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很有意思轰坊,“如果你在外面過得不開心,會告訴父母嗎祟印?”
一開始的時候肴沫,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告訴父母,理由是:自己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蕴忆,可以承擔和處理自己的不開心颤芬,沒有必要把自己的不開心說出來,讓父母添堵套鹅,再說站蝠,父母的價值觀與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很多時候告訴了父母并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卓鹿,并不能解決問題菱魔,還不如獨自消化。
而同意把不開心的事情告訴父母的人說吟孙,父母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之中獲得參與感澜倦,應該把喜怒哀樂統(tǒng)統(tǒng)告訴父母,讓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杰妓。
不管是告訴父母藻治,還是不告訴父母,出發(fā)點都是為了愛巷挥,是希望父母能夠過得好栋艳。所以兩方的論點從感情的角度出發(fā),都是無可厚非的句各。
但是其實吸占,持正方觀點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后悔。一個男生說凿宾,自己后悔只告訴父母自己保送研究生了矾屯、打辯賽又贏了,但是沒有告訴父母自己保研的時候與自己最好的朋友吵架了初厚,打辯賽那兩天失眠熬夜身體狀況很差件蚕。
有個辯手說自己最后悔的事情是,在父親臨終的時候都沒有向父親開放自己的朋友圈产禾,都只是報喜不報憂排作,父親與自己并不親近。
因此他們在反思亚情,覺得為人子女妄痪,應該把自己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統(tǒng)統(tǒng)分享給父母楞件,好讓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顯得更加坦誠衫生。
可是在真正的生活里裳瘪,哪個子女忍心把虐過自己的糟心事兒再傳遞給父母,讓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除了擔心罪针,什么都做不了彭羹。時間是個單行線,我想泪酱,就算是再回到當初的情況派殷,選擇對父母報喜不報憂的他們還是不會報憂,只是在整件事情的結果出來以后墓阀,復盤的時候會覺得遺憾一下愈腾,會覺得當初如果這么做,某些事情就會有更好的結果岂津,更多的只是一種出于感性的愧疚而已,并不是理性的選擇悦即。
一
我們大家的人生中吮成,都是第一次當成年人。
有好多時候遇到很多小前半輩子都沒遇見過的苦難和哀愁辜梳,一時間會驚慌失措粱甫,六神無主,恨不得鉆回媽媽懷里再也不出來了作瞄。而父母這輩子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茶宵,他們的天性就是為子女阻擋一切的不開心,就像小時候摔倒了宗挥,趕緊把你扶起來乌庶。
回想一下,你在成年的道路上栽過的第一個大跟頭契耿,比如遇到爛房東瞒大,比如遠在外地孤苦無依,比如已經(jīng)好幾個月沒發(fā)工資下個月的房租都沒著落了搪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透敌?
我想大部分人會如實告訴父母自己的處境,爸爸心疼的趕緊打錢過去踢械,媽媽難過的寢食難安酗电,恨不得馬上到身邊去陪你。
可是更多時候内列,現(xiàn)實情況是撵术,父母可能也沒有更多錢支持你,家里忙的抽不開身话瞧,他們根本不可能到你身邊陪你荷荤。遠水解不了近渴退渗,帶給他們更多的自責與愧疚。
到了一定年齡蕴纳,你會發(fā)現(xiàn)会油,很多做關鍵決定的時刻,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古毛。
為什么在這個地方而不是在其他的地方翻翩,為什么在做這個,而不是其他的稻薇,我們一遍一遍的發(fā)問嫂冻,最終只有自己勉強能給出自己答案。潛意識里的自己塞椎,希望有人能夠陪伴在自己身邊桨仿,這個人最好當然是父母。
我們短暫地停在原地案狠,我們希望哭在地上撒嬌服傍,希望有人能替自己做出決定。
但其實很多微妙的前因后果骂铁,只有自己能想清楚吹零,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幫到你,你心里清楚地知道拉庵,這才是成年人應該習慣的世界灿椅。
小孩子的難過是短期的,最多一個晚上就煙消云散钞支。而成年人的煩惱是長期連貫的茫蛹,它就像理科卷子做到最后的附加題一樣,是需要抓耳撓腮才能解決的烁挟。有時候你知道你并不是想放棄麻惶,你只是累了,希望有個人能傾聽一下信夫,安慰一下你,稍作休息之后再重振旗鼓静稻。
而父母并不習慣已經(jīng)變成成年人的你警没。以為你向父母吐露的不好的事情振湾,是希望父母給予解決,在他們眼里押搪,沒有什么煩惱是一句“回家吧”解決不了的浅碾,如果有,那就再說一次续语。
可很多時候這并不是子女想要聽到的話,太久時間沒有朝夕相對疮茄,太長的距離相隔在中間,這個鴻溝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填補起來的力试。
二
所以到了一定階段徙邻,想法會演變成畸裳,我不說缰犁,你不多想,兩邊過得都不錯怖糊,就挺好帅容。
我父母如果有什么事情絕對不會提前告訴奶奶。如果是兩個人要回老家探親蓬抄,不到踏進院子的那一天,奶奶是絕對不會知情的夯到。這個算不上什么壞消息嚷缭,但是就是這樣的溝通,他們也不敢直截了當?shù)厝プ鏊<郑驗樗麄冎涝乃棠绦呐K不好,提前了多久告訴荐开,奶奶就會提前多久準備房間被褥付翁,每天都會算著來的日子,甚至晚上都睡不好覺晃听。
都說親情是一場得體的退出百侧,但是它是這一輩子纏纏繞繞剪不斷的煩惱絲,竭盡力量做到不打擾能扒,最后也難以避免關心則亂佣渴。
并不是否定對父母喜憂皆報,畢竟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安全的港灣初斑,能夠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tài)辛润。可是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之間见秤,到底怎么了砂竖,為什么很多子女只敢把好的事情告訴他們真椿,而壞的事情選擇自己消化呢。
我一個朋友說乎澄,他有一次在外地過得不開心突硝,跟母親吐槽的時候,母親不住地唉聲嘆氣三圆,甚至在電話那頭跟自己一起哭狞换。
我想,成年人在社會的磨礪下亦步亦趨的學著堅強舟肉,而父母們并沒有同時變得堅強修噪,他們不是因為處理不了孩子的事情才變得脆弱的,我想大多數(shù)原因是路媚,心疼與自責黄琼,心疼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受這么多苦,自責自己能力有限整慎,幫不到太多脏款。
心理學家說,親密關系建立的前提是裤园,自我暴露撤师,把自己好的、不好的拧揽、正面的、負面的一股腦兒全部暴露在他們面前淤袜。從這個角度說起來,好像隱藏自己真實情緒的現(xiàn)代子女是在有意避免與父母建立親密關系积蔚,是在疏遠烦周。
而這個反應恰恰是子女在面對事情的下意識處理而已,不完全自我暴露读慎,讓父母保留一份安全感,讓自己少一分擔心饱亿。
但是話說回來,共情的能力钻注,是不與血緣關系相通的配猫,即使是父母,它也是需要在后天過程中學習起來的泵肄。
親情慢慢從疏離走向客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以為自己已經(jīng)及格品追,不需要再學習這一課冯丙。而最親近的人往往最容易想當然的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
學習共情泞莉,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船殉,首先要先把親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在自我的定位和處事過程中不斷做出取舍利虫,適時而進,適當而退幽崩。
如果父母實在沒辦法陪我們長大寞钥,那作為子女的我們又何妨向前邁一步陌选,讓父母少一些擔心。學著不再撒嬌咨油,學著為自己,為父母撐起一片天赚爵。
借用傅首爾的那句話,向家里報一句平安唁奢,說“我很好窝剖,別擔心”,說著說著赐纱,幾年以后,這句話就不再是謊話诚隙,變成如假包換的大實話了淫痰。
圖|綜合網(wǎng)絡
文|檸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