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生碎碎念了9萬字句葵,我拖拖拉拉讀了兩周。巧的是剛好在楊絳先生逝世一周年這天讀完了這本《我們仨》圆凰。
說是“我們仨”書里果真對旁的不打緊的人都沒多寫扰楼。92歲的楊絳一個人回憶著他們仨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卷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我喜歡聽楊絳講故事,就像聽一個老奶奶絮絮叨叨拉家常琉历,親切溫暖,講到樂事可以幸福微笑水醋,講到傷心處也不悲不苦旗笔。
全書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末的這段:“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拄踪,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蝇恶。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惶桐。我還在尋覓歸途撮弧。
這段話的前一段,作者寫了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的時間耀盗。所以家是什么想虎?先生隔著90多年的歲月用平靜的語調(diào)告訴我們“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叛拷,因為有我們仨舌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忿薇∪雇郑”有親人的地方處處是家,親人不在署浩,那所謂的家揉燃,不過是暫時棲身的客棧。
曾有人說筋栋,成家之前的男人和女人炊汤,無論多大年齡,都被稱為單身弊攘,單身時的日子抢腐,叫做一個人;結(jié)了婚襟交,兩個人的日子開始迈倍;等到有了小孩,就是三個人的相聚捣域,這個時候家就完整了啼染。然后三個人相依相伴相互扶持宴合,走過巔峰,又接受分離迹鹅。這分離就像秋天的落葉卦洽,一片片飄落,再無復(fù)蘇可能徒欣。然后逐样,家就散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打肝。還擁有時多些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