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增信
我所說的“理解”不僅僅是一種邏輯上的認識,而是就那句法語格言中所用的意義而言“理解一切图呢,即寬恕一切”条篷。(懷特海《教育的目的》P3頁)
這個“理解一切蛤织,即寬容一切”是一個諺語拥娄,這個話,書中有一個比較的注釋瞳筏。
我們如何這句話呢稚瘾?
我們先看一下孔子《論語》開篇中一句話:
《學而篇第一》是我們最熟悉的名句∫唬“學而時之摊欠,不亦說乎丢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些椒,不亦君子乎播瞳?而這三句話解釋成三種境界則更有意義——
“學而時習之”指的是初學,時時學習免糕,每天都有收獲赢乓,每天都有進步,自然是一件快樂的事石窑。
“有朋自遠方來”牌芋,當學習達到一定的境界,有共同的學友一起探討松逊,如切如磋躺屁,如琢如磨,學習達到這樣的境界经宏,更是一件快樂的事犀暑。
“人不知而不慍”而當我們的學習與生命達到相輔相成的境界。即使不能得到領導烁兰、同事的肯定耐亏,甚至得不到周圍人的承認,那有什么遺憾呢沪斟。如果說偶然的努力是一種沖動广辰,是偶然,那么日積月累的學習則更有深意币喧。
我對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轨域,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有一些理解袱耽。我的理解為其實是為學的三種境界杀餐。“知之”是不得已而學習朱巨,“好之”是本身愛學習史翘,但如果是想通過學習胸囱,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和目標而“樂之”玖媚,則可能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妖碉。
如果說谬泌,學校是你不得不把時間花在這里究抓,然后盼著早點放學的地方谐鼎。那你的每一天酷师,可能就是一種煎熬贮缕,你會度日如年凭需。而理想的情況則恰恰相反问欠,你在學懈未遥總覺得時間不夠,真希望多呆一會兒顺献,多學一會兒旗国。只有這樣,你的每一天注整,才可能會更有意義能曾。
回到剛才懷特海的“理解一切寿冕,即寬容一切”要把它放在在整本書的上下文里面,懷特海講的是知識不僅僅是一種邏輯分析萝招,就說是我們要掌握的觀念蚂斤,不能僅僅被理解為邏輯,不是簡單的邏輯演繹槐沼,不是它的外部關系曙蒸,在本質上是一種智慧,那么它是一種智慧意味著什么岗钩,知識是一種智慧纽窟,理解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xiàn),那么就意味著它不僅僅是一種邏輯關系兼吓,它跟我們的存在息息相關臂港,所以“理解”也好,“知識”也好视搏,關聯(lián)著我們的情感审孽,因此的話,也就說是我們在人跟人之間相處的時候浑娜,我們越能夠理解對方佑力,越能夠寬容對方。
許多教育家都在提倡老師要有學生視角筋遭。就是蹲下身心打颤,平視學生,真心體會一下學生的感覺漓滔。有這樣一個段子编饺。一個母親領孩子逛商店,大人意見猶盡响驴,而孩子卻興趣全無透且,一直在鬧。當母親蹲下身子試圖哄孩子時豁鲤,才發(fā)現(xiàn)以孩子的視線秽誊,只能看到大人的腿罕邀。當然孩子鬧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我們的課堂上养距,有學生不遵守紀律诉探。我們如果從學生角度思考的話,是我們講得無趣棍厌,還是學生根本就聽不懂肾胯,還是學生早就學會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愿做作業(yè)耘纱,是孩子根本不會做敬肚,還是他不愿意現(xiàn)在做。(舉學生的例子)束析。
如果和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艳馒,當然這很正常,也很尋常员寇。但如果站在角度 弄慰,換位思考是否會有另一種結果。(舉家務勞動)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寬容蝶锋,是因為不能夠理解導致的陆爽。我們能夠寬容一個自閉癥或者一個多動癥兒童,是因為我們理解他不能夠自己做主扳缕,如果我們不能夠理解慌闭,我們就會把它當做問題學生,我們就會不太容易寬容躯舔,所以這種理解它不僅僅是邏輯驴剔,它是理解指的是一種智慧,是我們面對全部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粥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