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入寫入小組前糾結(jié)了好一陣子延曙。我是加入呢,加入呢亡哄,還是加入呢枝缔?
糾結(jié)是因為一直在懷疑自己是否能持續(xù)寫下去,這種不確定性會引發(fā)焦慮蚊惯。一方面想趁著小組招新趕上這波行情讓自己上船愿卸,一方面又擔心堅持不下去被掃地出門,畢竟誰都要臉拣挪。
后來發(fā)現(xiàn)寫不下去無非是被退群擦酌,離丟臉還差一大截。群里大家都不熟菠劝,整個的成長會都是高冷風赊舶。你退群了關我什么事,我和你很熟赶诊?
與其關注堅持不下去的小伙伴笼平,不如多操心下自己。
做好了自己的思想工作準備舔痪,下一步操作就相當簡單了寓调。果斷準備好1000字的入群申請。入群題目也很簡單粗暴锄码,《寫文章有什么用》夺英。
是的,寫文章有什么用滋捶?為變現(xiàn)好像有些功利痛悯,當然不能說沒有。為當作家重窟?開玩笑载萌,多大歲數(shù)了還作家。
琢磨了半天,其實還和學習和成長有關扭仁。寫作的過程是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垮衷,也是一個溝通的過程。
把時不時冒出來的想法乖坠,那些只言片語搀突,采用集中的/結(jié)構(gòu)化的方式通過文章進行輸出,可以幫助自己更有條理瓤帚。讓這些輸出的文字作為信息傳達出去描姚,能有人理解和感同深受的話就達到了溝通的目的。
寫到這里戈次,就又到了“道理我都懂轩勘,那到底要怎么做?”的階段怯邪。再引用一個道理來說明這個道理绊寻,
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說過,
我們自己要想養(yǎng)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悬秉。不想養(yǎng)成某種習慣澄步,那就避而遠之。要想改變一個習慣,那就做點別的事來取代它和泌。
看起來寥寥幾句簡單的話村缸,其實還真的挺多道理。
為了養(yǎng)成寫作的習慣武氓,必須先寫起來在說梯皿。只有先寫起來你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從哪里開始查缺補漏县恕。當然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东羹,最大的可能性,不是需要查缺補漏忠烛,而是四處漏風不知道從哪里補才好属提。
不如好比三只小豬的老大那樣,先建個漏風的茅草屋住著先美尸。說不定后面轉(zhuǎn)行當了泥水工冤议,有能力像老三那樣建一間瓦房。
同樣當你養(yǎng)成了寫作的習慣后师坎,由于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恕酸,自然沒有那么多時間再去刷抖音了。它的好不不僅在于讓你養(yǎng)成了一個好的習慣屹耐,還包括讓你沒有時間去繼續(xù)一個壞的習慣尸疆。
行動其實也可以影響我們的態(tài)度,
自我知覺理論由達里爾·貝姆在1972年提出惶岭,
它假設當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會做出類似的推斷寿弱。當我們搖擺不定或態(tài)度不明確時,我們就會處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從外部觀察自己。傾聽自己的言語按灶,則可以了解自己的態(tài)度症革;觀察自己的行為,則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堅定鸯旁,我們自由做出的行動正是對自我的揭露噪矛。
寫文章的過程,也是一個審視自己的過程铺罢。在寫的過程中挖掘自己更模糊或者更深入的想法艇挨,同時在挖掘的過程中又會同時塑造自己對寫作這件事的態(tài)度。
行動與態(tài)度互相影響又互相塑造和加強這種影響韭赘。
按照這個理論缩滨,行動就好比一面魔鏡。當你一邊行動一邊問魔鏡你是不是一個喜歡寫作的人的時候泉瞻,魔鏡會大大方方的告訴你脉漏,那必須是你。