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網(wǎng)友在媽媽群里問:
“給孩子講道理僚饭,他不聽怎么辦?”
此言一出胧砰,有不少家長們紛紛表示認同:
出門:下雨時越不讓踩水鳍鸵,越往水坑里走,再說就生氣尉间,恨不得大街上就發(fā)脾氣偿乖!
在家:寫作業(yè),就像慢動作回放哲嘲,倆小時沒寫一頁紙贪薪,咋說都不頂用!
本想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講道理眠副,但孩子就不聽画切,難道是孩子耳朵出現(xiàn)問題了嗎?
顯然不是囱怕。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霍弹?我們該怎么說,孩子才肯聽娃弓?
1典格、孩子的心理感知規(guī)律
當下雨天帶孩子在路上走,孩子非要去踩積水坑忘闻,水坑不僅臟還隱藏著危險钝计,這時候家長是怎么說的呢?
是不是第一反應會說:快出來齐佳!不要踩水坑私恬!
然而,經(jīng)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炼吴,大腦天然地對動詞?本鸣、名詞、形容詞更敏感硅蹦,對“不要荣德、不能、不可以”這一類副詞敏感性極低童芹。
所以家長說“不要踩水坑涮瞻!”孩子可能更關注的是“踩”這個動作!
你認為自己苦口婆心說了很多道理假褪,其實孩子真正接收到的可能只有7%署咽。
這個準確的數(shù)字來自心理學上的“麥拉賓法則”,也叫“?7/38/55定律”。
7/38/55定律是指:
55%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傳達的宁否,如手勢窒升、表情、外表慕匠、妝扮饱须、肢體語言、儀態(tài)等等台谊;
38%的信息是通過聽覺傳達蓉媳,如說話的語調(diào)、聲音的抑揚頓挫等等青伤;
剩下只有7%來自純粹的語言表達督怜。
家長們在讓孩子不踩水坑時,雖然心底里都是擔心狠角,但表情号杠、動作、聲音流露出來的卻是憤怒的丰歌。
也就是說姨蟋,我們在讓孩子不要踩水時,孩子接收到的93%都是可怕的情緒立帖,而真正家長想表達的7%卻沒有被接收到眼溶。
同時,孩子一旦處于青春期晓勇,在面對家長可怕情緒的時候很可能產(chǎn)生頂嘴堂飞、或裝作沒聽見等反抗行為,所以家長會覺得孩子不聽話绑咱。
2绰筛、自我獨立性與信任需求
第二個方面是孩子的自我獨立性與信任感的需求。
有家長表示描融,自己的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來”铝噩。
小時候他想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窿克,上學了想自己決定學什么興趣課骏庸、什么時間上床睡覺、和誰做朋友年叮。
這一切都是孩子獨立性的表現(xiàn)具被。
然而家長總擔心“孩子太小”總在試圖替他做決定:
要求孩子晚上9點必須上床睡覺、規(guī)定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只损、甚至會悄悄告訴孩子在學校不要和“XX”玩...
于是孩子和家長就陷入了“拉鋸戰(zhàn)”硬猫,孩子越想獨立,家長越抓得緊,家長越抓得緊孩子就越不聽話啸蜜。
其實,我們不能信任孩子的重要原因是辈挂,我們把自己無法接納的部分投射給了孩子衬横。
3、教育孩子實質(zhì)上就是教育自己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
“難道就不跟孩子講道理终蒂,不教他做人的準則了嗎蜂林?”
我們之所以跟孩子“講道理”,是希望他能按正確的方法行事拇泣,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彎路噪叙。
但其實,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為霉翔,有很多種方法睁蕾。而講道理,卻是下下策债朵。
對孩子的教育子眶,身教遠勝過言傳。好的教育序芦,一定是讓孩子越成長越優(yōu)秀臭杰,而非將他變成父母負面情緒的容器。
父母如果能放低聲音谚中,多去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渴杆,多幫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孩子一定會還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此外宪塔,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知識磁奖,可以關注收藏我的信息哦~,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