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時間,請讀一本書,哪怕只是零碎時間讀上兩行.生活就在這些零零碎碎中拼湊出一個你的樣子.
<常識與通識>
這是一部阿城的隨筆,阿城的筆風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討人喜歡的靈氣,那股子不拘一格的小跳脫非常讓人愛不釋手.這部隨筆一共收錄了12篇文字,是阿城在1997年至1998年發(fā)表在上海雙月刊文學雜志<收獲>上的作品,談話的主題是’常識’。
書中談到’思鄉(xiāng)’,他認為思鄉(xiāng)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思飲食的氣氛.為什么會思這些?因為蛋白在作怪;談到’藝術’,阿城的說法是:藝術乃是起源于催眠,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產生的作品再催眠閱讀者;談到’鬼故事’阿城說,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達我們在文化中不得釋放的潛意識.....
<叔本華思想隨筆>
叔本華的哲學直透事物本質的深刻和冷峻,毫不妥協.越是深刻的哲學越會流露出常人所認為的悲觀意味,因為“天地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生活貌似并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是每一個普通人眼里的生活又恰恰是一廂情愿的出于個人喜好,然后主觀地把它裝飾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其實無論是悲觀深刻的,還是流于表面膚淺的,最終都會糾結于’自身’.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盧梭說:"我所做的與蒙田做的是一樣,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隨想錄>完全寫給別人看的而我的遐想錄則完全是寫給自己的."一個愿意為自己減速感受生命之美的人不會害怕孤寂和磨難,因為他有充足的時間和自己交流,也許就在某足夠淡定的時間點,能體味出生活不一樣的意義.日子別過得那么忙碌,表面的緊鑼密鼓和心靈的淡定從容一點都不矛盾.抽空也散散步,在公園長凳上坐下來讀一讀<遐想>.
<蘇菲的世界>
一本頂頂不一樣的哲學書.別人家的哲學都是看不懂聽不清的,<蘇菲>的哲學卻滲透在故事里.它講的是西方的哲學史,卻映射在一個普通小姑娘的生活中.哲學也許是深刻不可琢磨的,但是哲學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讓每一個人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時而是導師,時而是學生,生活中的我們不正是這樣一步步從他人處學又一步步影響著他人的么?
<沉默的大多數>
定位自己是一件頂難頂難的事情,高調的表現還是低調的體驗?’思想與意志’是個比較難以琢磨的東西,因為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卻時時刻刻顯示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中,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知道些什么,不然枉活一遭.也許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就能洞察自己的位置,或者說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我是誰?成龍在電影里就問過,弄明白這件事不容易,但只要去了解去探求,就是成功!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tài)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
有的時候一本故事書更能讓人有切身的體會,可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或者幾個故事.我們自己都是活在’故事’里的,又何必非要去讀一個故事?總會有閑暇的時間去閱讀,嘗試著以往沒讀過的書,試探著邁出曾經不敢邁出的步子,海闊天空.
此文為看點(定格萌生活)原創(chuàng)內容,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