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一篇充滿矛盾和糾結(jié)的文章航攒。道家磺陡、佛家講人要減少貪念,但沒有了貪念漠畜,人往往喪失了前進的動力币他。那要何處之?筆者到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很好的答案盆驹。在修行的路上圆丹,每隔一段時間應該就會更新一下對爭與不爭、貪與不貪的認識躯喇。
第一步先看看道家辫封、佛家與現(xiàn)代成功學的分歧。
《道德經(jīng)》講不爭廉丽,佛家講除貪嗔癡三毒倦微。但現(xiàn)代成功學書籍講述的成功者共同特征為:不滿現(xiàn)狀、拒絕平庸正压、超越自我欣福。
對于道家和佛家而言,得道者都是一種安然處世的狀態(tài)焦履,對于平凡與不凡都一視同仁拓劝,與成功者特征之間仿若有條鴻溝橫亙在其中雏逾。
但換個角度來看:修行者修行本身就是不滿現(xiàn)狀的,講究超越自我郑临。至于拒絕平庸栖博,也可以理解為拒絕懶惰,追求精進厢洞。對于佛教的創(chuàng)立者釋迦牟尼而言仇让,這三條共同特征也有跡可循。釋迦牟尼出生富貴躺翻,但也存在的危機意識:就算坐擁千萬財富丧叽,卻深知是守不住的,所以才想要超越公你。進而選擇修行踊淳。
如果要強行解釋,道家省店、佛家本身也并未與成功學理論背道而馳嚣崭。
更進一步討論的是對爭與不爭、貪與不貪的思考懦傍。這一點上雹舀,似乎難以尋找突破口。但好在粗俱,經(jīng)濟學能在我們決策時提供新角度的參考说榆,也即是對機會成本的考量:
爭的機會成本是不爭的回報;不爭的機會成本是爭的回報寸认。
貪的機會成本是不貪的回報签财;不貪的機會成本是貪的回報。
先看選擇貪和爭偏塞。因為貪唱蒸,即想要自己沒有的,所以會努力去爭灸叼。而這種爭奪的成本是可能失去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神汹,至少容易對失去很敏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今,如果追求爭屁魏,追求財富,那么到最后拿到的是財富數(shù)字捉腥,是物質(zhì)體驗氓拼。但無論什么物質(zhì)體驗,都會遇到境界的瓶頸,就是所謂的邊際收益遞減桃漾。吃一塊巧克力很滿足坏匪,但越吃滿足感越少,最后甚至產(chǎn)生厭惡呈队。平白增添許多苦惱剥槐。
選擇不貪和不爭。因為不貪宪摧,雖然境界上去了,但對于年輕人來講颅崩,容易步入“喪”的陷阱几于,即失去朝氣與活力。無欲無求很容易消磨上進心沿后。從這一點來看沿彭,對于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來看是弊大于利。
但畢竟是道學和佛學都屬國學尖滚,千百年的實踐一定能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喉刘。認真去看,我們也能看到道家和佛家在這一點上的對策:
《道德經(jīng)》講為而不爭漆弄,前面還有一個“為”字睦裳,即我們還是要做些事情的;而佛家提到一個詞撼唾,“勇猛心”廉邑。都是一種對于可能的動力不足的反映。道學和佛學都不提倡懶倒谷,都講究精進蛛蒙。
不過下一個問題也來了。沒有了貪渤愁,凡事不去爭牵祟,那動力怎么來的?總不能為而不爭抖格,說為就為吧诺苹;佛家的勇猛心也是可以想發(fā)就發(fā)的嗎。
我的答案是他挎,把動力與自己內(nèi)心熱愛的事業(yè)相結(jié)合筝尾,把自己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中。因為是自己所愛的办桨,所以會去做筹淫,而因為是自己所愛的,爭不爭最后的結(jié)果也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過程损姜。
至于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對什么很熱愛饰剥,覺得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好像沒什么有意思的摧阅。對于此汰蓉,我想說,當自己覺得沒意思的時候棒卷,不要總是去找有意思的事情顾孽;而是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擠占了自己的心比规。
道家說致虛守靜若厚,佛家講空性,讓一切歸于無的境界蜒什,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测秸。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討論又回來了灾常。突然好想念一句:
“無智亦無得霎冯,以無所得故〕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