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一天公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秘書長、SEED 社會創(chuàng)新種子社區(qū)新任理事……李素慶帶領志愿者活躍在5.12汶川地震蒸痹、4.20雅安地震、8.03云南魯甸地震等地的災區(qū)社會工作一線,同時讓人驚訝的是她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晨間人。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这揣,在九點上班之前堅持有計劃地學習,不分節(jié)假日和周末地工作影斑。
2011年给赞,李素慶放棄了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yè)的工作,四次申請加入了成都一家矫户,也是唯一一家救災災后心理援助機構——“媽媽之家”片迅。她這樣描述自己轉身離開企業(yè)的原因:“在企業(yè)有很好的條件,個人的成長過程也很順利皆辽,獲得了許多幫助與支持障涯,但覺得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太少罐旗,因此頗感不公平膳汪∥ǖ”由此,她起了念頭遗嗽,開始尋找一番事業(yè)粘我。
我這一輩子想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痹换? 她捫心自問征字,答案是:找自己有興趣,并且擅長的工作娇豫。
然而在轉身投入新領域的過程中匙姜,她遇到了一個從事偉大事業(yè)的人都會遇到的“友敵”——是敵也是友——孤獨。
這都是李素慶自己的切身體會冯痢,從大企業(yè)到草根環(huán)境氮昧,她原本設想,可能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物質或者精神條件的滿足才來做公益慈善浦楣⌒浞剩可是后來,她逐漸發(fā)現很多人的情況并非如此振劳,甚至連考慮清楚內心動機的能力都沒有椎组,產生了很多“善意”卻不美好的結果。其實當激情褪去后历恐,只有理智與可持續(xù)性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讓結果真正配得上那份“善意”寸癌。
當她發(fā)現,面對喪子母親的創(chuàng)傷弱贼,心理咨詢的知識和技能無法在開展心理援助的過程中起效蒸苇,她也曾在自己珍視的專業(yè)中迷茫困頓;當她發(fā)現媽媽們的注意力都在逝去的孩子身上哮洽,而不再有一股內生的力量支撐自己好好活下去填渠,她明白了什么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當她看到一群人“活著僅僅是活著而已”鸟辅,也曾感到渺小和無力氛什,也曾受創(chuàng);而同樣匪凉,當一個她面對需要幫助的一群她——無助枪眉、掙扎在生死的邊緣“哀滅”的她們,“不忍”也許是繼續(xù)行動最好的解釋再层。
援助工作的目的是退出贸铜,但是5.12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九年堡纬,李素慶依然站在一線,在無條件地積極關愛和陪伴著災后群體蒿秦。這代表著社會工作至高的理念——“共情”“陪伴”烤镐。盡管有大部分個案已經不再需要“打擾”,但她很清楚仍有一些個案還沒有到能說結案的時候棍鳖。譬如那些不能再得孩子的家庭炮叶,譬如在過年過節(jié)、孩子的生日這些特殊而難過的檻渡处,仍需要有一盞燈為她們而亮镜悉。這是援助性工作,也是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原則:“從對方的需要出發(fā)医瘫,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規(guī)劃來開展工作侣肄。可惜我們看到太少持續(xù)性的案例醇份〖诠”
當被問起是否后悔離開企業(yè)和優(yōu)越的條件時,她說沒有被芳,“因為不一樣的東西無法比較”缰贝。
采訪李素慶時,正值她在曲阜的洙泗書院參加國學社工研修畔濒,她提到自己后續(xù)會將精力投入到這個領域剩晴。經過了六、七年的實踐探索和醞釀侵状,她經歷過“西方文化背景的東西如何在中國應用赞弥?”的思索。現在趣兄,她正和一群學者和實踐者一起绽左,探討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實踐模式。
她開始重讀國學經典艇潭,從堯舜禹湯到孔孟王梁拼窥,試圖重新找一條思考自身社會根基和文化的道路。從“修身蹋凝、齊家鲁纠、治國、平天下”的體悟到儒家士大夫的“鄉(xiāng)建”鳍寂,在前人的實踐中看見未來的可能性改含。
此時的她,也面對諸如中山大學取消社會工作本科對于這個行業(yè)所帶來的震撼迄汛。已經社會工作碩士畢業(yè)的她捍壤,對此在情感上也覺得遺憾骤视,但是從理性上,她對于此有自己的理解鹃觉。如果專業(yè)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专酗,取消在所難免。就自己的經歷而言帜慢,上課的教材和觀點都來自于西方社會笼裳,沒有辦法打通我們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社會問題的認知,更不能在解決問題上提供徹底的方案粱玲。空懷理想拜轨,難免在實務過程中屢屢受挫抽减,最終多數人放棄了走專業(yè)社工的道路。
如何認識中國的社會橄碾?什么是“共情”……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專業(yè)卵沉,這些在實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沒有辦法深入地出現在課堂上。一個要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yè)法牲,如果教材和老師之間講不通史汗,老師和學生之間講不通,學生和需要援助的社會人士講不通拒垃,那么受訓之后的學生如何能在社區(qū)中斷連清官都斷不了的家務事停撞?更遑論在不認識國情的情況下“平天下”。但是她又抱有期待悼瓮,希望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基礎上開設相關專業(yè)戈毒,讓這個領域注入更多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