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了親密關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礎灶伊,也是家庭教育的良好環(huán)境疆前。和孩子保持融洽的關系,你會發(fā)現帶孩子很省心聘萨。你不必絞盡腦汁地想什么方法控制竹椒、獎勵、引導或懲罰孩子米辐,只是單純地做好自己碾牌,你就能發(fā)現自己身后的小尾巴不知不覺間長成了一個愿意合作、具有同理心儡循、自立且有責任感的孩子舶吗。我自己已經嘗到了這個甜頭,所以為親密養(yǎng)育瘋狂打call择膝!
那怎么和孩子建立起親密關系誓琼,結成有力的聯盟呢?這部分我們后面再細說肴捉,今天先來認清妨礙我們和孩子建立聯盟的幾個陷阱腹侣。如果能繞開陷阱,我們將能更快到達結盟的陣營齿穗。
陷阱一:你是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本身就缺乏結盟意愿傲隶。他們所信奉的是老一輩的觀點:“孩子就應該聽爸媽的話,讓做什么就做什么窃页《逯辏”這類父母既不給孩子什么表達的機會复濒,也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動不動就板起面孔乒省,對孩子進行威脅或者懲罰巧颈,甚至對孩子動粗。他們更注重孩子的行為袖扛,而不是感情砸泛、思想、觀點和意見蛆封。我們發(fā)現爸爸們尤其傾向于采用控制型的策略唇礁,因為他們更在乎結果,總是想要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惨篱,而且比媽媽們更愛展現威儀垒迂。因此在控制型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因為表達情感、對人傾訴的機會太少妒蛇,往往無法找到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快樂机断、悲傷、不安或是憤怒绣夺。他們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或者把情緒掩蓋起來吏奸。長期如此孩子往往會變得麻木,最后甚至拙于認識自己的情感陶耍,更不會展現內心的世界奋蔚。父母因此無法走進孩子內心,從而失去結盟的基礎烈钞。
陷阱二:否定孩子的感受
晚飯后才一個小時泊碑,孩子說:“我餓了√盒溃”媽媽經常會說:“怎么可能馒过!你剛才吃了不少⌒锍”這是輕視孩子感受的典型例子腹忽。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父母輕視孩子感受的例子。比如孩子摔跤了砚作,父母會說:“沒事窘奏,自己爬起來,你是勇敢寶寶葫录!”或者:“別哭了着裹,你是男子漢,男子漢不哭的米同『龋”還有:“打預防針有什么好害怕的摔竿,你看比你小的都不哭!”等等匠题。父母往往本能地輕視或否認孩子低落或悲傷的情緒拯坟,這容易讓孩子覺得產生這樣的情感是不對的但金,是不光彩的韭山,因而把這些情緒壓抑在自己心里。而如果感情得不到接納和釋放冷溃,孩子很難鼓起勇氣去直面問題钱磅。如果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那么父母的幫助和支持孩子也不會接納似枕。倘若家長能夠以理解和同情的態(tài)度回應孩子的痛苦盖淡、羞恥、內疚乃至憤怒等消極情緒凿歼,他們就會因此學會恰當地處理這些感情褪迟,這種能力會幫助他們在成年以后處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問題。只有當你包容孩子的感受并表示同情的時候答憔,真正的合作才能夠開始味赃。可以嘗試以下的交流方式:
“你被嚇了一跳對吧虐拓?媽媽也嚇了一跳心俗!”
“要不要媽媽抱著你休息一會兒?”
“也許我們應該在樹蔭下喝點果汁蓉驹〕情唬”
陷阱三:采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中國的孩子對光榮榜、貼紙榜應該都不陌生吧态兴。父母在家里貼一張空白榜狠持,最左邊一列會有很多細分的項目,比如自己穿衣服瞻润、自己洗澡工坊、練琴半小時、默寫全對敢订、背誦詩歌兩首等等王污。孩子每達到一項就在對應的格子里貼上一個五角星,然后攢夠多少個五角星就可以買一個玩具楚午。這是典型的以獎勵激勵進步的手段昭齐。效果怎么樣呢?短期效果是有的矾柜,一兩個月可能能看到孩子表現有進步阱驾,但不出半年光榮榜無一例外都失效了就谜。其實外物的誘惑力遠沒有父母們想象的這么大。對于難度較低的事情里覆,可能孩子們還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交換丧荐,當事情難度升級后,玩具是激發(fā)不出所需要的勇氣和意志力的喧枷。想想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虹统。拿我來說,我明年計劃出一本書隧甚,為此我平均每天至少要輸出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车荔。要做到每天都寫有時候是非常痛苦的,但我要把自己的育兒知識和經驗體系建立起來戚扳,必須要用一個堅定的目標來牽引忧便,而且想到也許可以幫助到許許多多焦慮的父母我就不覺得苦了,有一種責任感推著我前行帽借。而如果是有人說:“如果你明年能出一本書珠增,我給你買一個香奈兒包包!”“我呸砍艾,給我買十個香奈兒我都不干蒂教!”
陷阱四:以消極后果作為懲罰
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現在你知道后果的嚴重性了,以后還敢這樣做嗎辐董?”孩子往往嘀咕一句:“不敢了悴品。”父母還不滿意简烘,叫孩子大聲點說苔严,孩子就像宣誓一樣大吼:“不敢了!”這還沒完孤澎,父母最后通常會加一句:“作為懲罰届氢,今晚的電視時間取消「残瘢”這就是父母要孩子要承擔的后果退子。這是一種消極后果,因為孩子犯的錯和看電視其實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型将。用消極后果來懲罰孩子只會引起抗拒寂祥,而不是心悅誠服。這種態(tài)度將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七兜。而最有利于孩子茁壯成長的條件是獲得父母的支持丸凭、指導和建議。
拿昨天發(fā)生在我們家的一件小事來說明一下。昨天晚飯后惜犀,孩子自己玩的時候把兩個塑料四腳凳倒過來铛碑,凳面朝下,然后一腳踩一個在家里滑行虽界,我聽到了凳子和地板摩擦的聲音汽烦,還沒出來看就聽到她爸爸對她喊:“你是看到別的小朋友這樣玩你也這樣玩對吧,這是好的行為嗎莉御?不知道這樣會磨壞地板嗎撇吞?”孩子一下子就坐到了沙發(fā)上。爸爸看著那凳子又說:“你就不能把那兩個凳子撿起來嗎颈将?以后你別坐這兩個凳子了梢夯!”聽爸爸說完言疗,孩子馬上到房間去晴圾,一晚上也沒再理她爸爸。聽到這樣的話孩子第一反應不是心疼地板而是討厭爸爸噪奄。如果能換一種說法:“哦死姚,你很重,這樣站在凳子上滑行容易把地板磨壞勤篮,你聽這個聲音就是凳子和地板摩擦的聲音都毒,地板壞了的話我們家就不漂亮了,快下來碰缔,把凳子放好账劲!”這樣對孩子就行說明并指導她怎么做,孩子反而會想去看看地板有沒有被磨壞金抡,而且她肯定會發(fā)自心里不再這樣做了瀑焦,因為她也關心地板,愛護家園人人有責梗肝。父母應當依靠共同承擔的責任榛瓮,而不是消極的后果,來教導孩子下次應該怎么做——或者至少應該激發(fā)他們去思考解決方案巫击。讓孩子合作的關鍵是要激發(fā)他們的內在能動性禀晓,要讓孩子因為自己會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威脅或是逼迫坝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