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書绩鸣,叫《讓創(chuàng)意更有黏性》怀大,里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叫“知識的詛咒”。
那么“知識的詛咒”指的是什么呀闻?
“知識的詛咒”書中對這個詞的解釋是: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后化借,他就無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這件事的。看字面意思可能有點暈捡多,其實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如果我們很熟悉某個對象的話蓖康,那么我們會很難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垒手,這個對象是什么樣子的蒜焊。
書中舉了“敲擊者”和“聽眾”的例子。
這是一個小游戲科贬。敲擊者拿到一張25首名曲的單子泳梆,例如《祝你生日快樂》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每位敲擊者挑選一首榜掌,把節(jié)奏敲給聽眾聽(通過敲桌子)优妙。聽眾的任務是根據(jù)敲擊的節(jié)奏猜出歌曲。
實驗開始前研究人員讓敲擊者預測聽眾猜對的概率憎账,他們預測概率為50%套硼。但是實驗結(jié)束后聽眾其實只猜出了2.5%的曲子。
在這個游戲中胞皱,聽眾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辨出樂曲邪意,敲擊者會對此感到震驚:難道不是很明顯就能聽出來嗎?當一個聽眾把《星條旗永不落》猜成《祝你生日快樂》時朴恳,敲擊者的想法可能是:你怎么會這么蠢呢抄罕?
敲擊者知道答案(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他無法想象不知道答案的聽眾為什么會猜不出來于颖。
其實這樣的游戲我們從小到大接觸了不少,你來比劃我來猜嚷兔,這個小學時代就開始玩森渐。再比如綜藝節(jié)目《王牌對王牌》里有名的傳聲筒游戲。
游戲規(guī)則是這樣的:每對五名隊員冒晰,第一人將對手所出題目同衣,通過聲音和動作演繹給隊友,依次傳遞壶运,最后一人猜對則獲勝耐齐。
這個游戲的難度很高,因為信息還需要經(jīng)過好幾層的傳遞。除了第一個人知道完整的信息外埠况,其他人都不知道耸携,他們需要靠前一個人的表演來猜答案。游戲里第一個人充當“敲擊者”角色辕翰,其他人都扮演中著“聽眾”角色夺衍。看過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樣游戲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喜命,第一個人其實表現(xiàn)的都比較好沟沙,至少在他們看來自己已經(jīng)表演的很生動形象了,但是“聽者”依然不知道答案壁榕,“敲擊者”往往都被急的要吐血矛紫。
作為觀眾來說,我們知道答案牌里,看著鏡頭下不知道答案的其他人處于蒙圈狀態(tài)含衔,我們更多的是會覺得好笑有趣,很難體會這個游戲的不容易二庵。不過作為娛樂性的綜藝節(jié)目贪染,就是要讓觀眾不費腦筋的同時快速get到笑點。
前幾天我也參加了一個這樣的小游戲催享,五個人一組杭隙,排成一行,只有第一個人知道答案因妙,他只被允許通過肢體動作向下一個人表演看到的事物痰憎,以此類推,最后一個人說出答案攀涵。我是在第二組的铣耘,所以我看到第一組的玩的時候心里覺得不會那么難啊,這么明顯怎么會猜不到呢以故,事實上等我開始玩的時候蜗细,我實在是猜不到我前一位手舞足蹈在搞什么,腦袋完全沒有頭緒怒详。
對于擁有知識的一方來說炉媒,他很難想象如果別人缺乏這種知識會是什么情形。類似于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昆烁。
你覺得很簡單的知識點吊骤,為什么孩子怎么教都學不會?
你覺得你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静尼,為什么有人依然無法理解白粉?
你覺得方案已經(jīng)設計的很簡單了传泊,為什么其他人會看不懂?
…………
老師和學生鸭巴、設計者和消費者眷细、跨部門的同事,包括親密的伴侶……每一組群體雙方本該依賴持續(xù)不斷的交流進行互動奕扣,但卻像敲擊者和聽者一樣薪鹦,受到“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理論告訴我們惯豆,任何交流方式都是有局限性的池磁,你的交流對象會因為缺乏你擁有的知識get不到你要表達的點,如果想要有效溝通楷兽,就要想辦法要打破“知識的詛咒”地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