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學術經(jīng)歷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挠蛉,從清末民初起倔叼,涌現(xiàn)出了一批大師級的學者。他們以淵深的國學根底哩至,融通中西毡代,不僅擘劃了學術研究的新領域舀奶,更開創(chuàng)了一種圓融通博且富于個性特征的治學門徑與學術風范礼患,而后者也正是當今學術界寨昙,經(jīng)歷了十幾年的曲折后出現(xiàn)的“世紀回眸” 熱潮所尤為心儀的核心問題。
我國傳統(tǒng)史學有重視“考信”的傳統(tǒng)老翘。至清代樸學盛行,學者對于如休搜集材料锻离、考訂歧誤铺峭、辨別真?zhèn)芜@套學問尤其致力,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和資料汽纠。梁啟超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辟了專章論述史料的盾集和鑒別卫键,就是以傳統(tǒng)史學所積累的方法為基礎,運用近代學術眼光加以總結和發(fā)展虱朵。因此他申明:論述搜集和考證史料莉炉,目的是達到 “求真”钓账,而“求真”乃是傳統(tǒng)學術“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發(fā)展輻來。求得史實的準確是史學發(fā)展的前提絮宁,否則梆暮,“其思想將為枉用,其批評將為虛發(fā)”绍昂,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與鑒別的意義所在啦粹。
? ? ? ? ? ? ? ?——豆瓣推薦語
引言
·新史之作,可謂我學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窘游。
·近今史學之進步有兩特征:
①客觀的資料之整理
疇昔不認為史跡者唠椭,今則認之;疇昔認為史跡者忍饰,今或不認贪嫂。舉從前棄置散佚之跡,鉤稽而比觀之艾蓝;其夙所因襲者力崇,則重加鑒別,以估定其價值饶深。如此則史學立于“真”的基礎之上餐曹,而推論之功,乃不至枉施也敌厘。
②主觀的觀念之革新
以史為人類活態(tài)之再現(xiàn)台猴,而非其僵跡之展覽;為全社會之業(yè)影俱两,而非一人一家之譜錄饱狂。
·學者任研治其一部分,皆可以名家宪彩,而其所貢獻于世界者皆可以極大休讳。啟超不自揆,蓄志此業(yè)尿孔,逾二十年俊柔,所積叢殘之稿,亦既盈尺活合。顧不敢自信雏婶,遷延不以問諸世......吾發(fā)心殫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創(chuàng)造一新史白指。
·吾之此書留晚,非敢有以與人也,將以取諸人而已告嘲。愿讀者鑒茲微尚错维,痛予別裁奖地,或糾其大端之謬,或繩其小節(jié)之疏赋焕,或著論箴駁参歹,或通函誨責。
第一章?史之意義及其范圍
1.?史何者宏邮?記敘人類社會賡續(xù)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泽示,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xiàn)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蜜氨。
·中國史:專述中國先民之活動械筛,供現(xiàn)代中國國民之資鑒者。
·活動之體相:
-活動之產(chǎn)品——過去相
-活動之情態(tài)——現(xiàn)在相
-凡史跡皆人類過去活動之僵跡也飒炎,史家能事乃在將僵跡變?yōu)榛罨蚱浣Y果以推得其情態(tài)埋哟,使過去時代之現(xiàn)在相再現(xiàn)于今日也。
·人類社會之賡續(xù)活動:
-史也者郎汪,人類全體或其大多數(shù)之共業(yè)所構成赤赊,故其性質(zhì)非單獨的,而社會的也煞赢。
-個人之生命極短抛计,人類社會之生命極長,社會常為螺旋形的向上發(fā)展照筑,隱然若懸一目的以為指歸吹截。
-史也者,則所以敘累代人相續(xù)作業(yè)之情狀者也凝危。率此以談波俄,則凡人類活動在空際含孤立性,在時際含偶現(xiàn)性斷滅性者蛾默,皆非史的范圍懦铺;其在空際有周遍性,在時際有連續(xù)性者支鸡,乃史的范圍也冬念。
·活動之總成績與其因果關系:
-算總帳:非一個人一事業(yè)成功失敗之謂,實乃簿錄全社會之作業(yè)而計其總和牧挣。
-夫成績者刘急,今所現(xiàn)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績以為之因浸踩;而今之成績又自為因,以孕產(chǎn)將來之果统求;因果相續(xù)检碗,如環(huán)無端据块,必尋出其因果關系,然后活動之繼續(xù)性折剃,可得而懸解也另假。然因果關系,至復賾而難理怕犁,一果或出數(shù)因边篮,一因或產(chǎn)數(shù)果,或潛伏而易代乃顯奏甫,或反動而別證始明戈轿,故史家以為難焉。
·現(xiàn)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
-今日所需之史阵子,則“國民資治通鑒”或“人類資治通鑒”而已思杯。
-史家目的,在使國民察知現(xiàn)代之生活與過去未來之生活息息相關挠进,而因以增加生活之興味色乾,睹遺產(chǎn)之豐厚,則歡喜而自壯领突;念先民辛勤未竟之業(yè)暖璧,則矍然思所以繼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觀其失敗之跡與夫惡因惡果之遞嬗君旦,則知恥知懼澎办;察吾遺傳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矯之也。夫如此于宙,然后能將歷史納入現(xiàn)在生活界浮驳,使生密切之聯(lián)鎖;夫如此捞魁,則史之目的至会,乃為社會一般人而作,非為某權力階級或某智識階級而作谱俭,昭昭然也奉件。
2.?中國史的重要項目——略舉綱領
·中華民族:原住民?移住民昆著?
·中華民族的民族混合情況:幾許民族县貌?混合醇化之跡何如?
·中華民族的歷史活動:最初凑懂;發(fā)展煤痕;時代;最近
·外來蠻族(匈奴、突厥):斗爭歷史摆碉;雙向文化影響
·世界其他文化民族(印度塘匣、歐洲):接觸交通;雙向文化影響
·政治組織:分治合治交迭推移——統(tǒng)治異民族與被統(tǒng)治于異民族
·階級制度:貴族-平民-奴隸(歷史巷帝;影響)
·國內(nèi)團體:家族團體-地方團體-宗教團體-職業(yè)團體
·民治主義基礎
·法律
·經(jīng)濟基件
·農(nóng)工商業(yè)
·經(jīng)濟制度:貨幣忌卤、所有權、救濟政策楞泼、經(jīng)濟狀況
·人口增殖:經(jīng)濟影響驰徊?
·中外交通
·中國語言文字:特質(zhì);變遷堕阔;文化影響
·民族根本思想:各時代思潮蛻變的歷史
·宗教信仰:情狀棍厂;變遷
·文化:繼承與傳播;教育方式印蔬;變遷
·哲學勋桶、文化、美術侥猬、音樂例驹、工藝、科學:時代進展退唠;變遷
·各時代受外國文化的影響——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3. 舉要言之鹃锈,則中國史之主的如下:
第一,說明中國民族成立發(fā)展之跡瞧预,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屎债,且察其有無衰敗之征。
第二垢油,說明歷史上曾活動于中國境內(nèi)者幾何族盆驹,我族與他族調(diào)和沖突之跡何如?其所產(chǎn)結果何如滩愁?
第三躯喇,說明中國民族所產(chǎn)文化,以何為基本硝枉,其與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響何如廉丽?
第四,說明中國民族在人類全體上之位置及其特性妻味,與其將來對于人類所應負之責任正压。
第二章?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1. 人類所以優(yōu)勝于其他生物者,以其富于記憶力與模仿性责球,常能貯藏其先世所遺傳之智識與情感焦履,成為一種“業(yè)力”拓劝,以作自己生活基礎。
2.?最初之史烏乎起裁良?
-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屬或一部落也凿将,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斗戰(zhàn)之隙暇价脾,或值佳辰令節(jié),輒聚其子姓笛匙,三三五五侨把,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jīng)之恐怖妹孙,所演之武勇……所謂“十口相傳為古”也秋柄。史跡之起原,罔不由是蠢正。
-最初之史的體裁——據(jù)吾儕所臆推骇笔,蓋以詩歌。
-《詩經(jīng)·玄鳥》》:“天命玄鳥嚣崭,降而生商笨触,宅殷土芒芒”⒁ǎ”
-此等史詩芦劣,所述之事既饒興趣,文章復極優(yōu)美说榆。一般人民咸愛而誦之虚吟,則相與謳思其先烈而篤念其邦家,而所謂“民族心”者签财,遂于茲播殖焉串慰。史之最大作用,蓋已見端矣唱蒸。
3. 中國于各種學問中邦鲫,惟史學為最發(fā)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油宜,惟中國為最發(fā)達掂碱。
-史官建置之早與職責之崇——中國則起原確甚古,其在邃古慎冤,如黃帝之史倉頡疼燥、沮誦等,雖不必深信蚁堤,然最遲至殷時必已有史官醉者,則吾儕從現(xiàn)存金文甲文諸遺跡中可以證明但狭。
-周代史職已有分科,有大史撬即、小史立磁、內(nèi)史、外史剥槐、左史唱歧、右史等名目。不惟王朝有史官粒竖,乃至諸侯之國及卿大夫之家颅崩,莫不皆有。
-古代史官實為一社會之最高學府蕊苗,其職不徒在作史而已沿后,乃兼為王侯公卿之高等顧問,每遇疑難朽砰,咨以決焉尖滚。
-蓋人類本有戀舊之通性,而中國人尤甚瞧柔;故設專司以記錄舊聞漆弄,認為國家重要政務之一。
-先秦第一哲學家老子非剃,其職即周之守藏史也置逻。
-漢魏以降,世官之制雖革备绽,而史官之華貴不替券坞。所謂“文學侍從之臣”,歷代皆妙選人才以充其職肺素。
-每當易姓之后恨锚,修前代之史,則更網(wǎng)羅一時學者倍靡,不遺余力猴伶,故得人往往稱盛焉。三千年來史乘塌西,常以此等史官之著述為中心他挎。雖不無流弊,然以專才任專職捡需,習慣上法律上皆認為一種重要事業(yè)办桨。故我國史形式上之完備,他國殆莫與京也
4.?中國古代史書
·《竹書記年》(《汲冢書》)
·《春秋》
·“書”站辉、“志”呢撞、“記”:《尚書》姓赤、《漢書·藝文志》浇冰、《周記》
·史學界最初有組織之名著多搀,則春秋戰(zhàn)國間得二書焉:《左傳》帅掘、《世本》
·司馬遷《史記》
-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绷蹲。遷之年代棒卷,后左丘約四百年。此四百年間之中國社會祝钢,譬之于水娇跟,其猶經(jīng)百川競流波瀾壯闊以后,乃匯為湖泊太颤,恬波不揚。民族則由分展而趨統(tǒng)一盹沈;政治則革閥族而歸獨裁龄章;學術則倦貢新而思竺舊。
-班固述劉向揚雄之言乞封,謂“遷有良史之材做裙,善序事理”(《漢書》本傳贊)
-鄭樵謂“自《春秋》后,惟《史記》擅制作之規(guī)模”(《通志·總序》)
-后人或能譏彈遷書肃晚;然遷書固已皋牢百代锚贱,二千年來所謂正史者,莫能越其范圍关串。豈后人創(chuàng)作力不逮古耶拧廊?抑遷自有其不朽者存也。
·班固《漢書》
-斷代為史晋修,始于班固
-劉知幾謂“其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落剪,學者尋討睁本,易為其功”(《史通·六家篇》)
-鄭樵則極詆之,謂“善學司馬遷者忠怖,莫如班彪呢堰。彪續(xù)遷書暮胧,自孝武至于后漢锐借。欲令后人之續(xù)己,如己之續(xù)遷席舍,既無衍文布轿,又無絕緒±床……固為彪之子汰扭,不能傳其業(yè)「GΓ……斷代為史萝毛,無復相因之格』……會通之道笆包,自此失矣÷缘矗”(《通志·總序》)
-遷固兩體之區(qū)別庵佣,在歷史觀念上尤有絕大之意義焉:《史記》以社會全體為史的中樞,故不失為國民的歷史汛兜;《漢書》以下則以帝室為史的中樞巴粪,自是而史乃變?yōu)榈弁跫易V矣。
-斷代史之根本謬誤在此粥谬,而今者官書二十四部肛根,咸率循而莫敢立異,則班固作俑之力帝嗡,其亦偉矣晶通。
-章學誠曰:“遷書一變而為班氏之斷代,遷書通變化哟玷,而班氏守繩墨狮辽,以示包括也。后世失班史之意巢寡,而以紀喉脖、表、志抑月、傳树叽,同于科舉之程式,官府之簿書谦絮,則于記注撰述题诵,兩無所取洁仗。”又曰:“紀傳行之千有余年性锭,學者相承赠潦,殆如夏葛冬裘,渴飲饑食草冈,無更易矣她奥。然無別識心裁可以傳世行遠之具……”(《文史通義·書教篇》)。此言班書以下怎棱,作者皆陳陳相因哩俭,無復創(chuàng)作精神。其論至痛切矣拳恋。
·若隋凡资、唐、宋谬运、元讳苦、明諸史,則如聚群匠共畫一壁吩谦,非復藝術,不過一絕無生命之粉本而已膝藕。
·蓋自班固以后式廷,紀傳體既斷代為書,故自荀悅以后芭挽,編年體亦循其則滑废。每易一姓,紀傳家既為作一書袜爪,編年家復為作一紀蠕趁,而皆系以朝代之名,斷代施諸紀傳辛馆,識者猶譏之俺陋;編年效顰,其益可以已矣昙篙。
-宋司馬光毅然矯之腊状,作《資治通鑒》,以續(xù)《左傳》苔可。上紀戰(zhàn)國缴挖,下終五代(西紀前四〇三至后九五九),千三百六十二年間大事焚辅,按年紀載映屋,一氣銜接苟鸯。
-光書既訖五代,后人紛紛踵而續(xù)之棚点,卒未有能及光者早处。故吾國史界,稱前后兩司馬焉乙濒。
·善鈔書者可以成創(chuàng)作——荀悅《漢紀》陕赃、袁樞之《通鑒紀事本末》
-樞鈔《通鑒》,以事為起訖颁股,千六百余年之書么库,約之為二百三十有九事。其始亦不過感翻檢之苦痛甘有,為自己研究此書謀一方便耳诉儒。及其既成,則于斯界別辟一蹊徑焉亏掀。
·杜佑《通典》忱反、馬端臨《文獻通考》
-有《通鑒》而政事通,有《通典》而政制通
·舊目錄家所指紀傳滤愕、編年温算、紀事本末、政書之四體间影,皆于創(chuàng)作之人加以評騭注竿,而踵效者略焉。二千年來斯學進化軌跡魂贬,略可見矣巩割。
·此后累代著錄,門類皆小異而大同付燥。以吾觀之宣谈,可中分為二大類:
-一曰供后人著史之原料
-二曰制成局部的史籍
5. 史籍既多,則注釋考證键科,自然踵起闻丑。
-一曰注訓詁——如裴骃、徐野民等之于《史記》勋颖,應劭梆掸、如淳等之于《漢書》。
-二曰注事實——如裴松之之于《三國志》牙言。
6. 近代著錄家多別立史評一門
-批評史跡——(賈誼《過秦論》)
-批評史書——(劉知幾《史通》-鄭樵《通志》-章學誠《文史通義》)
7.?要之自有左丘酸钦、司馬遷、班固、荀悅卑硫、杜佑徒恋、司馬光、袁樞諸人欢伏,然后中國始有史入挣。自有劉知幾、鄭樵硝拧、章學誠径筏,然后中國始有史學矣。
8.清代史學
·前清為一切學術復興之時代障陶,獨于史界之著作滋恬,最為寂寥。
-文字獄
-士大夫之聰明才力抱究,終不能無所用恢氯,故壓于此者伸于彼;史學之在清代鼓寺,亦非無成績之可言勋拟。章學誠之卓犖千古,前既論之矣妈候。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黃宗羲之《明儒學案》
-趙翼《廿二史剳記》
·類書
-表志之補續(xù)——萬斯同著《歷代史表》
-史文之考證——樸學
-方志之重修——各省府州縣志敢靡,什九皆有新修本,董其事者皆一時名士苦银,乃至如章學誠輩之所懷抱醋安,皆借此小試焉。故地方史蔚然可觀墓毒,為前代所無。
-年譜之流行亲怠,清儒為古代名人作年譜者甚多所计,大率皆精詣之作。章學誠所謂“一人之史而可以與家史國史一代之史相取證”者也团秽。
-外史之研究主胧,自魏源、徐松等喜談邊徼形事习勤,漸引起研究蒙古史跡之興味踪栋。洪鈞之《元史譯文證補》知取材于域外,自此史家范圍益擴大图毕,漸含有世界性矣夷都。
9.?史部書
·《漢書·藝文志》
·《隋書·經(jīng)籍志》
·《舊唐書·經(jīng)籍志》
·《宋史·藝文志》
·《通志·藝文略》
·《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
·《明史·藝文志》
·《清四庫書目》
第三章?史之改造
1.?吾生平有屢受窘者一事,每遇青年學子叩吾以治國史宜讀何書予颤,輒沉吟久之而卒不能對囤官。
-然在今日百學待治之世界冬阳,而讀此浩瀚古籍,是否為青年男女日力之所許党饮,姑且勿論肝陪。尤當問費此莫大之日力,其所得者究能幾刑顺?
-舊史既不可得遍讀氯窍,即遍讀之亦不能養(yǎng)吾欲而給吾求,則惟有相率于不讀而已蹲堂。
-夫使一國國民而可以無需國史的智識狼讨,夫復何言。而不然者贯城,則史之改造熊楼,真目前至急迫之一問題矣。
2.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能犯,《春秋》蓋以供當時貴族中為人臣子者之讀也鲫骗。司馬光《資治通鑒》,其主目的以供帝王之讀踩晶,其副目的以供大小臣僚之讀执泰,則吾既言之矣。司馬遷《史記》渡蜻,自言“藏諸名山术吝,傳與其人”,蓋將以供后世少數(shù)學者之讀也茸苇。
3. 歷史為死人——古人而作耶排苍?為生人——今人或后人而作耶?
-據(jù)吾儕所見学密,此蓋不成問題,得直答曰為生人耳哭靖。然而舊史家殊不爾爾饰及,彼蓋什九為死人作也绘梦。
4. 史學范圍當重新規(guī)定,以收縮為擴充也芦岂。
-學術愈發(fā)達則分科愈精密,前此本為某學附庸,而今則蔚然成一獨立科學者,比比然矣。
-中國古代哄尔,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入偷,無不叢納之于史,厥后經(jīng)二千年分化之結果年栓,各科次第析出备禀,例如天文蛾绎、歷法应民、官制庸诱、典禮侣灶、樂律栅贴、刑法等,疇昔認為史中重要部分,其后則漸漸與史分離矣。
-今后史家服猪,一面宜將其舊領土一一劃歸各科學之專門蔓姚,使為自治的發(fā)展,勿侵其權限鸟顺;一面則以總神經(jīng)系——總政府自居昏鹃,凡各活動之相尚氛,悉攝取而論列之。
5. 吾儕今日所渴求者载迄,在得一近于客觀性質(zhì)的歷史讯柔。
-我國人無論治何種學問,皆含有主觀的作用——攙以他項目的护昧,而絕不愿為純客觀的研究魂迄。
-例如文學,歐人自希臘以來惋耙,即有“為文學而治文學”之觀念捣炬。我國不然,必曰因文見道绽榛。道其目的湿酸,而文則其手段也。結果則不誠無物灭美,道與文兩敗而俱傷推溃。-惟史亦然:從不肯為歷史而治歷史,而必侈懸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届腐、“經(jīng)世”等铁坎,一切史跡蜂奸,則以供吾目的之芻狗而已。其結果必至強史就我硬萍,而史家之信用乃墜地襟铭。
-此惡習起自孔子,而二千年之史,無不播其毒漠嵌〖肝睿孔子所修《春秋》圾浅,今日傳世最古之史書也。宋儒謂其“寓褒貶众雷,別善惡”株搔;漢儒謂其“微言大義纤房,撥亂反正”捌刮;兩說孰當蛾派,且勿深論眯杏。
-孔子作《春秋》,別有目的,而所記史事抹镊,不過借作手段,此無可疑也部念。坐是之故,《春秋》在他方面有何等價值儡炼,此屬別問題;若作史而宗之查蓉,則乖莫甚焉。
-自爾以后豌研,陳陳相因,其宗法孔子愈篤者,其毒亦愈甚,致令吾儕常有“信書不如無書”之嘆锹漱。
-夫史之性質(zhì)與其他學術有異箭养,欲為純客觀的史,是否事實上所能辦到哥牍,吾猶未敢言毕泌。雖然,吾儕有志史學者終不可不以此自勉嗅辣;務持鑒空衡平之態(tài)度撼泛,極忠實以搜集史料,極忠實以敘論之辩诞,使恰如其本來。
-良史固所以促國民之自覺纺涤,然真自覺者決不自欺译暂,欲以自覺覺人者,尤不宜相蒙撩炊。故吾以為今后作史者外永,宜于可能的范圍內(nèi),裁抑其主觀而忠實于客觀拧咳,以史為目的而不以為手段伯顶。夫然后有信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也骆膝。
6. 吾前言人類活動相而注重其情態(tài)祭衩。夫摹體尚易,描態(tài)實難阅签。
-昔顧炎武論春秋戰(zhàn)國兩時代風尚之劇變掐暮,而深致嘆息于中間百三十三年史文之闕佚(《日知錄》卷十三)。夫史文闕佚政钟,雖僅此百三十三年路克,而史跡之湮亡,則其數(shù)量云胡可算养交。蓋一切史跡精算,大半借舊史而獲傳;然舊史著作之目的碎连,與吾儕今日所需求者多不相應灰羽;吾儕所認為極可寶貴之史料,其為舊史所擯棄而遂湮沒以終古者,實不知凡幾谦趣。
-搜補的勞作
-考證的勞作
7. 惟史亦然疲吸,人類活動狀態(tài)其性質(zhì)為整個的,為成套的前鹅,為有生命的摘悴,為有機能的,為有方向的舰绘,故事實之敘錄與考證不過以樹史之軀干蹂喻,而非能盡史之神理。善為史者之馭事實也:
-橫的方面——最注意于其背景與其交光捂寿,然后甲事實與乙事實之關系明口四,而整個的不至變?yōu)樗榧?/p>
-縱的方面——最注意于其來因與其去果,然后前事實與后事實之關系明秦陋,而成套的不至變?yōu)閿喾?/p>
8. 今日所需之史蔓彩,當分為專門史與普遍史之兩途。
-專門史如法制史驳概、文學史赤嚼、哲學史、美術史……
-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
9.?黃宗羲之言曰:“此非末學一人之事也顺又「洌”(《明儒學案·發(fā)凡》語)
第四章?說史料
1. 史學所以至今未能完成一科學者,蓋其得資料之道稚照,視他學為獨難蹂空。
·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果录,則無復史之可言上枕。
·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弱恒,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也姿骏。
·往古來今之史料,殆如江浪淘沙斤彼,滔滔代逝分瘦。蓋幸存至今者,殆不逮吾儕所需求之百一也琉苇。其幸而存者嘲玫,又散在各種遺器遺籍中,東鱗西爪并扇,不易尋覓去团;即偶尋得一二,而孤證不足以成說,非薈萃而比觀不可土陪,則或費莫大之勤勞而無所獲昼汗。
·其普通公認之史料,又或誤或偽鬼雀,非經(jīng)別裁審定顷窒,不堪引用。又斯學所函范圍太廣源哩,各人觀察點不同鞋吉,雖有極佳良現(xiàn)存之史料,茍求之不以其道励烦,或竟熟視無睹也谓着。
2.?時代愈遠,則史料遺失愈多坛掠,而可征信者愈少赊锚。
孔子有言:“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屉栓。”不治史學舷蒲,不知文獻之可貴,與夫文獻散佚之可為痛惜也系瓢。
3.?得史料之涂徑阿纤,不外兩種:文字記錄以外——文字記錄
①一曰在文字記錄以外者
·三類:現(xiàn)存之實跡-傳述之口碑-遺下之古物
·(甲)現(xiàn)存之實跡及口碑——此所謂實跡
-現(xiàn)代史跡——現(xiàn)在日日所發(fā)生之事實句灌,其中有構成史料價值者之一部分也夷陋。
-口述史——采訪而得其口說,此即口碑性質(zhì)之史料也胰锌。
·(乙)實跡之部分的存留者
-我國人保存古物之念甚薄骗绕,故此類實跡能全者日稀,然亦非絕無资昧。
-司馬遷作《孔子世家》酬土,自言“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格带,諸生以時習禮其家撤缴,低徊留之不能去焉”。
-作史者能多求根據(jù)于此等目睹之事物叽唱,史之最上乘也屈呕。此等史料,俯拾即是棺亭。
·(丙)已湮之史跡虎眨,其全部意外發(fā)現(xiàn)者
-此為可遇而不可求之事,茍獲其一,則裨益于史乃無量嗽桩。
·(对朗亍)原物之寶存或再現(xiàn)者
-殷周間禮器、兵器碌冶、度量衡湿痢、符璽、鏡屬种樱、貨幣蒙袍、玉石、陶器嫩挤、瓦磚害幅、石器
·(戊)實物之模型及圖影,實物之以原形原質(zhì)傳留至今者
②二曰在文字記錄者
·(甲)舊史
·(乙)關系史跡之文件(檔案文件岂昭、函牘以现、行狀、家傳约啊、墓文等)
·(丙)史部以外之群籍(經(jīng)部邑遏、子部、子部恰矩、尋常百姓家中的有關文字記錄)
·(都呛小)類書及古逸書輯本
·(戊)古逸書及古文件之再現(xiàn)
·(己)金石及其他鏤文
·(庚)外國人著述
4.?直至今日,交通大開外傅,國于世界者纪吮,各以文化相見;而我自首善以至各省都會萎胰,乃竟無一圖書館碾盟,無一博物館,無一畫苑技竟。此其為國民之奇恥大詬且勿論冰肴,而學者欲治文獻,復何所憑借榔组?即如吾本章所舉各種史料熙尉,試問以私人之力,如何克致搓扯?吾津津然道之检痰,則亦等于貧子說金而已。
-一方面既感文獻證跡之易于散亡擅编,宜設法置諸最安全之地攀细;一方面又感一國學問之資料箫踩,宜與一國人共之;則所以胥謀焉以應此需求者谭贪,宜必有道矣境钟。
第五章?史料之搜集與鑒別
1.?搜集史料之法
·普通史料之具見于舊史者,或無須特別之搜集俭识;雖然慨削,吾儕今日所要求之史料,非即此而已足套媚。
-第一步須將腦筋操練純熟缚态,使常有銳敏的感覺。每一事項至吾前堤瘤,常能以奇異之眼迎之玫芦,以引起特別觀察之興味。
-第二步須耐煩本辐。每遇一事項桥帆,吾認為在史上成一問題有應研究之價值者,即從事于徹底精密的研究慎皱,搜集同類或相似之事項老虫,綜析比較,非求得其真相不止茫多。須知此種研究法祈匙,往往所勞甚多,所獲甚簡天揖。
·有一種消極性質(zhì)的史料夺欲,亦甚為重要:某時代有某種現(xiàn)象,謂之積極的史料宝剖;某時代無某種現(xiàn)象洁闰,謂之消極的史料歉甚。
·有吾儕所渴欲得之史料万细,而事實上殆不復能得者。
·有舊史中全然失載或缺略之事實纸泄,博搜旁證則能得意外之發(fā)見者赖钞。
·有為舊史家故意湮滅或錯亂其證據(jù)者,遇此等事聘裁,治史者宜別搜索證據(jù)以補之或正之雪营。
·今日史家之最大責任,乃在搜集本章所言之諸項特別史料衡便。此類史料献起,在歐洲諸國史洋访,經(jīng)彼中先輩搜出者已什而七八,故今之史家谴餐,貴能善因其成而運獨到之史識以批判之耳姻政。
2.?鑒別史料之法
·史料以求真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誤岂嗓,二曰偽汁展。正誤辨?zhèn)危侵^鑒別厌殉。
·似此等事食绿,本有較詳備之史料可作反證;然而流俗每易致誤者公罕,此實根于心理上一種幻覺器紧,每語及長城輒聯(lián)想始皇,每語及道教輒聯(lián)想老子楼眷。此非史料之誤品洛,乃吾儕自身之誤,而以所誤誣史料耳摩桶。吾儕若思養(yǎng)成鑒別能力桥状,必須將此種心理結習,痛加滌除硝清,然后能向常人不懷疑之點能試懷疑辅斟,能對于素來不成問題之事項而引起問題。夫學問之道芦拿,必有懷疑然后有新問題發(fā)生士飒,有新問題發(fā)生然后有研究,有研究然后有新發(fā)明蔗崎。百學皆然酵幕,而治史特其一例耳。
·頃所舉例缓苛,吾命之曰局部的幻覺芳撒。此外尤有一般的幻覺焉——凡史跡之傳于今者,大率皆經(jīng)過若干年若干人之口碑或筆述未桥,而識其概者也笔刹。各時代人心理不同,觀察點亦隨之而異冬耿,各種史跡舌菜,每一度從某新時代之人之腦中濾過,則不知不覺間輒微變其質(zhì)亦镶。
-如一長河之水日月,自發(fā)源以至入海袱瓮,中間所經(jīng)之地所受之水,含有種種雜異之礦質(zhì)爱咬,則河水色味懂讯,隨之而變。
-故心理上的史跡台颠,脫化原始史跡而喪失其本形者往往而有褐望。
-幻覺一起,則真相可以全蔽串前。此治學者所最宜戒懼也瘫里。
·鑒別史料之誤者或偽者,其最直捷之法荡碾,則為舉出一極有力之反證谨读。
-漢明帝永平七年出使西域三十六國入印度求得佛經(jīng)佛像
-上海——春申君
3.?然歷史上事實坛吁,非皆能如此其簡單而易決劳殖。往往有明知其事極不可信,而苦無明確之反證以折之者拨脉。吾儕對于此類史料——
-第一步只宜消極的發(fā)表懷疑態(tài)度哆姻,以免為真相之蔽;
-第二步遇有旁生的觸發(fā)玫膀,則不妨換一方向從事研究矛缨,立假說以待后來之再審定。
·懷疑之結果帖旨,而新理解出焉——然則吾儕今日能發(fā)生種種新理解箕昭,而古人不能者,何故耶解阅?古人為幻覺所蔽而已落竹。
4. 同一史跡,而史料矛盾货抄,當何所適從耶述召?
·論原則,自當以最先碉熄、最近者為最可信桨武。
-先者以時代言,謂距史跡發(fā)生時愈近者,其所制成傳留之史料愈可信也魄宏。
-近者以地方言桃熄,亦以人的關系言,謂距史跡發(fā)生地愈近舆乔,且其記述之人與本史跡關系愈深者羽氮,則其所言愈可信也杨蛋。
·前段所論不過舉其概括的原則茎杂,以示鑒別之大略標準错览;但此原則之應用,有時尚須分別觀之煌往。
-“不識廬山真面目倾哺,只有身在此山中”
·最先最近之史料則最可信,此固原則也刽脖。然若過信此原則羞海,有時亦可以陷于大誤。
5.史料可分為直接的史料與間接的史料
·直接的史料者——其史料當該史跡發(fā)生時或其稍后時曲管,即已成立却邓。
-書籍新陳代謝,本屬一般公例院水;而史部書之容易湮廢腊徙,尤有其特別原因焉:
①所記事實每易觸時主之忌,故秦焚書而“諸侯史記”受禍最烈檬某;試檢明清兩朝之禁毀書目撬腾,什有九皆史部也。
②此類書真有價值者本不多恢恼,或太瑣碎时鸵,或涉虛誕,因此不為世所重厅瞎,容易失傳饰潜。不惟本書間有精要處,因雜糅于粗惡材料中而湮沒和簸;而且凡與彼同性質(zhì)之書彭雾,亦往往被同視而俱湮沒。
③其書愈精要者锁保,其所敘述愈為局部的薯酝;凡局部的致密研究,非專門家無此興味爽柒;一般人對于此類書籍吴菠,輒淡漠置之,任其流失浩村。
-以此種種原因做葵,故此類直接史料,如浪淘沙心墅,滔滔代盡酿矢,勢不能以多存榨乎。就令存者甚多,又豈人生精力所能遍讀瘫筐?
·間接的史料者——于是乎在史學界占最要之位置者蜜暑,實為間接的史料。
-譬諸紡績策肝,直接史料則其原料之棉團肛捍,間接史料則其粗制品之紗線也。吾儕無論為讀史為作史之众,其所接觸者多屬間接史料篇梭,故鑒別此種史料方法,為當面最切要之一問題酝枢。
·鑒別間接史料
-其第一步自當仍以年代為標準恬偷。年代愈早者,則其可信據(jù)之程度愈強帘睦。
-極可貴之史料而晚出或再現(xiàn)者袍患,則其史料遂為后人所及見,而為前人所不及見竣付。
-當察其人史德何如诡延,又當察其人史識何如,又當察其人所處地位何如古胆。所謂史德者肆良,著者品格劣下,則其所記載者宜格外慎察逸绎。---魏收《魏書》
6. 辨?zhèn)畏ㄏ缺鎮(zhèn)螘鞘眩伪鎮(zhèn)问隆?/p>
·偽書者,其書全部分或一部分純屬后人偽作棺牧,而以托諸古人也巫糙。
·書愈古者,偽品愈多颊乘。
-大抵戰(zhàn)國秦漢之交有一大批偽書出現(xiàn)参淹,《漢書·藝文志》所載三代以前書,偽者殆不少乏悄。新莽時復有一大批出現(xiàn)浙值,如《周禮》及其他古文經(jīng)皆是。晉時復有一大批出現(xiàn)檩小,如晚出《古文尚書》开呐、《孔子家語》、《孔叢子》等。
-戰(zhàn)國秦漢間所以多偽書者:
①因當時學者本有好“托古”的風氣负蚊;己所主張神妹,恒引古人以自重颓哮。本非有意捏造一書家妆,指為古人所作;而后人讀之冕茅,則幾與偽托無異伤极。
②因當時著述家,本未嘗標立一定之書名姨伤,且亦少泐成定本哨坪。展轉傳鈔,或合數(shù)種而漫題一名乍楚;或因書中多涉及某人当编,即指為某人所作。
③因經(jīng)秦焚以后徒溪,漢初朝野人士忿偷,皆汲汲以求遺書為務。獻書者往往剿鈔舊籍臊泌,托為古代某名人所作以售炫鲤桥。前兩項為戰(zhàn)國末多偽書之原因,后一項為漢初多偽書之原因渠概。
·然而偽書孔多茶凳,現(xiàn)所考定者什僅二三耳;此外古書或全部皆偽或真?zhèn)坞s糅者播揪,尚不知凡幾贮喧。吾儕宜拈出若干條鑒別偽書之公例,作自己研究標準焉猪狈。
①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xiàn)者塞淹,什有九皆偽。
②其書雖前代有著錄罪裹,然久經(jīng)散佚饱普,乃忽有一異本突出,篇數(shù)及內(nèi)容等與舊本完全不同者状共,什有九皆偽套耕。
③其書不問有無舊本,但今本來歷不明者峡继,即不可輕信冯袍。
④其書流傳之緒,從他方面可以考見,而因以證明今本題某人舊撰為不確者康愤。
⑤真書原本儡循,經(jīng)前人稱引,確有左證征冷,而今本與之歧異者择膝,則今本必偽。
⑥其書題某人撰检激,而書中所載事跡在本人后者肴捉,則其書或全偽或一部分偽。
⑦其書雖真叔收,然一部分經(jīng)后人竄亂之跡既確鑿有據(jù)齿穗,則對于其書之全體須慎加鑒別。
⑧書中所言確與事實相反者饺律,則其書必偽窃页。
⑨兩書同載一事絕對矛盾者,則必有一偽或兩俱偽复濒。
以上九例脖卖,皆據(jù)具體的反證而施鑒別也,尚有可以據(jù)抽象的反證而施鑒別者:
⑩各時代之文體蓋有天然界畫芝薇,多讀書者自能知之胚嘲,故后人偽作之書,有不必從字句求枝葉之反證洛二,但一望文體即能斷其偽者馋劈。
?各時代之社會狀態(tài),吾儕據(jù)各方面之資料總可以推見崖略晾嘶,若某書中所言其時代之狀態(tài)妓雾,與情理相去懸絕者,即可斷為偽垒迂。
?各時代之思想械姻,其進化階段自有一定;若某書中所表現(xiàn)之思想與其時代不相銜接者机断,即可斷為偽楷拳。
以上十二例,其于鑒別偽書之法雖未敢云備吏奸;循此以推欢揖,所失不遠矣。
·偽事與偽書異奋蔚,偽書中有真事她混,真書中有偽事也烈钞。事之偽者與誤者又異,誤者無意失誤坤按,偽者有意虛構也毯欣,今請舉偽事之種類:
①其史跡本為作偽的性質(zhì),史家明知其偽而因仍以書之者臭脓。
②有虛構偽事而自著書以實之者酗钞。此類事在史中殊不多覯。
③有事跡純屬虛構谢鹊,然已公然取得“第一等史料”之資格算吩,幾令后人無從反證留凭。
④有事雖非偽佃扼,而言之過當者。
⑤史文什九皆經(jīng)后代編史者之潤色蔼夜,故往往多事后增飾之語兼耀。
⑥有本意并不在述史,不過借古人以寄其理想求冷,故書中所記瘤运,乃著者理想中人物之言論行事,并非歷史上人物之言論行事匠题。
-人類非機械拯坟,故史跡從未有用“印板文字”的方式,閱時而再現(xiàn)者韭山,而中國著述家所記史跡郁季,往往不然。例如堯有丹朱钱磅,舜必有商均梦裂;舜避堯之子于南河,禹必避舜之子于陽城盖淡;桀有妹喜年柠,紂必有妲己;桀有酒池褪迟,紂必有肉林冗恨;桀有傾宮,紂必有瓊室味赃;桀有玉杯掀抹,紂必有象箸;桀殺龍逢洁桌,紂必殺比干渴丸;桀囚湯于夏臺,紂必囚文王于羑里;夏之將亡谱轨,太史令終古出奔商戒幔,商之將亡,內(nèi)史向摯必出奔周土童。此類乃如駢體文之對偶诗茎,枝枝相對,葉葉相當献汗。天下安有此情理敢订?
⑦有純屬文學的著述,其所述史跡純?yōu)樵⒀园粘裕槐斯涛磭L自謂所說者為真事跡也楚午,而愚者刻舟求劍,乃無端惹起史跡之糾紛尿招。
·至于吾儕辨證偽事應采之態(tài)度矾柜,亦略可得言焉:
①辨證宜勿支離于問題以外
②正誤與辨?zhèn)危再F舉反證就谜,吾既屢言之矣怪蔑。反證以出于本身者最強有力,所謂以矛陷盾也丧荐。
③偽事之反證缆瓣,以能得“直接史料”為最上。
④能得此種強有力之反證虹统,則真?zhèn)未梢谎远鴽Q弓坞。雖然,吾儕所見之史料窟却,不能事事皆如此完備昼丑。
⑤時代錯迕則事必偽,此反證之最有力者也夸赫。
⑥有其事雖近偽菩帝,然不能從正面得直接之反證者,只得從旁面間接推斷之茬腿。若此者呼奢,吾名曰比事的推論法。
⑦有不能得“事證”而可以“物證”或“理證”明其偽者切平,吾名之曰推度的推論法握础。
7. 本節(jié)論正誤辨?zhèn)蝺闪x,縷縷數(shù)萬言悴品,所引例或涉及極瑣末的事項禀综,吾非謂治史學者宜費全部精神于此等考證简烘,尤非謂考證之功必須遍及于此等瑣事。
·吾以為有一最要之觀念為吾儕所一刻不可忘者定枷,則吾前文所屢說之“求真”兩字——即前清乾嘉諸老所提倡之“實事求是”主義是也孤澎。
·夫吾儕治史,本非徒欲知有此事而止欠窒;既知之后覆旭,尚須對于此事運吾思想,騁吾批評岖妄。雖然型将,思想批評必須建設于實事的基礎之上;而非然者荐虐,其思想將為枉用七兜,其批評將為虛發(fā)。須知近百年來歐美史學之進步缚俏,則彼輩能用科學的方法以審查史料惊搏,實其發(fā)軔也贮乳。而吾國宋明以降學術之日流于誕渺忧换,皆由其思想與批評,非根據(jù)于實事向拆,故言愈辯而誤學者亦愈甚也亚茬。·我國治史者浓恳,惟未嘗以科學方法馭史料刹缝,故不知而作、非愚則誣之弊颈将,往往而有梢夯。吾儕今日宜篳路藍縷以辟此涂,務求得正確之史料以作自己思想批評之基礎晴圾;且為后人作計颂砸,使踵吾業(yè)者,從此得節(jié)嗇其精力于考證方面死姚,而專用其精力于思想批評方面人乓,斯則吾儕今日對于斯學之一大責任也。
第六章?史跡之論次
1.善治史者都毒,不徒致力于各個之事實色罚,而最要著眼于事實與事實之間,此則論次之功也账劲。
·事實之偶發(fā)的戳护、孤立的金抡、斷滅的,皆非史的范圍腌且。
·凡屬史的范圍之事實竟终,必其于橫的方面,最少亦與他事實有若干之聯(lián)帶關系切蟋;于縱的方面统捶,最少亦為前事實一部分之果,或為后事實一部分之因柄粹。
2. 史之為態(tài)喘鸟,若激水然,一波才動萬波隨驻右。舊金山金門之午潮什黑,與上海吳淞口之夜汐,鱗鱗相銜堪夭,如環(huán)無端也愕把。其發(fā)動力有大小之分,則其蕩激亦有遠近之異森爽。一個人方寸之動恨豁,而影響及于一國;一民族之舉足左右爬迟,而影響及于世界者橘蜜,比比然也。
-劉項之爭與中亞細亞及印度諸國之興亡有關系付呕,而影響及于希臘人之東陸領土计福。
-漢攘匈奴與西羅馬之滅亡,及歐洲現(xiàn)代諸國家之建設有關徽职。
---是為千余年來歐洲國際形勢所自始象颖,史家名之曰“民族大移轉時代”。此一樁大公案姆钉,其作俑之人说订,不問而知為芬族也。芬族者何育韩?即竇憲擊逐西徙之匈奴余種也克蚂。
---乃知漢永元一役,實可謂全世界史最要之關鍵筋讨。其在中國埃叭,結唐虞三代以來二千年獯鬻、獫狁之局悉罕,自此之后中國不復有匈奴寇邊之禍......然竟以此嫁禍歐洲赤屋,開彼中中古時代千年黑暗之局立镶。直至今日,猶以匈奴遺種之兩國(塞爾維與匈牙利)惹起全世界五年大戰(zhàn)之慘劇类早。
·人類造業(yè)媚媒,其波瀾之壯闊與變態(tài)之瑰譎燎猛,其不可思議有如此善茎。吾儕但據(jù)此兩事,已可以證明人類動作息息相通盒粮,如牽發(fā)而動全身逆日,如銅山西崩而洛鐘東應嵌巷。以我中國與彼西方文化中樞地相隔如彼其遠,而彼我相互之影響猶且如此其巨室抽,則國內(nèi)所起之事件搪哪,其首尾連屬因果復雜之情形,益可推矣坪圾。又可見不獨一國之歷史為“整個的”晓折,即全人類之歷史亦為“整個的”。
·世界歷史者兽泄,合各部分文化國之人類所積共業(yè)而成也漓概。
3.?孟子“知人論世”
·以今語釋之,則觀察時代之背景是已已日。
-橫的方面——社會的生活
-縱的方面——時代的生活
·茍離卻社會與時代垛耳,而憑空以觀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之思想動作,則必多不可了解者飘千。未了解而輕下批評,未有不錯誤也栈雳。
·故作史如作畫护奈,必先設構背景;讀史如讀畫哥纫,最要注察背景霉旗。
·舊史中能寫出背景者,則《史記·貨殖列傳》實其最好模范蛀骇。
·史跡復雜厌秒,茍不將其眉目理清,則敘述愈詳博擅憔,而使讀者愈不得要領鸵闪。此當視作者頭腦明晰之程度何如,與其文章技術之運用何如也暑诸。此類記述之最好模范蚌讼,莫如《史記·西南夷列傳》
-竊謂凡遇復雜之史跡辟灰,以表馭之,什九皆可就范也篡石。
-天下古今芥喇,從無同鑄一型的史跡,讀史者于同中觀異凰萨,異中觀同继控,則往往得新理解焉。此《春秋》之教所以貴“比事”也胖眷。
-元清不然湿诊,全中國隸彼統(tǒng)治之下百年或二三百年,彼熟知吾人恥憤之深瘦材,而力謀所以固位之術厅须,故其摧殘吾國民性也至陰險而狠毒
-彼輩利用中國人統(tǒng)治中國之政策,始終一貫食棕,其操術較巧妙朗和,故其享祚較長久;然政權一墜簿晓,種性隨淪眶拉,今后世界上應更無復滿洲人矣。
4.?說明事實之原因結果憔儿,為史家諸種職責中之最重要者忆植。
5.?自然科學與歷史學
其一,自然科學的事項常為反復的完成的谒臼;歷史事項反是朝刊,常為一度的、不完成的——自然科學常在必然的法則支配之下蜈缤,繅演再繅演拾氓,同樣條件必產(chǎn)同樣結果,且其性質(zhì)皆屬于可以還原底哥。
其二咙鞍,自然科學的事項,常為普遍的趾徽;歷史事項反是续滋,常為個性的。
其三孵奶,自然科學的事項疲酌,為超時間空間的;歷史事項反是拒课,恒以時間空間關系為主要基件徐勃。
明乎此三異點事示,始可以語于史界之因果矣。
6.史界因果之劈頭一大問題——英雄造時勢耶僻肖?時勢造英雄耶肖爵?
·羅素曾言:“一部世界史,試將其中十余人抽出臀脏,恐局面或將全變劝堪。”
·“歷史的人格者”:則以當時此地所演生之一群史實揉稚,此等人實為主動——最少亦一部分的主動——而其人面影之擴大秒啦,幾于掩覆其社會也。
·文化愈低度搀玖,則“歷史的人格者”之位置愈為少數(shù)所壟斷余境;愈進化則其數(shù)量愈擴大。
·歷史的大勢灌诅,可謂為由首出的“人格者”芳来,以遞趨于群眾的“人格者”。愈演進猜拾,愈成為“凡庸化”即舌,而英雄之權威愈減殺。故“歷史即英雄傳”之觀念挎袜,愈古代則愈適用顽聂,愈近代則愈不適用也。
-首出的“人格者”——集團性-時代性
---二千年來之中國盯仪,最少可謂為有一部分屬于孔子個性之集團化紊搪;而戰(zhàn)國之政治界,可謂為商鞅個性之時代化磨总;晚明之思想界可謂為王守仁個性之時代化也嗦明。
-群眾的“人格者”
---“群眾的人格者”,能離首出者而存在蚪燕,殆亦不可。
7. 吾以為歷史之一大秘密奔浅,乃在一個人之個性何以能擴充為一時代一集團之共性馆纳?與夫一時代一集團之共性,何以能寄現(xiàn)于一個人之個性汹桦?
·申言之鲁驶,則有所謂民族心理或社會心理者,其物實為個人心理之擴大化合品舞骆,而復借個人之行動以為之表現(xiàn)钥弯。
·史家最要之職務径荔,在覷出此社會心理之實體,觀其若何而蘊積脆霎、若何而發(fā)動总处、若何而變化,而更精察夫個人心理之所以作成之表出之者睛蛛,其道何由能致力于此鹦马,則史的因果之秘密藏,其可以略睹矣忆肾。
8.?所謂大人物者荸频,不問其為善人惡人,其所作事業(yè)為功為罪客冈,要之其人總為當時此地一社會——最少該社會中一有力之階級或黨派——中之最能深入社會閫奧旭从,而與該社會中人人之心理最易互相了解者。
·曾國藩與袁世凱
9.?社會倘永為一種勢力——一種心理之所支配场仲,則將成為靜的和悦、僵的,而無復歷史之可言燎窘。
①由人類心理之本身摹闽,有突變的可能性。心理之發(fā)動褐健,極自由不可方物付鹿。
②由于環(huán)境之本質(zhì)為蕃變的,而人類不能不求與之順應蚜迅。?其所受者亦不同也舵匾。
10.史跡所以詭異而不易測斷者:
①人類心理,時或潛伏以待再現(xiàn)谁不。凡眾生所造業(yè)坐梯,一如物理學上物質(zhì)不滅之原則,每有所造刹帕,輒留一不可拂拭之痕跡以詒諸后吵血。但有時為他種勢力所遮抑,其跡全隱偷溺,淺見者謂為已滅蹋辅;不知其乃在磅礴郁積中,一遇機緣挫掏,則勃發(fā)而不能復制侦另。若明季排滿之心理,潛伏二百余年而盡情發(fā)露,斯其顯例也褒傅。
②心的運動弃锐,其速率本非物的運動所能比擬,故人類之理想及欲望殿托,常為自然界所制限霹菊。倘使心的經(jīng)過之對于時間的關系純與物的經(jīng)過同一,則人類征服自然可純依普通之力學法則以行之碌尔。惟其不能浇辜,故人類常感環(huán)境之變化,不能與己之性質(zhì)相適應唾戚。對于環(huán)境之不滿足柳洋,遂永無了期。歷史長在此種心物交戰(zhàn)的狀態(tài)中叹坦,次第發(fā)展熊镣,而兩力之消長,絕無必然的法則以為之支配募书。故歷史上進步的事象绪囱,什九皆含有革命性;而革命前莹捡、革命中鬼吵、革命后之史跡,皆最難律以常軌篮赢。結果與預定的計畫相反者齿椅,往往而有;然不能因其相反启泣,遂指為計畫之失敗涣脚。最近民國十年間之歷史,即其切例也寥茫。
③人事之關系既復雜遣蚀,而人心之動發(fā)又極自由,故往往有動機極小而結果極大者纱耻,更有結果完全與動機分離而別進展于一方向者芭梯。?
11. 今當概括前旨,略加補苴弄喘,示治史者研究因果之態(tài)度及其程序粥帚。
①當畫出一“史跡集團”以為研究范圍——史跡集團之名,吾所自創(chuàng)限次,與一段之“紀事本末”意義略相近。
②集團分子之整理與集團實體之把捉——所謂“集團分子”者,即組成此史跡集團之各種史料也卖漫。
③常注意集團外之關系——以不可分不可斷之史跡费尽,為研究方便而強畫為集團,原屬不得已之事羊始。此一群史跡不能與他群史跡脫離關系而獨自存在旱幼,亦猶全社會中此一群人常與他群人相依為命也。故欲明一史跡集團之真相突委,不能不常運眼光于集團以外柏卤。
④認取各該史跡集團之“人格者”——每一集團,必有其“人格者”以為之骨干匀油。此“人格者”缘缚,或為一人,或為數(shù)人敌蚜,或為大多數(shù)人桥滨。
⑤精研一史跡之心的基件——曷為每一史跡必須認取其“人格者”耶?凡史跡皆人類心理所構成弛车,非深入心理之奧以洞察其動態(tài)齐媒,則真相未由見也。而每一史跡之構成心理纷跛,恒以彼之“人格者”為其聚光點喻括,故研究彼“人格者”之素性及其臨時之沖動斷制,而全史跡之筋脈乃活現(xiàn)贫奠。
⑥精研一史跡之物的基件——物的基件者唬血,如吾前所言:“物的運動不能與心的運動同其速率《T模”
⑦量度心物兩方面可能性之極限——史之開拓刁品,不外人類自改變其環(huán)境。
⑧觀察所緣——有可能性謂之因浩姥,使此可能性觸發(fā)者謂之緣挑随。
12.?義和團事件之分析
·根于歷史上遺傳之兩種心理:
①排外的心理:此種心理,出于國民之自大性及自衛(wèi)性勒叠,原屬人類所同然兜挨。惟中國則已成為畸形的發(fā)達,千年以來科舉策論家之尊王攘夷論眯分,純?nèi)粸樘搼x的拌汇、非邏輯的,故無意識且不徹底的排外弊决,形成國民性之一部噪舀。
②迷信的心理:因科學思想缺乏之故魁淳,種種迷信支配民心之勢力甚大;而野心家常利用之以倡亂与倡。自漢末之五斗米道界逛,以迄明清間白蓮教匪等,其根株蟠積于愚民社會間者甚厚纺座,乘間輒發(fā)息拜。此兩種心理,實使義和團有隨時爆發(fā)的可能性净响,此“因”之在心的方面者也少欺。
·雖有此兩種心理,其性質(zhì)完全為潛伏的馋贤;茍環(huán)境不宜于彼之發(fā)育赞别,彼亦終無由自遂。然而清季之環(huán)境掸掸,實有以滋釀之氯庆。
①外力之壓迫: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覯閔既多扰付,受侮不少堤撵。其中天主教會在內(nèi)地專橫,尤予一般人民以莫大之積憤羽莺。
②政綱之廢弛:自洪楊構亂以后实昨,表面上雖大難削平,實際上仍伏莽遍地盐固;至光緒間而老成凋謝荒给,朝無重臣,國事既專決于一陰鷙之婦人刁卜,而更無人能匡救其失志电。在此兩種環(huán)境之下,實使義和團有當時爆發(fā)的可能性蛔趴。
·因雖夙具然非眾緣湊泊挑辆,則事實不能現(xiàn)。所謂緣者孝情,有親緣(直接緣)鱼蝉,有間緣(間接緣)。
---義和團之親緣有二:
①社會革新運動之失敗
②宮廷陰謀之反撥
此二者又各有其復雜之間緣箫荡。社會革新活動魁亦,自有其心理上之可能性,茲不多述羔挡。
---其所以覺醒而督促之者洁奈,則尤在外交壓迫之新形勢间唉。
①日本新著手之大陸政策
②俄國積年傳來之東侵政策
③德國遠東發(fā)展政策。
以此三種外緣睬魂,故甲午戰(zhàn)敗终吼,日本據(jù)遼,三國干涉還遼氯哮,而膠州、旅順商佛、威海之租借隨之喉钢,瓜分之局,咄咄逼人良姆。于是變法自強之論肠虽,驟興于民間;而其動力遂及德宗玛追,無端與清室宮廷問題發(fā)生聯(lián)帶關系。
·宮廷問題陆馁,其間緣亦至復雜击狮。
①清穆宗無子档冬,德宗以支庶入繼呛牲,且有為穆宗立后之約。
②孝欽后臨朝已二十余年,新歸政于德宗;德宗既非所生,而思想復與彼不相容,母子之間,猜嫌日積。如是內(nèi)外新故諸緣湊合,遂有戊戌政變之役,戊戌政變?yōu)榱x和團之親緣榛鼎;而上列諸種事實黄鳍,則其間緣也。
·親緣之中,復有主緣,有助緣奈嘿。
-戊戌政變?yōu)榱x和團唯一之主緣,固也。然政變之波瀾德崭,曷為一轉再轉以至于仇外耶?
①因康有為梁啟超等亡命外國揖盘,清廷不解國際法上保護政治犯之先例兽狭,誤認維新派人以外國為后盾。
②因政變而謀廢立 (立端王之子溥儁為大阿哥)座享,外國公使紛起質(zhì)問蘑秽,志不得逞,積怒益深靴跛。
③連年曹州缀雳、兗州、沂州梢睛、易州等教案肥印,鄉(xiāng)民與天主教徒構怨益劇。得此等助緣而義和團遂起绝葡。
·因緣和合深碱,“果”斯生焉。
-山東藏畅、直隸團匪之私自組織及蠢動
-兩省長官之縱容及獎厲
-北京王大臣之附和
-甘軍(董福祥)之加入
-孝欽后以明諭為之主持敷硅,軍匪混化對全世界宣戰(zhàn)
-前后戕殺教徒及外國人數(shù)千
-戕殺德國公使及日本使館館員
-毀京津鐵路,圍攻使館愉阎。
·有果必有報绞蹦。
-八國聯(lián)軍入京,兩宮蒙塵
-東南各督撫聯(lián)約自保诫硕,宣告中立
-俄軍特別行動坦辟,占領東三省
-締結辛丑條約,賠款四百五十兆章办,且承認種種苛酷條件
-德宗不廢锉走,但政權仍在孝欽
-孝欽迎合潮流,舉行當時所謂“新政”藕届,如練兵興學等事挪蹭。
---此義和團直接業(yè)報之要點也。由直接業(yè)報復產(chǎn)出間接業(yè)報休偶,以次演成今日之局梁厉。
·就理論上言之,義和團所產(chǎn)業(yè)報有三種可能性:
①各國瓜分中國或共同管理
②漢人自起革命,建設新政府
③清廷大覺悟词顾,厲行改革
然事實上皆以種種條件之限制八秃,不能辦到。
·因緣生果肉盹,果復為因昔驱。義和團直接業(yè)報,更間接產(chǎn)種種之果上忍。
---就對外關系論:
①八國聯(lián)軍雖撤退骤肛,而東三省之俄軍遷延不撤,卒因此引起日俄戰(zhàn)爭窍蓝,致朝鮮完全滅亡腋颠;而日本在南滿取得今日之特殊地位。
②當匪勢正熾時吓笙,日本藉端與英國深相結納法牲,首由英提議勸日本就近出重兵芳杏,是為英日接近之第一步怎炊。其后我國為應付俄軍起見该镣,議結所謂中俄密約者,雖卒未成立侮穿,然反因此促英日同盟之出現(xiàn)。而此英日同盟遂被利用于此次歐洲大戰(zhàn)毁嗦,使日本國際地位昂進亲茅;而目前關系國命之山東問題,即從此起狗准。
③重要之中央財源克锣,如海關稅等,悉供償債之用腔长。因此各外國銀行袭祟,攫得我國庫權之一部分,遂啟后此銀行團操縱全國金融之端緒捞附。此其犖犖大者也巾乳。
---就內(nèi)政關系論:
①排外的反動一變?yōu)槊耐猓瑢褡宰鹱灾刂獨饽裾伲絾蚀M胆绊,此為心理上所得最大之惡影響。
②經(jīng)此次劇烈的激刺欧募,社會優(yōu)秀分子漸從守舊頑夢中得解放压状,以次努力,求取得“世界人”跟继、“現(xiàn)代人”的資格种冬,此為心理上所得最大的良影響镣丑。此兩種影響乃從國民性根柢上加以搖動,此兩歧路之發(fā)展的可能性皆極大娱两,在今日殊未能測其變化之所屆莺匠。
③東南互保,為地方對中央獨立開一先例谷婆。此后封疆權力愈重慨蛙,尾大不掉,故辛亥革命纪挎,起于地方期贫,而中央瓦解,此趨勢直至今日而愈演愈劇异袄。
④袁世凱即以東南互保中之一要人通砍,漸取得封疆領袖的資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烤蜕,蓄養(yǎng)其勢力封孙,取清室而代之。
⑤回鑾后以媚外故讽营,而行敷衍門面的新政虎忌。一方面自暴白其前此之愚迷及罪惡,增人輕蔑橱鹏;一方面表示其無誠意的態(tài)度膜蠢,令人絕望。
⑥此種敷衍的新政莉兰,在清廷固無誠意挑围;然國人觀聽已為之一變,就中留學生數(shù)目激增糖荒,尤為國民覺醒最有力之一媒介杉辙,海外學校遂變?yōu)楦锩咴吹亍?/p>
⑦新政之最積極進行者為練兵;而所謂新軍者捶朵,遂為革命派所利用蜘矢,為袁世凱所利用,卒以覆清祚泉孩。
⑧以大賠款及舉辦新政之故硼端,財政日益竭蹶,專謀借外債以為挹注寓搬。其后卒以鐵路大借款為革命珍昨。
13. 吾不憚繁重詳舉此例,將借一最近之史跡其資料比較的豐富且確實者,示吾儕運用思想镣典,推求因果兔毙,所當遵之涂徑為何如。此區(qū)區(qū)一史跡兄春,其活動時間澎剥,不過半年,其活動地域不過數(shù)百里赶舆。而欲說明其因緣果報之關系哑姚,其廣遠復雜乃至如是。學者舉一反三芜茵,則于鑒往知來之術叙量,雖不中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