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一直并將始終處于“黑暗森林”些膨。
如何走出黑暗森林?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天已漆黑分歇,你在森林里迷路了傀蓉,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準確位置,更不知周圍的地形职抡。你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黑暗的森林,你感到危機四伏误甚。這個時候你要面對的問題很簡單缚甩,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走出這片黑暗的森林,不然就有生命之憂窑邦。
你第一時間可能會希望手里有一個地圖擅威。但真實的處境是,你沒有地圖冈钦,更不會天降地圖郊丛。即使有地圖你也看不見,沒有燈、沒有光厉熟,你什么都沒有导盅,你越來越困惑,越來越恐懼揍瑟,怎么辦白翻?
傳統(tǒng)的解決方案是找地圖。沒用绢片。
你正確的姿勢是認清現(xiàn)實滤馍,回到真實處境。不妨靜下來底循,試試能不能聽到水聲巢株,有水聲就意味著有小溪或者小河。
水有一個特點熙涤,它走彎路但不走回頭路阁苞,你順著這條小溪走也許會走很多彎路,但是它一定會把你帶向森林之外灭袁。同時猬错,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有人。總之茸歧,只要順著小溪走倦炒,就能走出森林,至于森林的地形地貌软瞎、它所處的位置以及你在什么位置逢唤,已經不重要了。
再次重復涤浇,走出黑暗森林鳖藕,與黑暗森林的真實狀況是什么,根本無關只锭。
黑暗森林沒有義務讓你知道著恩,你也不必知道。
“鏡”式認知
鏡子是一種幫我們認識世界真相的工具蜻展。
《紅樓夢》還有一個名字是《風月寶鑒》喉誊,“鑒”就是鏡子,就是要告訴你:“寶鑒”是一個讓你發(fā)現(xiàn)真相的最重要和最珍貴的東西纵顾∥榍眩“鏡子”的這一意象在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比如誰的房間里有個什么樣的鏡子施逾,或者在某個場景里敷矫,鏡子無意中扮演了一種什么樣的角色例获。不了解鏡子,就沒法讀懂《紅樓夢》曹仗。
在現(xiàn)代電影中榨汤,鏡子往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功能。我最愛的導演之一整葡,塔可夫斯基件余,就有一部名片《鏡子》,這也是他的自傳體作品遭居。
佛教的《心經》是最短的經啼器,只有260個字,講的就是“鏡子”——讓心保持鏡子的狀態(tài)俱萍。
但是端壳,在《哲學和自然之鏡》一書中,揭示了一個觀念:哲學枪蘑,甚至包括科學都是一面鏡子损谦,是可以映照出世界的圖景和真相的一種工具。但是岳颇,整個西方哲學史是一個幻覺照捡。
因為,“鏡子”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假象话侧。
1.我們說它是真的東西栗精,但當你發(fā)現(xiàn)真相的同時,它又意味著是假象瞻鹏。鏡花水月悲立,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鏡子在其中的形象真真切切新博,又空無一物薪夕。這也是一種“真和假”之間的關系——假作真時真亦假。
2.它既幫你發(fā)現(xiàn)真相或者真理赫悄,同時又好像在提供幻象和假象原献。
3.它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心靈的狀態(tài):在真假難辨的情況下埂淮,人要學會一種方法嚼贡,一種心理策略,簡單地說同诫,就是“心法”。
“鏡子”是一種“求真”的工具樟澜,也是一種制造幻象的工具误窖。
《哲學和自然之鏡》的作者理查德·羅蒂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叮盘,他試圖告訴人們:哲學根本不是什么鏡子,它沒有能力反映世界的真相霹俺。
鏡子是一種幫我們認識世界真相的工具柔吼,但這種真相很可能是虛幻的。而我們常常追逐的正是所謂的真相氨蟆愈魏?請問,真相在那里想际?
“燈”式認知
當你身處黑暗培漏,對周遭世界和他人缺乏感知時,這是一種接近于“零認知”的狀態(tài)胡本。佛教稱這種狀態(tài)為“無明”——沒有光明牌柄,完全黑暗。
這時侧甫,若有一盞燈珊佣,就一下看清了。
這個看清披粟,是非常有限的一塊咒锻,但已經足夠有用∈靥耄可見惑艇,“燈”不是為了研究周圍的世界,而是為了讓自己順利到達目的地——即是為了活下去胸梆,不是為了活得足夠悠閑敦捧。
鏡子,是為了獲得真相碰镜;燈兢卵,是為了獲得路徑。
燈绪颖,幫你看清周圍的真實樣子秽荤,僅僅是讓你獲得真相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柠横,看見不是目的窃款,看了知道怎么干才是目的。
同時牍氛,燈晨继,是一種“有限光明”,哪怕太陽搬俊,也只能照亮半個地球紊扬。
在不開始之前蜒茄,我們經常連“要認知什么”都不知道。
比如追女朋友餐屎,如果你只是坐在桌子前檀葛,把追求過程中要解決的所有問題都寫下來,有了一個完滿的認知就可以去追求了腹缩,但是屿聋,凡是追過女朋友的人都知道,這不可能藏鹊。
在追求過程中润讥,很多問題往往是你之前根本想不到的。追女朋友和打游戲“通關打怪”不一樣伙判,游戲里的“關”是預設的象对,而追女朋友的“關”并不是。
當然宴抚,沒有這部分的認知也不用害怕:面對這樣特定時間的生態(tài)位勒魔,你只要快速迭代,把真相搞清楚就可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菇曲,真相不是你的目的冠绢,目的是通關。
于是常潮,“燈”式認知的意義也明了了弟胀,看一步,立即動身喊式,走一步孵户。撞到南墻你就回頭,撞不到南墻你就繼續(xù)走岔留。你要是想把一切都看明白再出發(fā)夏哭,那你永遠出不了發(fā)。
你選哪一個
理查德·羅蒂還寫過一本《真理與進步》献联,其中寫道:
你不斷往前走才可能不斷發(fā)現(xiàn)真相竖配;
真相不是目的,目的是不斷往前走里逆,一直達到你真正要達到的那個目的地进胯。
燈和鏡子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鏡子是向你展現(xiàn)真相,是一種獲得關于世界真相的認知方式原押;燈是一種輔助工具胁镐,幫助你去行動——鏡子和燈代表了兩種關于認知的定位。
那么,我們到底是要獲得“鏡式認知”希停,還是“燈式認知”呢烁巫?
燈給予你的認知不是求真,而是求存宠能,它不是向你展現(xiàn)一個地圖,而是引導你走出黑暗森林——這個過程充滿著不確定性磁餐,而你在整個過程當中采取的行動方案违崇,往往是隨機出現(xiàn)的。
“黑暗森林”這個故事诊霹,其實是“實用主義”的重要和代表人物羞延、羅蒂的老師杜威說的:夜幕降臨,你在一個森林里迷了路脾还,這時候伴箩,你第一想到的是“要有一幅地圖就可以走出這個黑暗森林了”——地圖就是關于這個地方地形地貌的“鏡子”,我們以為找到了這個“鏡子”就可以出去鄙漏。
但杜威告訴我們說:是找不到的嗤谚!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等所有的認知都齊備了才能生存怔蚌,人類在幾百萬年的歷史當中巩步,從來都不是“學會了游泳再下水”,不是“學會了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之后桦踊,再來到這個世界”椅野,而是來到這個世界以后逐漸學會生存的。
我們今天擁有很多古人沒有的生存工具籍胯,但古人們也都活過來了竟闪,而且還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知。但你始終要牢記:認知是一種生存工具杖狼。本質上炼蛤,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世界的真相,而是為了更順利地生存本刽。
假如我們得不到一面鏡子鲸湃,但我們始終面臨“活下去”的任務,那么子寓,我們憑什么以及如何活下去呢暗挑?或許是:不要靠鏡子,而要靠——燈斜友。
從來就沒有什么“通關指南”
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追求:一個特別明確的關于這個世界炸裆、關于我的人生、關于我的職場的所有行動路徑的地圖鲜屏,拿著這個圖就可以愉快地生活和玩耍了烹看。
沒人能提供国拇。
我們活在一個不確定性日甚的世界,不要奢望“鏡式認知”惯殊,不要妄想“全知眼”酱吝。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在迷茫中尋找一種確定性土思,渴望給自己解開無知的枷鎖务热。渴望高挑豐滿,現(xiàn)實慘絕人寰己儒。生活中大多都是云型事件崎岂,不可能有一套永恒不變的方法論。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闪湾,真理不斷被證明和推翻冲甘,就如同鏡子一般,既能反應真相途样,又會映射虛幻江醇。若想從無盡的循環(huán)中抽身出來,就要找到一種底層邏輯娘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答案嫁审。
如今,知識大爆炸赖晶,我們非常自信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來律适,但是,“接受巨人們既成的認知”遏插,也可能都是“鏡式認知”捂贿。只要是“別人既成的認知”,就有幾個局限:
可以形成生產力胳嘲,但很難形成競爭力厂僧。一本《九陰真經》,普及到九九乘法表的地步了牛,你學颜屠,別人也在學,學會只能增加你的生產力鹰祸,不能增加你的競爭力甫窟。
任何可以編碼、寫在課本上蛙婴、短時間就能直接灌輸?shù)侥泐^腦里的認知粗井,一定有局限。
一個知識,要真正成為你的認知浇衬,必須啟動你的“燈式認知”懒构。在一次次的認知地震和認知震蕩中建立屬于你的個人認知,也就是一種“只可意會耘擂、不可言傳的胆剧、不可編碼”的“個人化知識”。
真正形成競爭力的梳星,是那些“別人沒辦法從你身上直接拷貝的”不可編碼的知識赞赖,甚至別人很容易看懂但就是做不到的知識。
“可編碼”和“不可編碼”的知識是認知硬幣的兩面冤灾,這也就是“認知具有鏡燈二象性”的原因。
最后辕近,注意韵吨,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是“鏡”式認知或“燈”式認知,每個人都有一個兩者的配比移宅,至于那個度归粉,需要個人把握。如果完全是“燈”式認知漏峰,那你就是一個絕對的投機倒把者糠悼。
此文為《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