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追逮,讀了一本書酪刀,書名《人類簡史》粹舵,讀完后,開始思量人類的命運骂倘、人生的意義和快樂的本質(zhì)眼滤。
《人類簡史》這本書是以色列年輕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傳奇之作,講述我們?nèi)祟惿鐣恼麄€演化過程历涝。書中講我們智人如何通過講虛擬故事在不同人種之中脫穎而出诅需,講我們智人如何通過農(nóng)業(yè)革命、科學革命和工業(yè)革命一步步成為全球神一般的存在荧库。
其中堰塌,最吸引我的是關(guān)于人類幸福和快樂的論述。
我們?nèi)祟惤?jīng)歷一系列認知和技術(shù)革命分衫,生產(chǎn)力和各種經(jīng)濟基礎(chǔ)都在不斷提高场刑,按理說,人們的幸福水平和快樂指數(shù)也跟著大幅提高蚪战,但事實是牵现,伴隨著戰(zhàn)爭和各種暴力沖突,地球上還有不少人的快樂程度不增反減。
那么,快樂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心境快樂?
世上有一個宗教系統(tǒng)地研究了快樂的本質(zhì)和成因灾部,它就是佛教。
佛教認為誓斥,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薪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玉吁。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照弥?現(xiàn)在,我誠邀你进副,和我一起走進佛教这揣。(注:斜體副標題以下文字大都脫胎于《人類簡史》,如有冒犯影斑,還望多多包涵给赞。)
佛教緣起――哀“苦”求“樂”
佛教從本質(zhì)上來說,不是宗教矫户,而是一種教育片迅。它的核心人物釋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喬達摩·悉達多皆辽。佛教就是他創(chuàng)立的一種教育柑蛇。
根據(jù)佛教經(jīng)典芥挣,釋迦牟尼大約在公元前500年是個喜馬拉雅山區(qū)小國的王子,看到身邊的人深深陷于苦難之中耻台,而心生不忍空免。他看到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僅時常受到戰(zhàn)爭和瘟疫等災(zāi)難襲擊盆耽,還無法免于種種焦慮蹋砚、沮喪和不滿的情緒,似乎這一切都是人生難以避免的事摄杂。
人類追求財富和權(quán)力坝咐,獲得知識和財富,生兒育女匙姜,建起宮殿和房屋畅厢。但不論取得多少成就,卻仍然無法滿足氮昧。窮人夢想著要變富框杜,有一百萬的想要兩百萬,有兩百萬的想要一千萬袖肥。而且就算真的有錢了咪辱、有名了,他們還是不滿意椎组,還是有無盡的煩惱和憂慮油狂,無法從生老病死中解脫。至死寸癌,一切如夢幻泡影消失专筷,生命就像是毫無意義的追尋。
然而蒸苇,這個輪回該怎樣才能跳出磷蛹?
在29歲時,釋迦牟尼半夜離宮溪烤,拋下了財富和家人味咳,流浪走遍印度北部,希望為這一切痛苦尋找出路檬嘀。
他前往各個修院修行槽驶,聆聽各個大師講道,但還是無法完全感到解脫鸳兽,有什么不滿依然縈繞掂铐。他并未絕望,決心反求諸己,直到找到徹底解決的方法為止堡纬。
他入禪多年聂受,思索各種人類苦痛的本質(zhì)、原因和解決方式烤镐。最后他體會到蛋济,一切苦難并非來自噩運、社會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炮叶,而是出于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碗旅。
佛陀眼中的苦樂
釋迦牟尼認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會產(chǎn)生欲念镜悉,而欲念總是會造成不滿祟辟。遇到不喜歡的事,就想躲開侣肄;遇到喜歡的事旧困,就想維持并增加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稼锅,人心就永遠不滿吼具、永遠不安。這點在碰上不悅的時候格外明顯矩距,像是感覺疼痛的時候拗盒,只要疼痛持續(xù),我們就一直感到不滿锥债,用盡辦法想要解決陡蝇。然而,就算是遇上歡樂的事哮肚,我們也從不會真正滿足登夫,而是一直擔心這種歡樂終將結(jié)束或是無法再持續(xù)或增強。
有些人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愛情允趟,但等到真的找著了愛情悼嫉,卻還是不滿足。有的開始整天擔心對方可能會離開拼窥;有的又覺得自己太過屈就,應(yīng)該再找更好的人蹋凝。(而且鲁纠,我們也都認識某些人,又擔心別人離開鳍寂,又覺得自己屈就)改含。
雖然上天可以賜雨,社會機制可以提供公平正義和衛(wèi)生保健迄汛,有好的運氣就可以變成百萬富翁捍壤,但不論如何骤视,我們的基本心態(tài)都不會改變。因此鹃觉,就算是最偉大的國王也無法避免焦慮专酗,得不斷逃避著悲傷和痛苦,也總是想要追尋更多的快樂盗扇。
佛陀開示――離苦得樂
釋迦牟尼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跳出這種惡性循環(huán)祷肯。
在事物帶來快樂或痛苦的時候,重點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疗隶,而不是著重在它帶來的感受佑笋,于是就能不再為此所困。雖然感受悲傷斑鼻,但不要希望悲傷結(jié)束蒋纬,于是雖然仍有悲傷,也能不再為此而困坚弱。即使仍然悲傷蜀备,也是一種豐碩的經(jīng)驗。雖然感受快樂史汗,但不要希望快樂繼續(xù)琼掠,于是雖然仍有快樂,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靜停撞。
但要怎樣才能讓心里接受事物的本質(zhì)瓷蛙,而放下種種欲求,知道苦即為苦戈毒、樂即為樂艰猬?
釋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夠訓練心靈感受事物的本質(zhì)而排除種種欲求埋市。通過訓練冠桃,心靈專注在“我現(xiàn)在是什么感受?”道宅,而不是問:“為什么是我食听?”
這種境界很難達到,但并非不可能污茵。
釋迦牟尼將冥想落實在各種道德規(guī)范上樱报,好讓信眾更能專注在實際的感受,而不會落入各種欲求和幻想之中泞当。他要求信眾不殺生迹蛤、不邪淫、不偷盜,因為這些作為一定會讓欲望如野火燎原盗飒,而一心追求權(quán)力嚷量、感官享受或財富。等到這些火焰徹底撲滅逆趣,原本的欲求就換成了圓滿和寂靜蝶溶,稱為涅槃(梵文的原義就是“熄滅”)。達到涅槃汗贫,也就是解脫了所有苦痛身坐,能夠無比清晰地感受身邊的現(xiàn)實,沒有什么幻想和幻象落包。雖然人們很有可能還是會遇到苦痛部蛇,但苦痛已經(jīng)不再能影響他們。畢竟咐蝇,無欲則無苦涯鲁。
根據(jù)佛教經(jīng)典,釋迦牟尼本人就達到了涅槃有序,從痛苦中完全解脫抹腿。而在這之后他就被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旭寿。接著警绩,佛陀一生前往各地普傳佛法,希望讓所有人離苦得樂盅称。
佛陀的教誨一言以蔽之:痛苦來自欲望肩祥;要從痛苦中解脫,就要放下欲望缩膝;而要放下欲望混狠,就必須訓練心智,體驗事物的本質(zhì)疾层;最終将饺,實現(xiàn)離苦得樂。
想到佛教對于痛苦和快樂的深刻認識痛黎,我開始對佛教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予弧。于是,找來佛門經(jīng)典《無量壽經(jīng)》拜讀湖饱。
想想桌肴,佛教真是博大精深啊琉历!用心讀進去了,你會覺得那經(jīng)文可以說是,句句包羅萬象旗笔,沒有哪一句不透露出無量無盡的佛法彪置;甚至可以說是,字字珠璣蝇恶,沒有哪個字不包涵無際無邊的道行拳魁。僅一個“佛”字,就包含一個大千世界:“佛”是“智慧撮弧、覺悟”的意思潘懊,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贿衍。而且授舟,“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三種贸辈∈褪鳎“覺悟”也分自己覺悟、覺他和圓滿的覺悟三類擎淤。對你說一句“阿彌陀佛”即表示奢啥,或祈愿你永久長壽永世健康,或祝福你光明正大光照四方嘴拢,或祝福你擁有佛陀一樣的智慧桩盲,或祝福你能像佛陀一般覺悟。
這些絕佳經(jīng)文席吴,非至上先知絕無可能寫得出來岸慕帷!
于是抢腐,由衷對佛教產(chǎn)生無上敬仰之情姑曙。雖仍對滾滾紅塵追求不改,我愿潛心修煉迈倍,以達心靈覺悟伤靠、正念、清凈啼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