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得
“有”來自無岭洲,歸于無即“沒有”的狀態(tài)芥丧,
我們在體驗‘“有”的同時也體驗著“無”
學校家長及社會告訴我們太多的“有”
以至于我們大家都失去了“無”的體驗
說無不是佛說的空性,也不是天國侍匙。
基于這個真相佛陀告誡眾生要放下迈喉,
心靈之所以渴望“有”的感覺是想用它
來代替內(nèi)心那種丟失本我的匱乏感集歇。
故一切有均是試圖替代本我的嘗試桶略。
“有”由心生,離不開心靈大腦詮釋诲宇,
有是心靈的果际歼。想用果去冒充因,
本身就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果顛倒姑蓝。
明顯的是人注定不能靠擁有什么
如物質財富而恢復圓滿的天國體驗鹅心。
難怪佛陀說一切“有”都是捕風捉影,
實在無法去填飽人內(nèi)心的靈性饑餓纺荧。
靈性的展示是在其特定的軌道進行旭愧。
“有”屬于幻的層次因為道沒有創(chuàng)造過
正如愛因斯坦言大部分人活在幻覺中
心靈若想有須把自己從無相的靈性-
自由態(tài)局限為和想所有之物等同層次
即當人想從任何事物上獲得存在感時
已把其當成了眼中有價值的那東西了
若不這樣貶低自性便無法擁有那有的
人是可能在人間系統(tǒng)持有一些東西
前提只是要分清持有和占有的區(qū)別颅筋。
前者你享有使用權,當你使用什么
你本身和所使用之物不在一個層次输枯。
后者是執(zhí)著议泵,是非我無它的排斥性,
小我皆有此排斥而獲得虛假的獨立感
祝福最想使用之物早日降臨兄弟身上
而非別人有我沒有的不公平憂怨心態(tài)
每個人都必須證得“無所得”的境界-
才能明白自性和幻象無交集的真相桃熄。
其實無所得才是平安幸福的真保障先口。
無所得的真正含義是你原來無所失。
物質的有形有相之物之念均會消亡
你的自性則一直伴隨著你絲毫無損瞳收,
人一旦意識見證到“無所失”的境界碉京,
距離見證自性的本具自足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