(yīng)該是可以等價交換到的域仇。
因為丁參與進(jìn)來,而且丁是專業(yè)的(比如議價能力強)寺擂,所以丁以100D就把A從甲的手里買走了暇务,也以100D就把B從乙的手里買走了。然后怔软,丁把B加價到120D叫賣垦细。但是甲此時手中只有100D,所以就只能自己再添20D才能從丁的手中把B買下來挡逼。
這20D就是交易成本括改,是丁撮合了甲乙的交換,或者說彌合了信息不對稱所賺取的價值家坎。
因此嘱能,要降低交易成本,不是倒退回以物易物就能解決的虱疏,而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成交撮合效率的問題惹骂。
問:平臺如何獲利?
答:賣家會用高一等級價值的貨品交換次一等級價值的貨品做瞪,這樣不斷下去对粪,平臺就會留存高一等級價值的貨品。
辯:首先穿扳,不參與交換的“眾包”估價人員可以視作平臺的估價大腦衩侥。那么平臺就是一個參與方參與到市場交換活動中和其他賣家玩估價易貨的游戲。上述獲利假設(shè)建立在一個假設(shè)的基礎(chǔ)上矛物,那就是,“眾包”估價人員的估價能夠系統(tǒng)性地優(yōu)于其他個體賣家跪但。而事實時履羞,由一堆不參與交換的“眾包”估價人員給出的估價并不能系統(tǒng)性地優(yōu)于其他個體賣家。也就是說屡久,他們同樣有可能讓平臺虧損忆首。
其次,如果“眾包”估價人員能夠系統(tǒng)性地給出更優(yōu)估價被环,那就意味著所有其他賣家在此平臺上將被打敗糙及。那么這就等價于該平臺從每一手交易中抽取傭金,那么這個抽傭平臺的系統(tǒng)效率必然低于另外一個不抽傭的平臺筛欢。于是用戶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并逃離到其他平臺去交易浸锨,從而倒逼平臺回歸合理利潤空間唇聘。
如果平臺在和其他賣家的交易中,總能以80元購買到100元的貨品柱搜,也就是說迟郎,總能成功地讓賣家把100元的貨品標(biāo)價80元賣出去,那么這等價于賣家為每筆交易付出了20%的傭金聪蘸。此時如果有另外一個不抽傭的平臺宪肖,同樣的貨品賣家在上面就能賣得100元,那么賣家就會流失到那個平臺去健爬。除非你的平臺另有機制能夠把賣家有效鎖定控乾,比如利用網(wǎng)絡(luò)效應(yīng)。
小結(jié):正確的問題其實是如何讓信息更加對稱娜遵、透明的問題阱持。在這一點上,辛同學(xué)的解決方案并不能優(yōu)于采用貨幣交易的魔熏、競拍出價機制的平臺衷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