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兩個關于生命起源的觀點,非常有意思挠羔,特意記錄下來井仰。
一、《萬物起源》認為人類起源是個奇跡
格雷厄姆.勞頓和珍妮佛.丹尼爾的《萬物起源》這本書破加,講述了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知識/發(fā)明6大類糕档,53個起源問題。
我們看一本書的權威性拌喉,作者的資歷及擅長點非常重要速那。《萬物起源》的兩個作者尿背,格雷厄姆.勞頓是高水平科學期刊《新科學家》雜志的執(zhí)行主編端仰。丹尼爾則是《紐約時報》的著名插畫設計師,谷歌公司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田藐,當然荔烧,她主要負責為書配各種奇妙吱七、精美的插圖。
書中有兩個比較核心的觀點:
觀點1:宇宙誕生的必然性
——這個講述了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鹤竭,是怎么無中生有(從奇點變出一系列的東西)的踊餐。按照量子理論,“無”和“有”并不對立臀稚,也許大爆炸只是“無”在行自然之事吝岭,是一次導致整個宇宙誕生的量子漲落。
觀點2:人類起源的奇跡
——人類的出現(xiàn)不是進化的必然產(chǎn)物吧寺,面是一個真正地奇跡〈芄埽現(xiàn)在的研究表明,簡單生命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稚机,但復雜生命的出現(xiàn)則是偶然的幕帆,是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簡單細胞首次出現(xiàn)再演化到復雜細胞赖条,經(jīng)過了20多億年失乾,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似乎只是個“一次性事件”導致了演化的開啟(就是一個簡單細胞纬乍,被另外一個簡單細胞吞噬了)碱茁,吞噬之后并不是把這個簡單細胞消化掉,而是慢慢形成“內(nèi)共生”關系蕾额,在長期的這種好基友關系中早芭,被吞噬的一方漸漸演化成了線粒體,之后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诅蝶,共生體最終形成了復雜細胞退个,而復雜生命(包括人類)則是這些復雜細胞的組合。
二调炬、麥克斯.泰格馬克的《生命3.0》則認為生命的出現(xiàn)是不可避免的
萬維鋼在有深度解釋過這本書语盈,大家可以去訂閱得到專欄。所有的事物(不管有沒有生命)都是有目標的缰泡,光的目標是——不管是反射還是折射刀荒,光在兩點之間走的那個路徑,恰恰是所有路徑之中用時間最短的那一條棘钞,可以說缠借,光的“目標”就是用最短時間從這一點到達那一點。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可以用這種“目標”論來表述:真實發(fā)生的物理過程總是在“優(yōu)化”某個量宜猜,也就是總是為了把一個什么物理量最大化或最小化泼返。
基于這個視覺,整 個宇宙的首要目標來自熱力學第二定律姨拥,那就是要把“熵”最大化绅喉。(熵用于描寫一個體系的混亂程度)可以說宇宙的“目標”就是達到熱寂渠鸽。但為什么現(xiàn)在的宇宙卻是多姿多彩的呢?因為有引力的存在2窆蕖徽缚!有了引力的存在,宇宙就可以在局部制造一些有序的結(jié)構革屠。
2013年凿试,麻省理工一個當時只有31歲的教授,杰里米.英格蘭提出一個非常厲害的理論屠阻,叫“耗散驅(qū)動的適應(dissipation-driven adaptation)”——如果有一群原子是被某個外部能源驅(qū)動红省,那么這些原子就會漸漸組織起來额各,形成某種結(jié)構国觉,而這個結(jié)構能夠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耗能量。(國家虾啦、公司等組織的形成也可以參考這個理論)
根據(jù)這個理論麻诀,只要環(huán)境合適,生命的出現(xiàn)就是不可避免的傲醉,并不需要太多偶然的運氣蝇闭。(生命就是這么一種自組織的原子集合,生命體非常有秩序硬毕,從周圍獲得能量呻引,同時又把能量消耗掉)
延伸閱讀:Dissipative adaptation in driven self-assembly
個人反思:這是兩個幾乎不同的觀點,在我們的整個學習(提升認知)的過程中吐咳,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逻悠。而這恰恰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二元學習法。
找到同一件事情兩個不同的觀點韭脊,仔細地去比較童谒,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每個觀點的局限性沪羔。但是記得饥伊,我們不能做那樣的既同意這個又同意那個,同樣條件下的真理有且只有一個蔫饰,去尋找無限接近真理的那個觀點琅豆。并把這個尋找的過程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工作中篓吁,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茫因,拓寬認知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