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艷紅
一昆稿、原來荷花竟如此美麗
“原來荷花竟如此美麗!”
那個清晨息拜,晨練結束溉潭,帶著兒子來到福祿東苑的荷塘净响。荷塘不大,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站在荷塘邊喳瓣。心中忽然涌出了無數(shù)情絲馋贤。
“她就似不染一絲纖塵的圣女,又似充滿靈氣的仙子畏陕,比畫中飽滿圓潤的形象多了生命的靈動配乓,比詩文中圣潔的形象多了塵世的真切,比佛教中莊嚴的蓮花寶座又多了幾分清雅……原來蓮花竟美的如此驚人蹭秋!她有別稱凌波仙子嗎扰付?這個名字最有韻味、最適合她仁讨!”
一米多的距離羽莺,看似很近,卻無法貼近她洞豁,哪怕靠近她盐固,只是聞聞那傳說中的清香,小心觀察一下那晶瑩剔透的花瓣都不可以丈挟。
二刁卜、一切源自內心
面對此情此景,不禁想起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曙咽,濯清漣而不妖蛔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例朱,香遠益清孝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洒嗤◇锏矗”此時讀來,更覺句句珠璣渔隶,精妙之極羔挡!想來周敦頤必定在荷塘邊觀察過這美麗的水芙蓉,一定也倍加欣賞间唉、贊嘆過绞灼,也許也像我一樣想再近一些觀察,但是可望而不可即呈野。這是怎樣的一個人镀赌,能將蓮花的特點寫的如此貼切,又能巧妙的賦予蓮以人的品質际跪?在那樣的時代商佛,能夠保持著與蓮一樣的志向品質,的確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姆打、很有個性的人良姆。
又想到了樂府詩《江南》中的詩句,“江南可采蓮幔戏,蓮葉何田田玛追,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闲延,魚戲蓮葉西痊剖,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垒玲÷侥伲”很多文學鑒賞都認為這是一首寫愛情的詩歌,此時此刻我卻覺得此詩寫出了自由閑適的心情合愈。誰有心情去感悟茂盛荷葉下自由嬉戲的魚叮贩?定是心情愉悅閑適之人吧!正如莊子說:“鰷魚出游從容佛析,是魚樂也益老。”莊子何以知道魚是快樂的寸莫?定是他心中是快樂的捺萌,他才能感覺到魚也是快樂。
其實物是什么心情膘茎,全在于人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桃纯。
忽然非常羨慕李清照。你看辽狈,她可以“興盡晚回舟慈参,誤入藕花深處」蚊龋”那少女時代的隨性驮配、快樂、活潑着茸,多么愜意壮锻。她可以近距離的貼近荷花,感受那夏日“靜客”的芳容涮阔。
三猜绣、濂溪先生其人
周敦頤是在什么境況下寫下了《愛蓮說》呢?有些好奇敬特。
打開電腦掰邢,搜索資料牺陶,一個動人的故事從歷史的的長河中浮出。
早在周敦頤8歲辣之,為父守孝期間掰伸,舅父鄭向一直牽掛其胞妹與外甥孤兒寡母生計艱難。待周敦頤守制服滿后怀估,鄭向立即派周敦頤同母異父的兄長盧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頤狮鸭、敦賁(后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來衡州西湖鄭宅撫養(yǎng)(遺址位于今南華大學附一醫(yī)院和衡陽市青少年宮一帶)多搀,并親自為甥授課督學歧蕉,為外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全力加以培植康铭。從這里開始惯退,周敦頤便開始了在衡陽的向學歷程。
周敦頤從小天資聰穎麻削,深得舅父的喜歡蒸痹。更重要的是,他讀書勤奮刻苦呛哟,又特別喜愛西湖勝景叠荠,對白蓮情有獨鐘。于是扫责,鄭向在鳳凰山莊宅前西湖池畔“構亭”(即愛蓮亭)植蓮榛鼎。當時的西湖,地處郡城西關望湖門至安西門之間城外鳖孤,因西湖塘而得名者娱。“衡州西關有巨浸——曰西湖”苏揣,“汪洋千頃黄鳍,足稱偉觀”。湖中遍生野蓮平匈。野蓮花白框沟,俗稱祁陽白。每年夏六月始花增炭,一般盛于月中忍燥。若三五之夜,恰雨后云霽隙姿,白蓮受天地雨露滋潤梅垄,競相怒放,是時输玷,月華如晝队丝,花月交輝靡馁,滿湖縞素,如皚皚白雪覆地炭玫。白蓮綠葉間點綴著一朵朵紅蓮花奈嘿,有如三春夭桃,白里透紅吞加,紅里露白,紅白相映尽狠,滿湖錦繡衔憨。熱風徐來,株株荷花點頭起舞袄膏,縷縷清香隨風飄灑践图,滿城香透,沁人心脾沉馆,令人銷魂码党,故有“西湖夜放白蓮花”的典故傳世,為衡州城昔日八景之一斥黑。
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揖盘,為少年時期的周敦頤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空間。他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锌奴,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研究學問兽狭,思考人生。不僅如此鹿蜀,蓮花香箕慧、凈、柔茴恰、軟颠焦、不可染的德性,也影響了周敦頤往枣,陶冶了周敦頤的思想情操伐庭。
鄭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內歷稱恩舅。周子知恩圖報婉商,妻陸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終老才隨夫生子似忧,因積勞成疾三十七歲亡。后裔們滿懷感激之情流傳不息深深的衡陽情節(jié)即源于此丈秩。衡陽是濂溪公的成長地盯捌,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蘑秽,周敦頤在衡北岸和柘里的兩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遺跡不忍離去”饺著。而來此繼承鄭公留給周家的祖業(yè)繁衍生息至今箫攀。從此外發(fā)后裔雖星居海內外,但他們秤姿ィ回家看看靴跛,近幾年后裔來此拜謁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這是一段美麗的故事:勤學好問渡嚣,心疼姐姐外甥梢睛,疼愛外甥極力栽培,知恩感恩识椰,代代相傳……绝葡。
花美,人美腹鹉,卻怎能比得上這份情誼的美藏畅?
再讀《愛蓮說》,定會多一些感懷功咒,多一些深刻的領悟愉阎。
小小荷塘,令人感悟力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