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轿塔,特別想跟大家分享鼓寺,文章的作者是我很認可的一位心理學專家——徐凱文老師班缰。我曾經(jīng)在壹心理上過他的咨詢倫理課捶朵,他在課程中會跟我們分享很多一線工作的案例蜘矢,把一門原本認為會很枯燥的課講得生動有趣。但是這篇文章比較沉重综看,因為他講的是關于危機干預工作中的案例品腹。
?????? 文章中提到了“空心病”,用來形容那些迷失自我的天之驕子红碑。是的珍昨,天之驕子,從學業(yè)的維度來說句喷,這些學生都是高考的贏家,全國最拔尖的孩子兔毙。凱文老師摘錄了比較典型的來訪者表述:“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唾琼,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樣的東西澎剥,時不時感覺到恐懼锡溯。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祭饭∥咭穑”
??????? 北大——多少人努力了十幾年想擠進去的高等學府,這些學生們也曾經(jīng)是如此倡蝙,然而當他們馬不停蹄地趕到這里九串,他們的人生就立刻失去了方向。?有多少人從小到大都被叮囑:好好讀書寺鸥,考好的初中猪钮、好的高中、考進好的大學胆建。然后呢烤低?就沒有然后了“试兀考上好的大學自然會有好的工作扑馁,好的生活,從此人生無憂凉驻。這是父母一輩能看到的“遠方”腻要,所以父母們反復的叮嚀囑咐到了這里就暫時告一個段落了。至于后續(xù)的結(jié)婚沿侈、生子這些闯第,要等到大四畢業(yè)的時候才會啟動流程,所以大學這幾年的時光是“自由”的缀拭,但是對于除了高考之外咳短,完全沒有想過該怎么生活的孩子們來說,這就是迷失的開始蛛淋。他們甚至會開始突然反應過來咙好,反思這么多年的努力究竟有什么意義,為什么實現(xiàn)了這個“終極目標”之后仍然覺得很空褐荷,這種恐慌的感覺是陌生的勾效,令他們無所適從。
?????? 文中還提到一位高考狀元叛甫,他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后這樣說到:“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层宫,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其监,我就活不下去萌腿。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抖苦,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毁菱,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米死,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贮庞÷屯玻”
??????? 剛完成高考,就想到了后續(xù)的工作窗慎,而且做出這么極端的選擇物喷。在我看來,這位高考狀元自殺是一種行為回避捉邢,他害怕接受新的挑戰(zhàn)脯丝,害怕失敗,于是想在“人生巔峰”的時候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伏伐。這樣的學霸一路走來宠进,一定背負了很多人的期待,他一路都在為了別人的目標而奮斗藐翎,負重前行材蹬,所以即使在外人看來已經(jīng)是“人生贏家”,但他自身并沒有享受到任何愉悅和成就感吝镣。
?????? 這些學生在凱文老師看來堤器,都得了“空心病”。什么是“空心病”末贾?文中的定義是“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闸溃,最核心的問題是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他們通常會表現(xiàn)出類似抑郁的癥狀拱撵,比如情緒低落辉川,興趣減退,快感缺乏拴测;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乓旗;有強烈的自殺意念;通常人際關系良好集索,但是維系這些關系也是為了別人的評價屿愚。這樣的“空心人”可能在外人看來很正常,甚至非常優(yōu)秀务荆,但是他們每天自己面臨劇烈的心理沖突妆距,內(nèi)在消耗非常大。最可怕的是傳統(tǒng)的心理和醫(yī)學治療對他們無效函匕,這難道不是一種心理上的絕癥嗎毅厚?
?????? 有一組數(shù)據(jù)我覺得觸目驚心,細思極恐:北大一年級的新生浦箱,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吸耿,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酷窥,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咽安,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這讓我想到了《銀河補習班》里學生集體撕書的場景蓬推,還有那個在飄揚的書本碎片中發(fā)作的瘋孩子妆棒。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不想讓孩子成為得精神絕癥的孩子,但是你們覺得這些孩子的父母希望他們成為這樣嗎沸伏?
? ? ?? 現(xiàn)在隨著各種社會新聞的傳播糕珊,大家對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但是回歸到每一個家庭毅糟,又總覺得那是別人的事情红选,離自己非常遙遠。我的孩子剛上一年級姆另,家長群里大家也會討論關于孩子的學習喇肋、生活習慣之類的問題。有一次大家聊起孩子的培養(yǎng)迹辐,我分享了“以終為始”的觀點蝶防。我始終認為孩子的培養(yǎng)方向是最重要的,要對照目標反推他的成長路徑明吩,這樣就會少很多焦慮间学。有多少父母覺得自己孩子長大之后會成為碾壓別人的佼佼者?如果真心能接受孩子長大之后會成為大部分普通人中的一個印荔,那何苦從小就逼他上各種興趣班低葫?有些父母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孩子累躏鱼,家長更累氮采。家長們真的知道自己做是為了什么嗎,培養(yǎng)孩子那方面的特質(zhì)和特長?不,大部分人都是茫然地做著這些事情染苛,因為不做鹊漠,他們會覺得恐慌。
??????? 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人茶行,不是上大學以后要思考的事情躯概,而是從當下,從娃娃的時候就要抓起來畔师。不僅僅是各科的學習基礎娶靡、興趣愛好,更多的是他們的人格品質(zhì)看锉,“積極的人格底色”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姿锭,是他們以后可以腳踏實地塔鳍、活在當下,能夠體驗生活和生命美好的基礎呻此。人格的培養(yǎng)轮纫,“身教”遠大于“言傳”,絕不是跟孩子說大道理焚鲜、讀繪本就可以了掌唾,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忿磅。就像文章中提到的:“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糯彬,才有這樣的結(jié)果。如果孩子出了問題葱她,大概家庭和老師都有問題撩扒。”“針對孩子這種強烈的無意義感览效,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zhàn)却舀,也同樣要面對這個問題: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么?我們內(nèi)心當中有嗎锤灿?如果我們沒有挽拔,我們怎么給到他們?”
? ? ??? 這真的是靈魂拷問了但校,作為父母螃诅,你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